[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彼得和十字架
2016/8/2 15:27:31
读者:16379
■尹道先 庞婉华

生命季刊 第48期 2008年12月

 

 

 

彼得和十字架

 

/尹道先 庞婉华

《生命季刊》第48期

 

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22﹕31-32)

 

无论是圣经记载,或是教会历史传说,在耶稣的12个门徒中,和十字架关联最多的,非彼得莫属了。彼得给后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经常被人提到的,大概就是主耶稣上十字架的前夜,从最后的晚餐到耶稣在大祭司处受审,这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彼得淋漓尽致、大起大落的表现──从在晚餐上夸口甘心和主同死,到客西马尼园中不能同主儆醒片时的昏睡(请注意,在马太和马可的记载中,耶稣对门徒睡着了的责备,特别指明是对彼得讲的);从英勇地拔刀相助砍掉大祭司仆人的耳朵,到懦弱地在大祭司的一个小使女面前否认耶稣──圣经把这些仅仅几个小时之内反差极大的表现仔细地纪录下来,是有很多宝贵的功课要我们学习的,但是这些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来思想的,是彼得在客西马尼园昏睡前大约一年的时间中,当耶稣告诉门徒祂将要被钉十字架时,彼得的反应是什么。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在耶稣复活以后,彼得对十字架的反应又是如何。我们要从彼得和十字架前前后后的关系中,来反省我们自己和十字架的关系,从中得到生命的益处。

 

一、主耶稣上十字架以前的彼得

 

在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中,多次记载了主耶稣上十字架前的一段时间里对门徒说的话: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约翰福音没有这方面明显的记载。马太记载了四次,是最多最详细的一个,现在我们来看看在这些记载中彼得的反应。

 

第一次,彼得的反应:责怪、拦阻

 

马太福音16:21-28写道(另见马可福音8:31-9:1;路加福音9:22-27):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祂,劝祂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作“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人子要在祂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

 

这是一段我们都很熟悉的经文,发生在彼得一马当先地回答了主耶稣“你们说我是谁”的问题,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并且立刻得到了主耶稣的肯定和夸奖以后。接着,第21节主耶稣才第一次把祂前面必走的十字架道路指示祂的门徒。这时大概是在耶稣选召12个门徒一年半以后,表明耶稣的事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耶稣说完以后,又是彼得一马当先地作出了反应:彼得就把祂拉到一边,责怪祂说:“主啊,千万不可这样,这事一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16:22,新译本)。”彼得是什么反应?责怪(rebuke)!不仅有严厉的责备言语,而且有强烈的拦阻行动——把耶稣拉到一边,似乎耶稣说完了话马上就要去上十字架了。彼得真是耿直得可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耶稣转过来对他的称呼竟然是撒但,严厉责备(rebuke,可8﹕33),和他对耶稣的责怪在原文是同一个词。为什么仅仅几分钟之前彼得考了100分,这一次却交了白卷?是彼得的问题吗?当然彼得有问题,有责任。但是耶稣指出了问题背后的根子:前一次彼得是领受天父的指示,这一次却做了撒但想做的事情。彼得为什么这么快地从天父的阵营转到撒但的阵营?是耶稣夸奖引起的骄傲?是对弥赛亚基督错误的理解?是与神的儿子同得荣耀的期盼落空了?是对苦难的惧怕?还是别的,圣经没有讲,我们不应该随便猜测或者指责。但是从中至少有两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1、人是非常非常软弱的

 

不论你是耶稣的大门徒或是属灵伟人,如果不依靠天父,就可能受撒但的影响。如果不常在主里面,就会给魔鬼留地步。如果不完全奉献,就随时会被魔鬼利用。我们前一分钟的正确,不能保证下一分钟的胜利。今天的成绩,也不一定就是明天的结果。彼得的这种180度的大转变,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值得我们警惕,我们千万不能夸口,不能骄傲。

 

2、不仅要认识耶稣,更是要顺服耶稣

 

仅仅认识耶稣是神的儿子是不够的,鬼魔也会认识(太8﹕29),重要的是顺服神的儿子。只要是神的儿子说的,不论是否合我的心意,不论是甘是苦;也不论别人是否理解、是否支持、是否反对,我要单单地顺服、遵行祂的命令。

 

第二次,彼得的反应:忧愁、不明白

 

马太福音17﹕22-23说:他们还住在加利利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第三日祂要复活。”门徒(复数)就大大地忧愁。

 

马可福音9﹕30-32说:他们离开那地方,经过加利利;耶稣不愿意人知道。于是教训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被杀以后,过三天祂要复活。”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祂。

 

当耶稣第二次告诉门徒祂要上十字架时,包括彼得在内的门徒的反应是什么?忧愁,并且是“大大地忧愁”(“大大地”这个词在新约原文中用过11次,马太用了7次,第一次是太2﹕10,“他们看见那星,就大大地欢喜。”)。为什么会大大地忧愁?马可福音中说是因为门徒不明白这话。这一次,连个性最耿直的彼得也接受教训,不敢带头反对、拦阻了,但是又不敢问,只好保持忧愁的沉默了,何等可悲。

 

第三次,彼得的反应:争权夺位

 

马太福音20﹕17-21(另见马可福音10﹕32-37;路加福音18﹕31-34)—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祂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祂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祂要复活。”

 

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祂一件事。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前两次是在加利利的时候讲的,这第三次是在耶稣和门徒从加利利上耶路撒冷,真正踏上十字架的道路以后,在去的路上讲的,并且是特地把门徒带到一边再一次提醒他们,表示耶稣非常重视。但是门徒对耶稣三番两次语重心长的教训,有什么反应呢?一向记载最详细的马太以及马可,对门徒的言行和心态似乎都毫无记载,只有路加提了一句:“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隐藏的;他们不晓得所说的是什么。”(路18﹕34)。

 

这真是非常奇怪,难以理解!耶稣越重复、越强调的大事,门徒反而越糊涂、越冷漠,从前面的不明白这话进到现在的一样也不懂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实际上马太也提到了门徒的反应,从他们的反应就能知道为什么门徒一样也不懂得十字架隐藏的意思。20节说“那时……”,表明以下是接着发生的事情。这个词在新约原文中用过159次,而记述精确的税吏马太用的最多,差不多有90次。接着耶稣的话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来争抢神国的左丞右相,争权夺位。谁带头来抢?这次不是彼得,而是耶稣三个大弟子中的另外两个,因为他们自认为最有资格,并且还把他们的母亲抬了出来。这是否只是雅各和约翰的问题?我们来看接下来的24-28节: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那十个门徒,当然包括彼得在内,虽然嘴上没有说出来,没有去公开地抢,但是心里想的完全一样,都是梦想耶稣让他当第二把手,都是想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至于到了主的门徒彼此恼怒的地步,何等可怕!这种情况,今天,在我们教会中有没有?实际上,马太福音18﹕1-5告诉我们,这种争权夺位早在加利利的时候就开始了,从来没有断过。耶稣一再地向门徒宣告十字架舍己的道路,而门徒却一再地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沉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争权夺位之中。当耶稣向他们讲天上的事,门徒却用地上的价值观去判断;当耶稣告诉他们神国的秘密,门徒却用人的智慧去解读;当耶稣宣示神的心意,门徒却用自己的利益去衡量,他们怎么可能明白神的旨意?他们怎么可能懂得神的计划?他们怎么可能晓得神的心意?难怪当耶稣向门徒宣告祂的十字架道路以后,彼得马上出来拦阻,而众门徒大大的忧愁、糊涂、冷漠,甚至勾心斗角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这是今天对我们最大的警戒。

 

主耶稣接下来从25-28节的教训,再一次提到了祂的舍命,这是耶稣对十字架道路的再一次的宣告,特别是第28节的这个“正如”,把耶稣的十字架,和门徒包括我们在内自己应当背负的十字架紧紧地联系起来了,是一段对十字架道路的意义最精辟、最简练和最深刻的阐述,值得我们反复思想、揣摩、实行。

 

在主重申十字架的意义之后,门徒是否开窍了呢?我们来看看圣经的记载。

 

第四次彼得的反应:仍然糊涂、冷漠

 

马太福音26﹕1-5写道: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祂,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是指在耶稣和门徒到了耶路撒冷以后,耶稣多次讲述的天国的比喻,谴责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以及告诉门徒人子降临的预兆(从21章到25章长达五章)。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表明祂在地上教导的事工基本告一段落,现在,祂要把门徒的眼光聚焦在祂道成肉身的的主要目的——走上十字架。这是主耶稣第一次明确说出祂将被害的时间,就是在两天以后的逾越节,近在眼前了。如果你的主人告诉你两天以后他将遇害,你会如何反应?但门徒的反应仍然是冷漠,甚至完全麻木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门徒心中想的仍然是争权夺位,他们感兴趣的仍然是争当老大。有一天当我们读到路加福音的一处经文,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当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掰饼传杯以后,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22﹕20),再一次预示祂将为门徒舍命救赎他们以后,门徒的反应是什么?感动?感激?回报?彼此相爱?都不是,圣经上说: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路22﹕24)。到主上十字架的前一刻,在主最后一次向门徒宣示祂的牺牲大爱的时候,众门徒仍然是自我中心,彼此还在争权夺位、勾心斗角,怎能明白主的心意。弟兄姊妹,我们不要去责备门徒,我们可能更不如他们,我们应该把他们作为一面镜子来反省自己。正是这种自我中心使门徒无法明白十字架的意义,导致彼得在客西马尼园中昏睡,不能同主一起为主要喝的十字架苦杯儆醒祷告;也正是这种自我中心使彼得对主耶稣的十字架道路不解、冷漠和惧怕,导致彼得三次否认即将被人钉十字架的主。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主耶稣完成十字架大工以后,彼得对十字架的反应。

 

二、主耶稣上十字架以后的彼得

 

十一个门徒在受死复活的主耶稣向他们两次显现,并且向他们吹气接受圣灵以后,生命开始被神翻转。主耶稣复活以后,在四福音书的记载中,与主单独交谈最多的一个门徒又是彼得。约翰福音最后一章第21章几乎全部是讲述主耶稣和彼得在提比哩亚(加利利)海边的故事。

 

一、提比哩亚海边的彼得:十字架谦卑的背负者

 

在约翰福音第21章中,我们看到彼得耿直、激情的个性依然如旧,当他在船上一知道是主在岸上,也顾不得拉网收鱼了,立即跳到海里,游到岸上去迎见主。但是我们却再没有看到彼得过去那种自负、自大、乱说、乱作、鲁莽、骄傲的表现,他甚至不敢问耶稣你是谁,直到饭后主耶稣先问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的反应就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完全变了。彼得的这个“知道”,是承认主洞察一切的意思。主啊,你是全知、全智、全能、全爱的主,你知道我的内心一切,我能说什么呢?真是180度的大转变。彼得从几天以前骄傲地夸口“我愿意为你舍命”(约13﹕37),转为现在谦卑地祈求“你知道我爱你”。彼得从一个把自己意思强加于主耶稣的人,转为一个寻求、认识神心意的人。从一个拉着耶稣不让他上十字架的人,转为一个愿意顺服主耶稣、爱主耶稣,跟随为祂钉十字架的主耶稣走十字架道路的人。因为他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神为中心;他学到了谦卑的功课,神的心意是向谦卑的人显明的。彼得不再糊涂了,开始明白以前他一直不能明白的十字架的隐藏的意思了。

 

在马太福音中,主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25-29)

 

神的美意,就是要得着一批效法主耶稣从心里柔和谦卑的婴孩,向他们显明心意。

 

有意思的是,当彼得再不敢夸口为主舍命的时候,主却预言彼得将来要为祂舍命,但不是仗着人的血气和势力,而是依靠神的大能和恩典—“你跟从我吧!”主耶稣预言彼得的死要荣耀神,神就是这样的奇妙。我们看到提比哩亚海边的彼得,被复活的基督翻转过来,从狂傲自负开始转变成为一个十字架谦卑的背负者。从提比哩亚的海边开始,经过五旬节圣灵的浇灌,彼得的后半生,不仅是一个十字架谦卑的背负者,神也通过彼得,特别是从他留下来宝贵的彼得前书中,让我们对十字架的真理(也是彼得实际的经历)有了更多的认识,所以彼得也是一个神所重用的十字架忠实的宣扬者。

 

二、彼得前书中的彼得:十字架忠实的宣扬者

 

1、常常思想十字架的意义,紧紧跟随耶稣的脚踪

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祂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

 

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祂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彼得前书2:20-25)

 

2、受苦的心志是与罪争战的兵器,是明白神心意的前提

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你们存这样的心,从今以后就可以不从人的情欲,只从神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彼得前书4:1-2)

 

3、十字架的道路,苦中有乐、难中有福、辱中有荣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彼得前书4:12-14)

 

4、谨慎自守、儆醒祷告、切实相爱、唯独荣神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事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祂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彼得前书4:7-11)

 

谨慎自守、儆醒祷告、切实相爱、唯独荣神是彼得对弟兄姊妹的劝勉,也是彼得向弟兄姊妹活出来的十字架道路的榜样。赐诸般恩典的神、复活的基督、大能的圣灵,把渔夫彼得完全翻了一个个儿,他再不是主耶稣上十字架以前的那个彼得了。

 

过去的鲁莽自负,转变为今天的谨慎自守;

 

过去的糊涂昏睡,转变为今天的儆醒祷告;

 

过去的彼此争权夺位,转变为今天的彼此切实相爱;

 

过去的荣耀自己,转变为今天的唯独荣神。

 

弟兄姊妹,彼得向我们提出来的这四点:谨慎自守、儆醒祷告、切实相爱、唯独荣神,如果说在当时是最要紧的,那么在今天就更是最要紧的了,因为,主耶稣回来的日子更近了。让我们都反省一下,我与十字架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彼得在主耶稣上十字架前后的反应能让我们学习到什么功课?

 

三、我与十字架

 

彼得在主耶稣上十字架之前,面对主耶稣至少四次的宣告,一次又一次的从责怪、拦阻,到糊涂、冷漠,到麻木、昏睡,到最后害怕、跌倒,三次不认主,让我们看到:我们跟随主的十字架道路不是向前就是退后,没有中间道路。一件事情,别人多次重复,你的反应不是越热,就必然是越冷。我们千万“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藐视先知的话语”(新译本,帖前5:19-20)。

 

主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9﹕62)

 

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11﹕12)

 

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3-14)

 

为什么说十字架道路不是向前就是退后,没有中间道路?因为彼得的经历告诉我们:

 

我们跟随主的十字架道路是一条神恩典的道路,也是一条人必须出代价的道路。

 

彼得虽然蒙天父指示,早早地就认识到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并且得到耶稣的夸奖。但是可惜的是,彼得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是神赐的恩典,自己毫无可夸。他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软弱败坏本相,并且愿意出代价让神来改变我们的本相,塑造我们的个性,翻转我们的生命,反而骄傲自大,以至于给魔鬼留地步。所以尽管主耶稣一次又一次地提醒门徒他必定要走的十字架道路,彼得和其他的门徒就是始终不能明白,当然更无法跟随,彼得最后还从退后落到跌倒的地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警戒我们: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谁夸口,谁就跌倒;谁谦卑,谁就站住,因为十字架的道路完全是一条神恩典的道路。“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约15﹕16)这是我们人人要时刻牢记的。

 

一方面,十字架的道路是一条神恩典的道路,这使我们得安慰、受鼓励。像彼得这样跌倒到否认主的人,他自己也痛哭,认为没有脸再见主了,但是耶稣仍然为他祷告,神仍然用怜悯慈爱来挽回他。所以弟兄姊妹,今天不论你落到何等软弱可怜的光景中,永远不要灰心、失望,更不能绝望,耶稣仍然在为你祷告,神要赐你信心,只要你谦卑地来到神面前,彻底悔改认罪,祈求神丰富的怜悯和恩典,神同样会像对待彼得那样,再一次赦免我们、挽回我们、复兴我们、使用我们。

 

另一方面,十字架的道路也是一条人必须付代价的道路,这使我们受警戒、得激励。神有丰盛的慈爱、怜悯、恩典,绝不能成为我们不付代价、逃避责任的借口。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到,五旬节以后,神对彼得特别的恩典,大大地使用彼得,是和彼得大大地付代价分不开的。使徒行传记载了两次彼得为他的主耶稣被捕下监狱,并且两次神都差派天使领他出来,何等了不起的大神迹、大恩典。

 

今天有许多人羡慕、宣扬、追求类似的神迹,但是弟兄姊妹,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两次的大神迹、大恩典并不是彼得向神迫切祷告祈求来的,完全相反。特别是第二次(徒12章),彼得知道第二天,希律就要把他提出来像雅各布一样杀掉,却并没有为自己被拯救通宵祷告,是教会的弟兄姊妹深夜在为他切切地祷告神。彼得自己早已作好为主殉道的准备,这一次他要付代价至死也不否认主。靠着神的恩典,彼得不仅不焦虑、不害怕,反而是平安喜乐地入睡,令人难以置信地居然带着铁链能在两个兵丁当中入睡,并且是沉睡。沉到一个地步,一直到天使领他不但出了监狱,并且走过一条街,离开他以后,才大梦初醒,“彼得醒悟过来,说:‘我现在真知道主差遣他的使者,救我脱离希律的手,和犹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徒12﹕11)这句话充分表明彼得早已立定心志为主殉道。

 

事实上,早在彼得两次入狱之前,彼得和约翰就对祭司长和长老说过:“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19-20)这代表了初期教会众圣徒忠贞的心志。这就是神的主权和恩典,与人的责任和努力相结合的十字架道路的楷模。不久以前雅各布为主殉道,是神的主权,是神的恩典,是神的带领;现在,彼得被主拯救,也是神的主权,也是神的恩典,也是神的带领。神主权的彰显、神恩典的内容、神带领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但是付代价舍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主的心志和行动,却应当是人人一样的,一生不变的!

 

我们今天的重生得救、相信耶稣,就好像彼得当初蒙天父指示,认识到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绝不等于大功告成了,不是一切都搞定了。如果不付代价天天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主,就可能重蹈耶稣上十字架以前彼得的覆辙,退后、失败、跌倒。一位神所重用的仆人,在经历失败甚至否认主以后,曾经谦卑地说过一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话,大意是:我做过彼得,但是由于神的怜悯,使我没有做犹大。

 

如果说耶稣在上十字架以前彼得的反应是我们的教训、警戒、镜子,那么耶稣在上十字架以后彼得的经历就是我们应该效法的榜样和追求的方向。他的这段经历完全应验了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对彼得特有的预言:他是一个坚固弟兄的十字架忠实的宣扬者;彼得的后半生,也完全应验了主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对彼得特有的预言:他也是一个至死荣耀神的十字架谦卑的背负者,这就是彼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榜样。

 

虽然神用特别的大神迹拯救彼得脱离了希律的杀害,根据教会传统的说法,彼得最后还是为主殉道的,并且也是被钉十字架的,而且彼得要求人把他倒钉,因为他说他不配像为他舍命的恩主那样的钉法。彼得就是这样靠着神的恩典,自己付代价,用谦卑顺服,至死忠心的态度,走完了他自己的十字架道路,进入荣耀中去见为他钉十字架的恩主。

 

弟兄姊妹,十字架与我是什么关系?我要如何回应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我该如何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让我们靠着神的恩典,付代价来效法彼得,作一个十字架谦卑的背负者,也作一个十字架忠实的宣扬者。

 

尹道先 庞婉华 来自中国大陆,现居美国。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共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公共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

cclife2013gmail

生命季刊网页:

www.cclifefl.org

击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看到生命季刊的视频短片及文章.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 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