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立
《生命季刊》第52期
中国老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讲的都是同样的悲哀﹕人在最困难和最需要的时候,谁能带给我们安慰呢?又怎么带给我们安慰呢?对此,圣经有非常深刻的记载,这就是约伯的故事。
约伯本是“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人。因着撒但魔鬼的挑衅和神的允许,各样灾难临到他。他的儿女和全部家产,一天之内丧失;这可以称为“紧急突发性灾难”。他的身体长满毒疮,无药可治;这是长期慢性灾难。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真么?你弃掉神死了吧!”这时,来了三位关爱他的朋友。这三位朋友对约伯的帮助方式,是我们帮助有需要肢体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
传统对约伯三友的解释,一般认为他们的出场,是顺着年龄和属灵深度开始的。先是年长老到的以利法;再是中年稳妥的比勒达;最后才是少不更事,且有点鲁莽的琐法。对此,陆苏河教授的分析,更为中肯;他认为,这三位是分别用不同的宗教经验来展现人的智慧。神却用祂奇特的方式,显示出祂的真智慧。
约伯三友的“辅导”特点:
第一,用自己的宗教经历,指导性地帮助别人。
以利法说﹕“我暗暗的得了默示,我耳朵也听了其细微的声音。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世人沉睡的时候,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我在静默中听见有声音说﹕‘必死的人岂能比神公义吗?’……你且呼求,有谁答应你?……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这里我们已经考察,本是如此。你需要听,要知道是与自己有益。”(伯4﹕12-5:27)
以利法所说的,完全是出于自己真实的宗教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完全合乎圣经的部分教导。所以,早期教父革利免(Clement)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就引用约伯记4﹕12-15等节经文,为的是突出属灵经验的重要性。这一点,也是我们现在牧者在帮助有需要的病人,特别是遇到突发性灾难,亲人离世,失去工作,婚姻生变时,有意无意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们常常以为,我们真实的个人属灵经历,可以直接用来帮助别人。特别是在当今一些突出灵恩特点的宗教团体,非常注重个人甚至群体性的经历,并且常常主观性地营造出一种宗教气氛,情绪和环境,凸现医病的大能。如果稍有功效,就大肆渲染;在归荣耀与神的同时,参与者悠然自得,甚有荣哉。如果没有功效,就像约伯的朋友以利法,马上把矛头指责被帮助者,用被帮助者信心不够,或有隐而未现的罪没有认清等原因,将“神迹不灵”,归罪于需要被帮助的人。
第二,用群体的宗教传统,批评性地帮助别人。
比勒达在斥责了约伯之后,这样说﹕“请你考问前代,追念他们的列祖所查究的。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一无所知……他们岂不指教你,告诉你,从心里发出言语来呢?”这里,突出的是过去的,群体的宗教经验。这种群体宗教经验的精髓是﹕“神并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义人有神的保守,不致遭难;恶人的帐篷必归于无有。(伯8﹕1-22)
所以,从群体的宗教经验中,我们会把最可能被世人接受,最能说明普遍现象的事情予以归纳,运用在特殊的个别案例上。我们会说,来教会就是为了身心灵的平安;就是为了得到神在物质上的供应;身体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平和;灵魂上的需要。这些,都是每一个基督徒的福气。如果暂时没有,而是面临困难的话,就是神要通过特别的试炼考验我们,使我们更加坚强。通过试炼,是真假基督徒的试金石。因此,我们要坚韧。
这样说对不对?当然不错。但把它作为普遍规律,运用在处于突发性灾难和慢性长期病患者身上是否合适?则不一定。
第三,用自己的神学理念,去驳斥别人。
相对于以利法用自己的宗教经验来指导患难中的约伯,比勒达用群体的宗教传统来批评绝望中的约伯,琐法对约伯和他为什么经受困难的回答,更接近约伯所要寻找的关键点﹕什么是神的智慧。所以,从神学上来看,琐法的观点,更精辟。
琐法认为,人以为纯全的道理,在神的诸般智慧面前,都是不完全的。“所以当知道,神追讨你,比你罪孽该得的还少。”这一点,对任何人,包括约伯,都是真实的。所以,对于人来说,“你考察,就能测透神么?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么?”这样的认识,也不错。但是不足的地方在哪里?在于琐法承认神的智慧高于人的知识时,否定了神喜悦人追求祂,寻找祂,认识祂。明白神在苦难中的心意,对约伯,对我们每一位基督徒,都很重要。
所以,约伯的三位朋友,在帮助约伯时,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经历、群体宗教经验和纯正的神学出偏差了,更是他们的心态出偏差。
面对被帮助者的正确心态
我每次读约伯记,特别是约伯在6﹕14节中所说的:“那将要灰心,离弃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当以慈爱待他”时,会哭,会自省,会感谢神;也感谢苦难中的约伯。这是神借着约伯,说出了整本圣经中最深刻的主题﹕“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约伯在哭嚎中,喊出来的这个要求,他的朋友不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们更无法帮助约伯的需要。然而,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把这样的要求为我们成全了;把这样的慈爱给了我们。这是我们要时时感恩,且常常思想的。
所以,作为牧者,作为教会同工,在帮助处于困难中,处于灵命低谷中,生活在长期病痛中,甚至几乎丧失信心的弟兄姐妹时,只能有的一个心思,只能有的一个意念,就是在苦难中的约伯所发出的请求﹕“那将要灰心,离弃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当以慈爱待他!”
我们必须先检查﹕什么是你我去帮助别人的起点?是“当以慈爱待他”吗?我们有多少弟兄姐妹,就在灰心,甚至离弃全能者,不敬畏神的苦境中。就像约伯,他无力地躺在灰中,用瓦片刮自己的毒疮时,在思想亲人的过世时,在哭天喊地无应时,在寻求神得不到答复时,他不要你我自己的宗教经验;他不要你我以为正确的宗教传统;他也不要你我空口持守的所谓纯正的神学。他不要的原因,不是这些东西不对,而是他暂时接受不了。他要的是爱,是可以接受的慈爱!
在困苦患难中的磨难过程
一般说来,我们任何人遇到突发性灾难,都会经过身心灵的磨难过程。这样的过程,在时间上,一般要经历两年之久,且常有反复性和恶性循环等特点。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在能够正常地面对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和接受帮助之前,通常有四个必然经过的步骤,他们是﹕震惊,拒绝,自责和愤怒。
震惊,就是遇到惨案,或听到噩耗时,带给当事人的直接冲击。比如发生车祸者,在多年之后,还会在遇到压力时,幻觉式地听到警车鸣叫和闻到汽油的味道。这种震惊,打乱了我们生理和心理的正常运行,使我们的判断力和接受力完全失衡。这种看起来的反常状况,实际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保护作用。如果在这个时候,由有经验的帮助者进行辅导和疏导,对当事者很重要。
接着,因着无法承受悲惨事件的压力,我们会本能地拒绝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比如我们听到一位亲人英年早逝,或是患有癌症,我们震惊后的直观反应,就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心里会反复说﹕这不可能,这可能是消息误传;或可能是医生误诊。在宗教上最容易误导我们的,就是用神作为我们拒绝的口实﹕神会医治。是的,神会医治!神过去会,现在会,将来也会。但是,神不会被人的主观意愿挟持,轻易打破祂所创造的自然律,神有祂的主权。
随着拒绝失效,接踵而来,常常是自责。面对困难和压力的人,会用无因果关系的联想,通过自我责备,试图解脱。在约伯记中,痛苦中约伯的第一段发言,就是自责﹕责备自己的出生。这种自责,也会发展成责备最亲近的人。这段时间是最容易造成亲人之间感情伤害的阶段,因此要特别注意。比如亲人自杀,生意亏本等事件发生时,这时的自责最多;而且承担自责者,多是最亲近和最关心遇难者的人。
这时,帮助者也很容易责备被帮助者,我们常用的理由是﹕事情都发生了这么久,怎么还过不去?我们会用自己认为正确的个人经历、宗教传统和正统神学,去责备有需要的人。比如约伯的三位朋友,语言上的攻击性都很强。
随着痛苦和自责的加深,我们常常无法承担累积下来的压力;接下来的,往往是愤怒。愤怒会使我们迁怒于亲人、朋友、帮助者。在宗教上常犯的毛病,就是迁怒于神。迁怒于神的方法有多种﹕有直接抱怨的,有一段时间不来教会的,有放弃信仰的;也有曲解圣经的,用外在情绪发泄的。我们常常问的,就是神为什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我身上。这时,即使听到合乎圣经教导,也切合自己实际的规劝,在愤怒笼罩的情绪下,也很难听进去。
小结
以慈爱对待有需要的弱者,以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进入帮助的过程,是我们在帮助突发灾难、慢性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时,必须学习的基本原则。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们每一个眼神和举动,都要充满慈爱。特别是话语,不仅是出我们的口,更要入别人的耳,入别人的心。帮助的最终源头,必须来自神。我们只是神所用的器皿和管道,只能流出去爱。任何个人经历、群体的宗教经验,甚至纯正的神学,必须和被帮助者的实际相联系。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很重要。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能够做什么。有些伤痕,只有神在时间的进程中,慢慢使遭遇灾难者复原。我们所能做的,也是约伯的三友做得最好的,就是撕裂外袍,坐在灰里七天七夜,一句话都不说,与他一同悲哀。并且在对方允许的情况下,询问被帮助者的需要,按照慈爱和安慰的原则,为他祷告。
当我们带有自我中心的话语一出口,问题就来了。所以,静静地听,耐心地听,以爱心回应,学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辅导原则,很重要。特别是灾难刚临到时,受害者的拒绝心态最强,我们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各种帮助,付出的也最多;所以,两者最难合拍。过了一段时间,通常是3-6个月,当受害者真正认识到需要帮助时,我们帮助者却误认为他们已经恢复了,最初的那股火热,也开始冷却。因此,爱的真谛的起点就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圣经讲得太好了。
注释﹕
约伯三友谈话的神学主题分析,引用陆苏河教授“约伯记”课堂笔记。
危机中的四个阶段,引用Dr. Tom Barbian的“危机处理”课堂笔记。
辛立 来自中国大陆,牧师,现全时间事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