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主日信息:家庭敬拜的塑造和传承(福音大会信息重播/含视音频)
——从清教徒的家庭看信仰传承:父母对孩子教育负最重要的责任
2024/2/24 15:34:13
读者:12548
■赵约翰/赵恩慈

 

主日祈祷文

愿我们的感恩、赞美与祈祷

环绕充盈主的

 

文/生命季刊编辑

《生命季刊》第7期

 

慈爱的天父,天地的主,我们感谢你!谢谢你叫我们在你的恩典和慈爱里有分,在你的平安与喜乐里有分,在你的圣洁与公义里有分,在你的永生与国度里有分。恩主,求你在我们的心中设立你的宝座,好叫我们的感恩、赞美与祈祷环绕充盈,因主你是当得荣耀的主。

 

恩主,求你将圣灵的恩膏存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因此而愿意更多地认识我们的主。求神引导我们认识圣经所启示的基督,认识圣灵所证明的基督,认识一代又一代圣徒所见证的基督。恩主,住在基督里面,是我们所想所求的;求主不要使“枝子接在葡萄树上”的福气离开我们。我们愿意住在那位万古以先与父同在的基督里,住在那顺从父的旨意道成肉身的基督里,住在那在世间没有枕头之地反行走一条苦难之路的基督里,住在那在十字架上受死使我们罪得赦免的基督里……我们更愿意住在那位从死里复活的基督里,使神的能力在我们这不完全者身上显出它的完全。

 

恩主,我们求你教我们学习住在基督里当学的功课。求主的灵教我们学习“舍己”、“撇下”、“天天背起十字架跟从”的功课……又求恩主教我们学习“死”的功课:对己死,对罪死,对名死,对利死,对安逸生活死,对世界死……叫一粒麦子落在地里而死的“死”成就在我们身上,好使我们的生命长出许多子粒来。恩主,求你怜悯我们,别叫我们这些没“死”的人辱没了服事你的职分。因着你的圣洁,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能力、血气、个性、私欲和想像来服事你的时候,你必不悦纳。你悦纳的是我们里面的基督;用我们里面的基督服事神,这心志主必不轻看。

 

恩主,但愿有一天你能使我们与保罗一同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如今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主日信息

 

家庭敬拜的塑造和传承

——从清教徒的家庭看信仰传承

 

讲员 赵约翰牧师/赵恩慈师母

 

 点击观看赵牧师夫妇信息视频(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live/m5yvNpRn3Iw?si=XWdNeJ-8TC78KEjs

 

国内读者观看赵牧师夫妇信息视频👇

以下为赵牧师夫妇信息音频:


 

 

清教徒领袖英格里斯·马瑟(Increase Mather)曾说过:“家庭是教会和社会的摇篮,家庭毁了,一切都毁了。”直接点出了今天家庭敬虔塑造与传承的关键重要性。

 

我们将从透过清教徒的历史从三方面来谈信仰的塑造和传承:

1.信仰塑造和传承 — 清教徒的敬拜观。

2.家庭敬拜的信仰塑造和传承。

3.信仰传承所应当避免的错误 — 前车之鉴。

 

清教徒历史

 

先介绍一下清教徒是怎么样的人。清教徒是改教以后16 世纪英国加尔文神学的继承者。他们的本意是想透过圣经来清除过去天主教的一切错谬余毒,希望"净化英国教会”。所以被人称为是清教徒。到了17世纪初,他们开始遭受迫害。从英国及荷兰陆续有多达两万多清教徒来到北美开创新生活,他们强调要以圣经为基础进行崇拜和在家庭里将信仰实践。他们的敬拜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信仰塑造和传承——清教徒的敬拜观

 

历史上的清教徒运动基本上是一个回归圣经的运动。他们认为,一切都要回归圣经。圣经教义告诉我们,人活着是为了荣耀上帝,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都要带给神荣耀。对清教徒而言,就像人每天都要吃喝一样,对神的敬拜应该是信徒的一个生活方式(The way of life)。公众敬拜要一直延续到个人的家庭生活,不能中断。意谓着人在教会是怎样的,回到家也应该这样。在教会荣耀上帝,回到家也持续要荣耀上帝,所以他们呼吁信徒在公众敬拜之后回到家中和世界,继续去披戴基督,效法基督,活出基督,把日常这样的生活当作是敬拜献给神,带给基督荣耀。

 

亲爱的弟兄姐妹,正确的敬拜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在家,是在教会,都要被“学像基督,效法基督,荣耀神”所塑造,然后才能活出一个敬拜的人生,并传承下去。

 

在辅导许多婚姻问题时我们发现,不少基督徒夫妻完全没有要在各种处境中学像基督,效法基督,荣耀神、讨神喜悦的信念和追求。他们跟不信主的夫妻一样,都是希望改变对方,让对方来讨自己的喜悦,他们很自我中心,单求自己的益处,只顾念自己的感受和荣耀,这种正确敬拜观的缺乏,无法在生活中见证到价值观的更新,相信他们在建立年轻一代的信仰上也会出现许多的亏欠,如果年轻的一代的信仰根本还没有建立起来,谈何传承?因此正本清源,敬拜观的归正对信仰的传承刻不容缓。

 

2.家庭敬拜的信仰塑造和传承

 

清教徒特别看重家庭敬拜。对他们而言,敬拜不但是在教会,更是在家中。因此以家庭为单位,持续敬拜上帝,力求让敬拜融入自己跟孩子的生活。缘何清教徒能有这样的属灵洞见呢?是什么给了他们动力去过这样一个敬拜生活呢?

 

这是因为他们看重圣经神的话语,也愿意回应神的大爱。他们从圣经里明白,上帝在万人中拣选了他们,拯救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好,或者有什么功劳,完全都是出于上帝极大的恩典,那么,他们要如何回报上帝这样的恩典大爱呢?或许他们想起保罗所说的话:“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原文也作敬拜),乃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他们追求在家庭里过敬虔像神的生活,拿它来献给神,当作是他们对上帝的敬拜。

 

芝加哥惠顿大学David Setran教授明白的指出,美国早期的清教徒将家庭视为传承信仰的主要载体。他们把神学和门徒训练的实践称为 "家庭敬拜"。通过家庭敬拜来建立家园。清教徒的领袖们呼吁信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上帝进行敬拜和顺服,好将日常的生活变成敬拜。

 

无独有偶,德国的Levin Ludwig Schücking教授也直接指出:"整个清教徒运动的根源在于家庭,......清教徒的确是透过家庭敬拜来帮助孩子,培养他们以上帝为中心,确保他们不会被仇敌俘虏去,偏离到圣经的世界观之外去。”

 

身为美国最出色的神学家,父母都是出身于敬虔的清教徒后代,18世纪美国“大觉醒运动”的灵魂人物Jonathan Edwards(约翰·爱德华兹)也强调家庭和上帝的恩典息息相关。他说:“家庭教育和秩序是得到上帝恩典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这些都失败了,所有其它的手段都可能被证明是无效的。如果这些得到了适当的维护,那么所有的恩典手段都有可能兴旺和成功。”

 

亲爱的弟兄姐妹,Jonathan实实在在看到了基督徒的家庭属灵的兴旺,跟得着神的恩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看到了吗?你自己家里的属灵氛围如何呢?巴不得我们好看重自己家庭里的属灵塑造和传承。接下来谈清教徒的家庭敬拜有几个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

 

一、教会有的敬拜,家庭也要有,他们要将主日的敬拜带回家(Bring Sunday home)。

教会教导信徒圣经真理,学习神的话,那么家里也应该有;教会赞美歌颂神,家里也应该有;教会向神祷告,彼此代求,那么家里也应该有;教会存在的目的是塑造神的儿女爱神爱人,以此作为对神的敬拜;那么家庭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塑造子女,从不信到信,从信到愿意作主的门徒,成为国度的敬拜者,追求像基督。

 

毕竟公众敬拜只是在主日,家里礼拜一到礼拜六都应该要有敬拜,让敬拜从教会延伸到家庭,让敬拜的心态“顺服和爱”融入家庭的生活。以每天敬虔的生活作为可以向神献上的祭物,借此带给上帝荣耀。然后到了主的日子(主日),大家一起去教会有公众的敬拜,一起向神献上合一敬拜的祭物,让家庭敬拜又延伸到教会的公众敬拜。

 

其实在家庭有敬拜并不是清教徒的独创,而是两千年来基督教会的美好信仰传承,初期教会的敬拜就是在信徒的家中。面对罗马多神偶像、抵挡真神的种种文化,信徒就在家里教导子女关乎真神的事。

 

二、清教徒父母随时随事殷勤的教导和管教。

按照旧约申命记六章的吩咐,孩子平时在家里就要接受父母随时的教导,在家里跟父母一起敬拜神。清教徒认为,作为父母亲,除了确认自己是每天坚定地跟随主之外,他们把对儿女的信仰教育视为是他们活着的首要大事。

 

反观今天一些基督徒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是很世俗的,并不是合乎圣经的。他们不顾孩子的信仰塑造,也不管上帝赐给孩子的恩赐,一味以孩子能进名校或重点大学、赚大钱、未来能在社会上有体面的身份地位为追求的目标。在北美,为了挤进名校,家长还在课后给孩子安排了各式各样的才艺学习,压得孩子都喘不过气来。根据耶鲁大学2013年发布的研究表明,45%的中国留学生称曾出现过抑郁症状,29%的人称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中常规的焦虑及抑郁比例只有13%。这是对教育错误的定位所带来的恶果。

 

信徒教育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根基于申命记6:9-14,要教导孩子敬畏耶和华神,事奉祂。因此,不论孩子作什么,目标都要以塑造他能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神,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你也希望这才是你家世世代代信仰的传承。

 

三、清教徒家庭敬拜的第三个特点是盼望透过家庭敬拜,让家成为赢得灵魂、造就基督门徒的地方。

相比世人单单追求让家成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清教徒父母更把家视为是 "敬虔和敬拜的地方”,因为他们相信这是赢得灵魂的途径。当然没有人能保证凡是生在信徒家中的孩子都会得救,但他们仍然立志把家营造为一个让孩子能听得到真理,能看得见榜样的地方,让孩子与福音仅有一耳之隔,就是非常接近的意思。

 

如果孩子信主,清教徒就盼望让自己的家成为 “培养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重要中心"。让孩子在家就接受门徒训练,过敬畏神的生活。在家就训练他们服从权威和秩序,也操练作家务。清教徒生儿育女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基督的门徒,像他们一样,并且继续看到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救主:爱神爱人,服事这个世界。这种目标真的是敬虔的最好诠释。

 

父母所担负的信仰传承的责任

 

为达到培育敬虔子女的目的,清教徒父母两个人同心配搭来承担起这个责任。不是只靠父亲或母亲。一般来讲,妻子比丈夫对情绪和情感会更敏感一些。所以英国清教徒牧师威廉·高奇(William Gouge)有句名言:“尽管丈夫是头,但妻子是心脏。”明智的丈夫会很乐意尊重妻子的智慧、判断力和实际的经验,通常也会采纳妻子凡是合乎圣经的想法。当然,妻子作为丈夫的同工、参谋和安慰者,有权利和责任劝勉自己的丈夫,是带着温柔,私下的劝勉。不是在外,在公开的场合这样作。

 

父亲的责任

清教徒认为养育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透过由父亲带领的家庭礼拜。清教徒家庭每天都有一到两次全家人参加的家庭礼拜。通常家庭礼拜持续十五到三十分钟,时间的长短要看孩子的年龄和父亲的恩赐而定。家中的每个人都要把时间匀出来参与家庭敬拜,是义务也是特权。这是真正属于整个家庭时间(Family Time)

 

家庭敬拜时,父亲通常会读一段圣经,长期的规划是有系统地一卷卷通读整本圣经。家庭礼拜要唱诗,这是特殊教导孩子的方式,因为即便很小的孩子也会唱歌,他们不一定能理解所有的内容,但这不要紧。所唱的诗必须合乎圣经且教义纯正,因此清教徒选择唱的诗都来自于圣经的诗篇。然后父母会用《小要理问答》跟孩子一问一答,让他们学习基本信仰教义。

 

《小要理问答》作为信仰传承的管道

 

《小要理问答》是怎么来的?先是在距今380年的1643年,清教徒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召开了大型的神学会议,由121 名清教徒牧师花了三年的时间完成威斯敏斯特信条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之后第二年,1644年,他们特别为家庭敬拜起草了《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The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是教导孩童和初信者明白基要真理的指南。同时通过的还有《家庭敬拜指南(The Directory for Family Worship)》。

 

四百年来,《小要理问答》出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我举林慈信牧师编撰的孩童版小要理问答作范本。比如第一条他问:“是谁创造了你?” 答案是:“神创造了我。”(西1:16—17);第二条接着问:“神还创造了什么?” 答:“神也创造了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西1:16—17)”;第三条问:“神为什么创造你和世界上所有的一切?” 答:“为了要荣耀祂。(启4:11)”当然,这也就是人活着的目的了。每个问答还配上有插图。

 

小孩子还小的时候不一定完全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就是这样反复的提问、回答,他会记在脑海里,我就是拿这个来教导三岁的小外孙女的,确实能记得住。相信到老她也不会忘记。清教徒希望借着使用《小要理问答》来教导孩子持守纯正信仰、抵挡错误。

 

近代的清教徒研究专家乔尔·比克(Joel Beeke)是在清教徒的家庭成长的,从他自身成长的经验,结合今天社会的情况(毕竟现在跟四百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他提出家庭祭坛每天至少要做四件事,而且是确实是可行的:

 

要跟孩子恭读圣经

要对孩子传讲圣经

要跟孩子一起祷告

要跟孩子一起歌唱

 

我自己还会加上跟孩子花时间玩在一起。父母需要给时间,孩子会跟你亲,喜欢跟你在一起。还有一对一的谈心,毕竟每个孩子都不同,特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指引的时候,父母的个别一对一的引导和影响尤为重要。免得他完全都受世界和朋友的影响。

 

父母榜样的信仰传承

清教徒父母被要求用爱、智慧和纪律来管理家庭,也就是说,除了圣经和纯正教义的教导,父母更要通过自身的榜样来传承信仰。因为孩子对我们的讲话、表情、手势、行为的吸收,远远超过吸收规矩,教导和训诫。

 

有一天我外孙女说她会带我去到前面的水塘玩,她说,“你放心,我promise(答应)你,我会带你去。你不要急,我告诉你。”师母说,“她这个完全是从你这里学的。”我也不否认,她学得还真像。所以中国人老话说得对:“身教甚于言教。”

 

应用和反思

 

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要问自己,我们有这样看重家庭和家庭的敬拜吗? 我们明白家庭敬拜应该要达到的目的吗?有些基督徒父母认为说:“我已经把孩子带到教会了,这还不够吗?”事实是远远不够。信仰传承不能全靠教会。清教徒根据圣经认定自己才是孩子教育的最重要的责任人。所以他们会完全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父母的任务是把神的真理运用到婚姻和家庭中,带领孩子和孙子归向神,教导鼓励后代按神的心意而活,并等候神所应许的赐福。

 

亲爱的弟兄姐妹,清教徒有一个很深的危机意识,感谢主,现在不少基督徒父母也开始有了。他们深信,仇敌正在攻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试图用世俗的世界观,以及孩子的老师朋友同学,不断地在影响他们的孩子。

 

所以清教徒希望父亲至少每天带领家庭祷告两次,求主帮助孩子远离魔鬼的试探和引诱,并教导他们《小要理问答》和圣经。他们认为任何放弃自己角色的父亲,都是在 "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交给世界、肉体和魔鬼去摆布"。对那些忽略孩子,和只是生养,却不向孩子谈论关于神救恩的父母,理查德·马瑟(Richard Mather)说很重的话:

 

“在审判日,进入地狱的人会这样指责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啊,我们在这儿(地狱)受苦,是因为你们啊;你们本该教导我们关于神的事,告诉我们可以从罪中得拯救,然而你们没有;你们本该限制我们作恶,并纠正我们的错误,但是你们没有;我们有这样世俗的、漠不关心的父母真是可悲啊。’”

 

理查德·马瑟还对父母说:“你们没有用更大的怜悯和热情去阻止你们自己的孩子永远悲惨的命运,你们也是何等可悲啊!” 这些话实在值得我们作父母省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虽然说教导孩子敬虔并不保证子女将来也敬虔,但如果说连带领他们来认识神的机会都不给,以致将来造成天人永隔、不可逆转的结局,对父母而言,那就是最可悲的事。

 

小结:亲爱的弟兄姐妹,清教徒运动是一个回归圣经的运动。他们要让圣经神的话来引导人的一生。从婚姻家庭到养育子女都按照圣经,为要带给神荣耀。清教徒非常顾家,致力于让家庭成为管理得很好的一个小教会和小社会。清教徒很渴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荣耀归给上帝他们追求敬虔,特点在于他们把祭坛建在自己家中,他们看自己的家就是一个小教会,重视祈祷和敬拜。要培育孩子成为敬虔爱主,敬拜神的人。

 

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牧师在他临别的讲道中语重心长的劝勉他的会众说:“每个基督徒家庭都应该像一个小教会,献给基督,并完全受上帝法则(也就是圣经)的影响和管理。”历史证明,清教徒将他的教诲铭记于心,并在日常实践中加以践行。追求让孩子长大成为一个荣耀上帝,敬拜上帝的人,好扩展上帝的国度。说实在的,这不也应当是我们的目的吗?亲爱的弟兄姐妹,今天我们要传承信仰,盼望为荣耀神而活,愿神帮助我们重视并找回清教徒根据圣经的实践。

 

清教徒的敬拜观和家庭礼拜的理念,可以说是美国社会的根。而神也因此大大的祝福了这地。说起来很伤心,今天的美国已经离弃了先祖的属灵实践。美国切切的需要悔改和复兴,许多基督徒也都一直在为这事祈祷。家庭也需要有悔改和复兴。基督徒父母要开始好好的回到家中,带领孩子,给他们深度的门徒训练,这样自然可以带来直向的教会增长。而日常简短的家庭聚会正是核心所在。

 

3.信仰传承所当警惕的错误

 

在专门研究清教徒没落的课题后,惠顿大学教授利兰·瑞肯(Leland Ryken)指出,虽然清教徒的神学无可挑剔,但他们实践风格里有很多人容易偏向律法主义,太过严苛"矫枉过正",不够平衡。清教徒运动出现矫枉过正的弊端。比如,虽然清教徒肯定"合法的运动或娱乐",但接下来又列举了18条规则来判断什么娱乐是“合法”的!基本上等于又大大的限制了娱乐。由于清教徒非常勤奋,工作努力,到一个地步,将 “消遣”等同于 "浪费时间",因而予以拒绝“消遣”"。等于说本来好的动机却矫枉过正,失去平衡。这意味着,孩子在小时候本应该从玩耍中去学习,在游戏中去发展他的创造力,而适当的运动和娱乐,会让身心灵有健康的发展和调试等等,这些在相当程度上都被抹杀了。

 

再加上有不少人在严格的律法主义下又制定出许多条条框框和规则,令人窒息。比如清教徒明明知道新约已经不再需要恪守旧约里关乎安息日的礼仪和律法,可在实践当中,像有一位姐妹是因为在主日"拧干和晾衣服 "而被罚款。因为矫枉过正,严格的律法主义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罪疚感,不知不觉就会滑向了极端主义。比如有人被教导说,“不要对你的儿子笑;在他年轻时不要给他自由;趁他年幼,拧他的脖子;趁他是孩童,打他的屁股。”一位清教徒的领袖甚至说,除非是要对孩子作教导,否则他很少让自己的孩子靠近他,你想这样一来,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光只有听你说教,完全没有乐趣和温暖。他怎么会觉得天父是可亲近的呢?对一些生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也很容易被理解为是顽固,不服管教。这些人当然对信仰产生抗拒,觉得信耶稣的人太可怕了。我们也听过不少上一辈传道人和信徒领袖,可能是爱之深责之切,回到家对孩子就是教训和指责,甚至大骂。很多孩子长大都离教会远远的。

 

小结:清教徒并非完人。神学很好,但实践的过程有些人矫枉过正,缺少平衡。非但没有让孩子成为敬虔的人,反而让他们离开信仰。真的很可惜。跟孩子相处互动,我们不能只有真理的教导,不能一味说教,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面前效法基督。基督怎样舍己(self-giving)爱我们,我们也这样去舍己(self-giving)去爱孩子。比如父母愿意放下工作,拨出时间跟他们一起谈话,主动去亲近他们,去聆听他们的想法,去服事他们,为他们祝福,去鼓励他们,为他们祷告,甚至允许他们有对信仰挣扎的空间。

 

神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学习怎样去养育子女。是的,比如我们认识到人最不可少的当然是听到并遵行真理。但同时,人也有情绪得到疏导而不是一味的被压抑的需要。你看,当约拿因为不见仇敌尼尼微人受报而向神生气,神并不是劈头就跟他摆道理,而是先问(不是责备)约拿:“你为什么发怒?”换句话说,有情绪往往不是问题,但要学习用真理来带动和归正情绪。神要约拿认识到神喜爱人悔改胜过被毁灭,以致于他也能因为有了对人的爱而不再生气。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基督徒只是一味用律法压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久而久之都出现问题。养育子女时需要留意这点。

 

弟兄姐妹,爱能防止落入律法主义。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真正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求神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又有恩典又有真理,又有温暖又有爱的家庭。

 

总结

 

诚如清教徒专家乔尔·比克(Joel Beeke)正确的指出,仅靠圣经的教导和人的意志力,其实仍然无法建立一个敬虔的家庭。换句话讲,不是说你有家庭敬拜和真理的教导,甚至有受洗,就保证孩子会重生得救,这其实真是一场属灵的争战,你我是在跟这个世界以及其背后的魔鬼撒但在抢人。然而不论如何,我们父母可以也应该尽上我们牧养孩子的责任,教导他们,爱他们;即便你的孩子现在是浪子和浪女在外面,你也要继续为他们能悔改和回头祷告。

 

今天我们要为美国祷告,求主让美国回归起初的清教徒的美好信仰;我们要为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祷告,求主帮助我们父母在带领家庭敬拜上,效法清教徒的殷勤,透过家庭敬拜塑造下一代爱神爱人的纯正的信仰。我们要为教会祷告,求主让教会领袖能以合神心意的公众敬拜来塑造神的百姓像基督。

求主复兴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学像基督,爱神,顺服神,敬拜神。这也正是我们要传承信仰的主要内涵。让神在我们身上得祂该得的荣耀,因为一切是"唯独靠恩典,唯独靠基督,唯独靠信心,全为荣耀神"。

 

赵约翰 赵恩慈来自台湾。赵牧师蒙召后就读神学,获道学硕士及教牧学博士学位,现正在美国崇拜研究学院(IWS)修读崇拜学博士。夫妇同心在美国中西部牧会18年,后于2007年创立了恩言辅导中心;夫妇联袂担任福音大会讲员及专题讲员;赵牧师负责历届“中国福音大会”及“传道人培训”的赞美敬拜,为“基要福音派传道人联盟”顾问牧师。

 

 更多主日信息,请点击👉主日信息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