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死亡,不是待解的难题(含音频)
——在基督里,死亡乃是生命新篇章的开始。
2024/10/5 8:06:45
读者:4117
■伊娜

 


 

死亡,不是待解的难题

 

文/伊娜

《生命季刊》第111期

 

音频为虹雨姊妹朗读:


 

追思礼拜是与主内家人告别的一种特殊仪式,它与一般丧礼的区别是: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取而代之的是对永生的盼望和平安;没有因与逝者诀别而撕心裂肺的哀哭,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对生命之主的颂赞,及对将来天家重聚的期盼。

 

前不久,两位老年姐妹先后回归天家,我在网上参加了其中一位的告别礼。会场是庄重的,柔和的赞美诗和牧者诵念的经文,都是那么温暖人心。它们是上帝送给死者的礼物,也是对毎一位亲朋好友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在分享环节,每个人轻柔而热忱地表达,都满载着美好的回忆。对已届耄耋之年的我而言,此刻,仿佛就是自己未来之时的一个预演和彩排。非常感恩,我能活到这一步,距离上帝更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与死都是神圣的。我们是从神而来并按神的形象被造的,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是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世上旅程结束那一日,恩主会站在那里等我们,因为祂应许说:“我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约14:3)所以,我们渴望活着,也向往永恒。

 

 

人生总是要遭遇告别的。告别时会有哀伤和悲恸,同时也会唤起温暖的爱的记忆。曾经历过的爱,此刻都是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故事。就像我对丈夫的爱,半个世纪共享欢愉、同挡风雨的点点滴滴,都使我的生命完整。如今,人虽离去,却留下永远的回忆。

 

人,都会有触景生情的时候。追思礼拜的场景也不免勾起我对先生的感念。

 

回想他80年的人生,尽管特殊的生态环境令他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然而,他始终以本真的心对待生活,以其特有的豁达尽职尽责地工作。困境中,要作到不苟且、不盲从、不伪饰,固然很难,而更难的是,能在生命里依然真切地拥抱着善良和希望。作为至亲至爱的人,他骨子里的坚持,雅致的温情和率真的生活态度,都是我一生的拥有和骄傲。

 

当“时来运转”之后,学生夸赞他的成就时,他淡然地告诉他们说,人生的价值不是你为别人、为社会作了什么,而是能以纯粹的心付出多少爱;不是你多么努力,而是能夠坚守怎样的人生选择。所谓成功,只是多了些经历和经验而已,其结果又往往非己力所能把握。所以,人还是活得简单些为好。

 

我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简单的快乐达人。他自幼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晚年,自知已病入膏肓,便执意要來美国接受洗礼。经历了数十年旷野流浪,终于回到了神的应许之地。正可谓“水到绝处是风景,人到绝境是重生。”

 

一起爬过生活的高山低谷,看过"庐山烟雨浙江潮",如今,我也走到了人生边上。

 

在给他的一篇祭文中,我曾写过自己这样一段真实经历。2019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心区突然一阵莫可名状的疼痛,一个陌生念头也倏忽闪过——难道是我的大限到了吗?死的概念从未像此刻来得如此突兀和清晰。一、两分钟后,痛感消失了。我对自己说,原来对死的认知也像衰老的感觉一样,是瞬间发生的。若以这种方式被主接去,该是何等的福气啊!

 

十分意外的是,对于死,我内心的平静、淡定,竟如此地超乎原来的想像!

 

我在另一篇祭文中写道:“长寿绝非我刻意求之。生有日,死有时。我只是怀着对岁月的敬畏之心接受神的安排。现在,我不再是多年前你认识的样子了,变得眼睛不明了,耳朵不聪了,腿脚走路也不稳了。但是,请你放心,在脑子还算灵光时,我会认真地使用余生,喜乐地慢度日常。直到那日,带着从主而来的爱与祝福,与你在天家相会。为此,我满怀期待……。”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遗忘,就是最好的祭奠。死亡分离的是肉体生命,不是爱的关系的结束。

 

年纪大了,参加追思礼拜的次数少了。但听到弟兄姐妹离世的消息,仍然会对自己追问同一个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去度过最后的人生岁月呢?

 

我想,我们都不该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听说,美国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就是死亡讨论课。不仅因为死亡是躲不开的宿命,重要的是,“死”——能警醒在世的人省察“生”的意义。只有认真思考死亡的时候,我们才会优质地活着。当我们认清自己的软弱和有限,以上帝恩典为框架去数算自己的日子时,才可能以超脱的心态对待要来的任何遭际。没有自省后的准备,难以在现实中做到淡定和从容。就像保罗相信上帝给他的应许:“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是的,我们所能承受的,乃是出于神。

 

我在小组查经时分享过一个故事。一位90多岁的老妇人上台演讲时,风趣地称自己是个满脸皱纹的小女孩。当被问到“您有什么经验对抗衰老”时,回答更是幽默,她说:“我没有任何经验可谈,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变老,而且老得很突然。我想告诉大家,衰老是没机会练习的。”她的话引起哄堂大笑并热烈的赞许的掌声。

 

是啊,心若年轻,何惧衰老!生活本是自己的,不是年轻才快乐,而是快乐才年轻。

 

天父是最公平的。祂满有怜悯,在给我们满脸皱纹的同时,也不忘让我们增添智慧。这智慧就是坦然地接受自己身体上所有的改变。接受头脑容易忘事,接受活动不再敏捷,接受病痛时无能为力的沮丧,等等。像那位老婦人一样,自己平安喜乐,也给别人分享快乐。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球赛,最后的分数才能决定胜负。不论自己曾经的过往如何,它们都已经成为过去。重要的是,当下,切不可让衰老遮住你的视线,阻挡余生的路。要时时告诫自己:明天是用来活的,而不是要等待死亡。

 

“暗室之后”蔡苏娟的故事能传揚至今,激励后人,就是她有“忍耐的工夫”和“忠贞”的形象。她以在世94年却病卧床塌50年的惊人心志为主作了荣耀的见证。她能在患难中得平安,痛苦中得喜乐,黑暗中得亮光,只因上帝使用了这样一位卑微软弱的生命,她才能够对神说:“我不害怕生命结束之日的阴影,因为你必定领我走那未完的路程。”

 

 

蔡苏娟无疑是我们效仿的榜样。若我们也愿意从神那里支取力量,求得帮助,而且明白“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的真意,就有可能摆脱对身体衰残的焦虑和恐惧,应对那些看似不可能胜任的事情。自由的做自己,直到被主接去的那一天。

 

据美国一项大型研究发现,人最有成效的年龄是60至80岁。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人的寿命逐年延长,传统概念下的老年人,发挥潜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当你仍然能在自己的专业上取得成绩,在兴趣、爱好中享受快乐,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有渴求,并在实现后有充实感和满足感,说明你没有老迈,完全可以让生命继续绽放光彩。

 

我虽然已经不在“有作为”的年龄范围了,但有一句经验性的忠告想送给你,就是要保持或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热爱读书,利于健康。

 

圣经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指南。神的话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愈到晚年,愈需要从圣经中得到抚慰的力量和生命的动力。

 

马丁·路德说:“当人们面临死亡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属灵的喂养。通过话语和圣礼来巩固和安慰他们的良心,并在信心上战胜死亡。”所以,当自己不能阅读时,不要拒绝别人為你代读。

 

除圣经以外,只要是好书,总让人身心受益。我个人的体会,读书至少有以下三点好处:当使用放大镜帮助我们看清楚文字,了解这本好书的内容后,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境澄澈的享受。仿佛原有的孤独感远离了,病痛也被忘却了,此其一。年轻时读过一些书,以为自己看清了世界,如今有了人生阅历以后,再用生活所感展读一本好书,特别是关于生命意义的书,往往会给你意外的啓迪和惊喜,此其二。不仅如此,如果你捧读很有趣的一本书,就会像找到了灵魂契合的朋友一般,令你欢喜和快乐,此其三。以上所说,均指好书,就看你选择的眼光了。

 

当然,倘若你已经感觉精神和体力不支了,一定不要勉强,更不要惊慌,作到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好。

 

信耶稣的人是不惧怕死亡的。因为在基督里才能得到真正和完全的安息。当下,按照祂给我们生命设置的时间表,好好活着,珍惜这段有盼望的日子。

 

大卫·鲍森牧师在90岁回天家前作最后一次证道时,他说:“使我们充满盼望的是死亡之后的生命。……我怀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要去见主耶稣,进入祂的同在之中。”

 

这是信仰的力量。圣经的教导和属灵先辈的榜样,是我们不惧怕死亡的底气。

 

 

我知道,自己正走在老去的路上,身体常常有弱柳扶風之感。求主赐我智慧和力量,让你的平安在我心里作主,使我能平静地应对各种困顿,并渴望仍能尽其所能地敬拜和服事你。

 

最后,我想用那句寓意深长的歌词,结束这篇感怀性的文字:“在基督里,生命绝不是待解的难题。”

 

是的,在基督里,死亡乃是生命新篇章的开始。

 

伊娜 来自中国大陆,退休教授;2011年信主,现定居美国纽约州。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六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上午10

 

美国中部时间(夏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晚5点开始,次日清晨9点结束

周五:5点至9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