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思“爱的真谛”
——哥林多前书13:4-8a研读
文/李承宇
《生命季刊》第112期
本文音频为郭光明弟兄朗读:
哥林多前书13:4-8a——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 爱是永不止息。是基督徒非常喜爱,常常引用、并做成诗歌经常吟唱的经文。但某种程度上说,基督徒对这段经文也存在着不少的误解,误解的原因主要产生于两方面,两个经常碰到的错误解经的方法论。一方面就是最常见的,脱离上下文去理解经文。其次就是完全按照翻译语言的意思而不是按照圣经原文的意思去理解。这里我们就对这段经文给出一些解释澄清。
首先要指出,这段经文通常被称作“爱的真谛”,这是对这段经文内容一个很精辟的概括。但一个问题是很多人从这样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下意识地就把这段经文当作圣经中对于爱的定义。这样并不太合适,因为圣经的经文需要放在本书乃至全部圣经启示的上下文去理解。所以这一段对于爱的阐述也是一样。这并不是使徒保罗对于爱的严格定义,而是保罗针对哥林多教会信徒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哥林多信徒所缺乏的行事为人的方面,以及应该有的行事为人的方面。接下来我会解释。当然,这一段对爱的阐述对于我们今天完全适用,因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哥林多教会当时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都会出现的问题。
另外,将这一段经文理解为爱的定义也是因为通常都是翻译成“爱是什么什么”这样的语句。这就给人一个印象这是关于爱的定义。实际上希腊原文描述属性的词语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比如“爱是忍耐(love is patient)”,原文的μακροθυμεῖ 并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当然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成“be patient”。但原文是一个动词,而且这一段经文中每一个描述爱的词语,都是动词。
原文这样的表达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就是保罗这里实际上是将“爱”拟人化,一种修辞的表达。“爱”是主语,爱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她会做出某些行动,比如“她忍耐”。当然,保罗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出于爱,那么他应该有或没有接下来提到的这些方面。其次,不是那么显然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是动词形式,表明保罗讲的爱,或者说圣经讲到的爱,是行动而不是感觉或感受。爱不是我感受到什么;爱是我做了什么!保罗在哥林多前后书中表达了对于哥林多教会弟兄姐妹的爱(林前 16:24;林后2:4;11:11;12:15)。但保罗在这两封信中对于哥林多教会有很多的批评、责备、指正。对于哥林多的信徒,他们看了保罗的信,特别是第一封信,一定不会感觉良好,所以才有哥林多后书11:11,12:15这样的话。但保罗所行的,无论是和哥林多教会弟兄姐妹的互动,还是这两封信里言语所表达的,按照13:4-7,显然是爱的表达,是保罗出于爱而提醒,指正,责备。所以,有没有爱,或者说有没有圣经意义中的爱,是在乎一个人做了什么,而不在乎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经文。首先,“爱是恒久忍耐”。中文似乎为了朗读的顺畅,加上了“恒久”一个修饰词。英文的翻译就是love is patient。“忍耐”这个词原文字典(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给出的解释是“have patience, bear up under provocation without complaint”,基本就是有耐心,忍耐的意思。

原文这个词,集中出现在雅各书5:7-8:“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所以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挑战的时候应该坚强,忍耐,坚忍。所以这个词很典型的用法就是指等候时候的耐心。
另外,这个词出现在彼得后书3:9,这节弟兄姐妹很熟悉的经文。指的是上帝给人机会,等候人悔改(“乃是宽容你们”)。所以,上帝的忍耐体现在对罪人的宽容,愿意给罪人机会、时间悔改;“还是你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罗马书2:4)这里的忍耐也是同一个词。
刚才提到这里每个方面其实都是针对当时哥林多教会信徒的问题。这里的“忍耐”是针对哥林多教会第六章提到的弟兄姐妹互相告状而且告到不信主的人(应该就是“政府”)的面前(6:1-6)。所以哥林多信徒缺乏上帝对于罪人——这里就是得罪自己的人——的忍耐。
所以爱是忍耐主要是强调我们与人相处的方式,特别是处理弟兄姐妹之间矛盾的时候。很多父母对孩子其实是有很大的忍耐,因为无论孩子多么叛逆父母也不会把他扫地出门,因为有爱。而弟兄姐妹之间看着不顺眼很可能就不大理睬了,没有像对自己的孩子那么大的忍耐度。显然,这体现了爱的程度的不一样。
接下来,“爱是有恩慈”(love is kind)。原文这个词(χρηστεύεται)的意思是有爱心有怜悯之心。这个动词在新约中只在这里出现一次。但这个词的名词形式出现在罗马书2:4;11:22;指上帝是有恩慈。这个名词形式也出现在著名的“圣灵的果子”中(加拉太书5:22)。这个词的形容词形式出现在以弗所书4:32:“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这也是针对第六章提到的弟兄姐妹互相告状的问题。弟兄姐妹彼此之间缺乏饶恕怜悯之心。所以,恩慈,在圣经里直接和饶恕有关,彼此饶恕。上帝有恩慈,所以上帝乐意饶恕人(诗篇86:5)!
接下来,“爱是不嫉妒”(It does not envy)。这个词的各种形式在哥林多前书中出现很多次。这个词有正面的用法和负面的用法。正面的用法指的是有热情,passion,比如12:31:“你们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中的“求”(eager for)。而负面的用法就是嫉妒(envy)。这里是针对哥林多信徒之间的“嫉妒纷争”(3:3)。
嫉妒,是造成纷争不合的主要原因。哥林多人,作为希腊人,追求的是智慧知识(1:22;8:1)和各种恩赐(1:7;12:1,28-31)。我们知道古希腊在科学哲学方面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所以希腊人追求的是知识、恩赐这些东西。但追求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产生嫉妒之心,而嫉妒一定会产生不合和纷争。追求恩赐、智慧、知识本身并没有错,但首先要追求爱(14:1;8:1)!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哥林多教会的那些问题。而爱的行动,就像这里讲到的这些方面,能够消除追求知识恩赐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嫉妒是人与生俱来的罪,人的原罪。该隐为什么杀了亚伯?嫉妒。因为上帝看中亚伯的供物但看不中他的供物。所以嫉妒会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我们都很清楚。现实中人的嫉妒一直都有,尽管可能没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是在嫉妒。但每个人其实都很清楚一个人是不是在嫉妒。从一个表情,一句话,一句回应,都能看出来一个人有没有嫉妒在心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嫉妒时候的表现、反应是什么。像骄傲、嫉妒这样的罪,大家嘴上都不会说什么,但心里都有数,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接下来,“爱是不自夸,不张狂”(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中文翻译成“自夸”原文字根的意思是自负的,虚荣的。字典给出的解释是“behave as a windbag”,“windbag”就是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地吹牛炫耀,所以英文翻译成boast。而“张狂”在哥林多前书出现过很多次,通常翻译成“自高自大”,所以是骄傲(4:6,18; 5:2;8:1)。这显然是哥林多信徒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像这些经文中表明的。
哥林多是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哲学非常强调并擅长的就是所谓的修辞学,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写过的一本着作就叫《修辞学》。古希腊的修辞学是一种公共演说的技巧,目的是打动说服人。但修辞学主要是靠华丽煽情的语言去打动人,而不是理性逻辑地分析讲理。修辞学目的,是训练一个人的口才。今天西方的教育其实仍然很重视公开演讲的能力,弟兄姐妹有小孩子的都清楚。但这种修辞学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口才,而不是客观地讲理,主要是为了在演讲的那段时间内去打动人。
哥林多前书提到的亚波罗是一个很有口才的人(使徒行传18:24,新译本)。哥林多人很看重口才(1:5),所以哥林多教会不少人喜欢亚波罗(哥林多前书1:12;3:4),并比较/论断保罗和亚波罗(4:6;3:5),喜欢亚波罗的人一定认为保罗的口才没有亚波罗好。这样高举某位传道人的做法,甚至造成了教会的纷争结党。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要说:
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1-5)
另外骄傲不需要多说,和嫉妒一样,是人与生俱来的罪。骄傲和嫉妒可以说是如影随形的(可7:22)。一个骄傲的人,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基本上就会产生嫉妒之心。关于骄傲今天就不多说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像哥林多信徒这样的,以追求属灵恩赐作为伪装的骄傲,自高自大,我们称之为属灵的骄傲,这可能是对一个成熟基督徒最大的试探。我口才好,我能说方言,我会祷告等等,甚至像法利赛人这样的夸口: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加福音18:11-12)。一个追求属灵恩赐的基督徒要小心自己落入这种属灵的骄傲。
所以,如果这些属灵的追求和实践,不能带来这一章所讲的由爱生发的行为,那么这些属灵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再熟悉圣经,祷告得再能感动人,分享的时候口才再好,但没有这段经文提到的这些表明爱的行为,那么一个人就可以说是自夸张狂,或者像主耶稣说的,“能说不能行”(太23:3)。所以保罗在这段之前先写到: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1-3)
接下来,“不作害羞的事”(It is not rude)。原文这个词字典给出的解释是“behave disgracefully, dishonorably, indecently”,指的是不合适的,不体面的(indecent),甚至是不光彩的,可耻的,丢脸的行为(disgraceful)。这里明显针对的是第5章提到的“淫乱的事”(有人收了他的继母)。所以中文翻译成“不作害羞的事”是恰当的。

今天现实中当然不太会有和继母通奸这类的事情,但中文这个很合适的翻译清楚表明一个事实就是,弟兄姐妹们,我们做一件事情,无论什么,如果事后,特别是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若觉得心里不平安,觉得良心有愧,我们想起我们做的事情觉得羞愧,愧疚,这些都是这句经文可以应用的范畴。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我们那样做至少是缺乏爱心的表现,进一步就是犯罪。
接下来,“不求自己的益处”(it is not self-seeking)。这是针对第8章和第10章提到的吃祭偶像食物的问题。这可能是圣经中“爱”最基本的意思,这可以当作是对爱的定义。所以笔者给爱的定义是:爱是利他而不是利己的、上帝眼中对的行为。
所以爱不是我的感受,爱是他人能够从我这得到什么益处,或者我能够从他人那得到什么益处。这就是保罗所讲的: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林前10:23-24)
就好像我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10:33)
所以这句经文的背景是10章和8章。主耶稣为了我们的罪而死,我们可以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就表明了神的爱。“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所以上帝管教我们表明了上帝的爱,“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希伯来书12:10)当然父母管教孩子也是因为爱他们,“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言13:24)尽管人的管教未必都是合适的。被管教绝对不好受,“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希伯来书12:11),但无论是肉身的父母还是上帝的管教,如果是出于爱的,就会给孩子带来益处(12:10)。所以爱不是人感觉到什么,爱是让别人得到什么益处:不求自己的益处!

接下来,“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这可以说是对有恩慈和不求自己益处的具体化。这同样是针对第6章弟兄之间互相告状的问题。“计算人的恶”NIV的翻译是很形象的:将别人得罪我们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生气和冲突。
圣经多次提到饶恕的问题,而计算人的恶是饶恕的反面。将别人得罪我们的事情,找个小本本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有饶恕!饶恕最有效的方式是忘记: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我也不记念你的罪恶(remembers your sins no more)(以赛亚书43:25)。这是上帝饶恕我们的方式。
而且,正是因为上帝饶恕赦免了我们的罪过,这是我们饶恕其他人、彼此饶恕的基础:
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32)
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歌罗西书3:13)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 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4-15)
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马太福音18:21-35)
不计算人的恶,乐意饶恕人(诗篇86:5),这是上帝的恩典,也是属天的智慧: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箴言19:11)
另外,不轻易发怒。圣经没有绝对禁止发怒,所以才说不轻易发怒。同样的保罗在以弗所书提到,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4:26)。而保罗说“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的意思是:不要因为计算别人的恶而发怒。不要因为觉得被得罪了,觉得被冒犯了,特别地觉得没有面子了而发怒;所谓的恼羞成怒。这样的人不仅是没有爱,这样的人心里存的其实是恨,甚至是苦毒。

接下来,“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injustice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前面说了,圣经的爱不是指人的感受,而是人的行动作为。那原则上来说,什么样的行为是爱的行为呢?这里的必要条件就是合乎真理的行为,义的行为,也就是上帝眼中对的行为。所以前面提到我对爱的定义特别加上“上帝眼中对的”行为:爱是利他而不是利己的,是上帝眼中对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圣经说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8),但同时耶稣也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真理是更根本更重要的方面。实际上,三一神的另外两个位格也都和真理有本质的相关。圣灵是“真理的圣灵”(约翰福音14:17;约翰一书5:7),上帝是“真神”(true God, that is, God of Truth,约翰福音17:3)。
所以爱和真理是分不开的:“恩典(就是爱)和真理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翰福音1:17),基督徒应该以爱的方式讲真话/真理(speak truth in love,以弗所书4:15)。所以,那些以爱的名义(in the name of love)去传讲、背书与圣经真理不合的东西都和圣经讲的爱没有关系。而且,如果不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而是“行不义阻挡真理”,那么得到的就应该是“上帝的忿怒”(罗马书1:18)。
接下来,“凡事包容”(It always protects)。与英文的翻译对照看,可以看到和合本译作“凡事包容”,可能是最被误解的一个内容。原文这个词基本意思是“遮盖”(cover)和“保护”(protect)。这可能是和合本翻译成“包容”的原因之一,对应于cover这层意思。但实际上中文翻译不合适的原因是,原文cover的意思强调的不是遮掩,更不是包庇,而是遮盖保护。哥林多前书5章保罗要求哥林多教会将那个收了继母的人赶出教会:“你们应当把那恶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5:13)。所以这里保罗的意思绝不会是无原则包容,甚至容忍罪恶。圣经从来没有教导过没有原则、违背真理的包容,圣经从来没有这样的教导。相反,没有原则的包容和保罗的教导是完全相悖的,因为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中文圣经无论是和合本,和合本修订版,还是新译本都翻译成“凡事包容”,这个错误的翻译可能给华人信徒带来误导。

接下来,“凡事相信,凡事盼望”(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所以相信和盼望是爱的表现,这是为什么保罗在13章最后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因为信心和盼望可以说都是从上帝而来的爱的表现:“因听见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并向众圣徒的爱心,是为那给你们存在天上的盼望。”(歌罗西书1:4-5a)所以,源于上帝的爱的表现就是对耶稣基督的信靠,对弟兄姐妹的爱心,以及属天的盼望。
最后,“凡事忍耐”(always perseveres)。这是基督徒在逆境患难中应有的品质: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罗马书5:3-4)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的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各书1:2-4)
当时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更多是处于社会的底层(1:26),所以生活上应该会碰到不少的挑战,所以保罗最后提到忍耐。当然这是主耶稣基督的品格,“愿主引导你们的心,叫你们爱神并学基督的忍耐”(帖撒罗尼迦后书3:5),也是基督徒盼望的结果,“在神我们的父面前,不住的记念你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帖撒罗尼迦前书1:3)
李承宇 牧师,现在美国牧会。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六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点-上午10点
美国中部时间(冬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4点开始,次日清晨8点结束
周五:晚5点至9点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