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亚见这光景,就起来逃命,到了犹大的别是巴,将仆人留在那里。自己在旷野走了一日的路程,来到一棵罗腾树下,就坐在那里求死,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列王记上19:3-4)
过去之后,以利亚对以利沙说:“我未曾被接去离开你,你要我为你作什么只管求我。”以利沙说:“愿感动你的灵加倍地感动我。”(列王记下2:9)
问题的提出:软弱或是坚强?
在第一段经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求死的先知以利亚,出现在他著名的迦密山之役后。大多数人都会把列王记上的这段叙述看为以利亚灵命最为低潮的时刻,并以此衍生为对服事主的仆人灵命软弱时的提醒或劝勉。但若果真如此,为何在第二段经文中,以利沙会希望那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地感动他呢?以利亚当时的灵命或心志真的软弱了吗?还是可能只是出于我们自己经验的投射而误解了他呢?如果我们先不把自己或别人的这些经验套在这位先知上,也许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的先知在这段经文中的表现看起来并不如他之前的精彩,但是也绝不应当被认为是灵命软弱的情况。事实上,笔者想用这篇文章说明,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之下,先知以利亚的心志不但仍然坚强,更可以作为我们基督徒属灵生命的美好榜样。
背景简述与常见的解释
我们先简述一下整个事件的过程。在列王记上18章描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神迹,其戏剧性的张力与属灵的重要性在旧约中几乎仅次于摩西带领以色列民过红海。在迦密山上,耶和华的先知以利亚单独与巴力的四百五十名先知斗法,并且在大胜之后藉由祷告使三年半未曾降雨的以色列地重得雨水的滋润。这轰轰烈烈的事迹也大大地撼动当时在亚哈背后掌权的异教领袖耶洗别,她为要在以色列人前保住一点面子而不得不装腔作势地差人去威吓以利亚(王上19:2)。但奇怪的是,那烈火的先知以利亚竟然因这一点口头上的威吓而逃跑,似乎完全忘了才几天前上帝借着他所行的大神迹。即便从耶斯列直奔数百公里外的何烈山,以利亚的抱怨与自怜似乎也不得耶和华上帝的同情,反而使祂甘脆直接宣布用以利沙来接续他,且说出“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来反驳以利亚的自以为是。如果不是因为这些话是由耶和华亲口说出而记载在圣经里,我们恐怕很难相信上帝竟会对祂如此忠心的仆人无情至此。看起来以利亚当时的灵命一定是低到某个程度令上帝生气,以至于在如此狼狈的情况下连个安慰的话语都等不到。这也难怪有些人甚至认为上帝自此以后就不再重用以利亚了。
整个故事最难理解的地方大概就是为何以利亚对上帝的信心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一般常见的解释是强调在迦密山一役之后以利亚在心灵与身体上都已几近枯竭状态,所以耶洗别装腔作势的威胁之语意外地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我们的先知顿时落入灵性的黑夜,紧绷的情绪溃散成无尽的苦毒与自怜。教牧界或基督徒心理谘询师有时会用“以利亚症候群”来形容有些基督徒在一时热心服事主之后因意外的挫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自然的,大多数人也不太可能把这段时间里的表现视为可被效法的属灵典范。
几个无法理解的问题
这些常提到的论点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是似乎并不足以全面的勾勒出以利亚与耶和华上帝的关系,更不足以作出其后灵命软弱、不被上帝重用的结论。关键在于以下几个观察:
一、若以利亚的逃离真是只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应该由耶斯列往北逃跑,而不是往南经过撒玛利亚,他仇敌耶洗别的所在。就算他原是要到南国犹大寻求保护,那为什么他却更往南走到犹大的南端别是巴,甚至到数倍远的何烈山去呢?(王上19:3)
二、若以利亚真为了逃命,他又为何向主求死呢?而且细看他所自述求死的原因,并不是为自己生命的不顺遂或仇敌的逼迫,乃是因为自觉事工的果效不胜过列祖,即过去的众先知(王上19:4)。
三、上帝问他到这里做什么,他两次都回答说以色列人背弃了神的约、杀了耶和华的先知、只剩他一人。也就是说,他不是在控告或不信任上帝,而是在控告以色列全族、要求上帝主持正义。
四、他不是说只有他自己是全以色列唯一爱神、唯一不拜巴力的人,他乃是说自己是全以色列唯一仅存的耶和华的先知。这一点似乎是正确的。(虽然在王上18:4有提到被俄巴底保护藏匿的一百个先知,但按其表现来看更像是先知的门徒。)上帝叫以利亚去膏抹以利沙来接续他,反而是间接同意以利亚所说的。
五、上帝第一次的回答是要他站在山上,看到耶和华经过时的烈风、山崩、地震与火焰等极不寻常的现象。传统的看法是认为上帝的目的是要以利亚看到他的大能威严,如同给自义的约伯所展示的一样(伯38-41章),以至于完全交托给主,不再抱怨自义。但是圣经的作者其实对上帝这两次的能力彰显有完全不一样的评论:在约伯记42:5中约伯说道“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但在王上19:11-12却说“耶和华却不在其中”。可见对于这次上帝为显现祂的能力给以利亚看是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六、整个事件前后,上帝从未责怪过以利亚,反而指派他做新的工作。而且以利亚在此事之后的服事并未真的减少,王上22章与王下第1章继续有他活跃的记录。所行的神迹比起先前也丝毫看不出比较不被重用。
七、在整本圣经中,我们会惊讶除了这一次以利亚受差遣去膏抹以利沙为先知之外,完全没有耶和华的先知被“人”膏抹的记录。因而忽略了其实先知的职份都是神自己用圣灵膏抹。这样看来,在这里以利沙被以利亚膏抹的动作不但非一般的仪式(如君王或祭司),反而是个极特殊且整本圣经唯有在此出现的例子。
八、和其他的先知不同的是,以利沙不但不是在一开始蒙召就圣灵充满地站出来服事主,反而是在以利亚的教导下成长,且其事奉是在以利亚离世时的祝福后才开始(王下2章)。其中的传承意味非常清楚(王下2:9与2:15)。这样看来,我们的耶和华上帝命以利亚去膏抹以利沙可能不但不是要借机辞退以利亚,反而是要他参与祂本来可以单独兴起以利沙的计划。
九、一般以为上帝所说“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是表明祂不喜悦以利亚自以为是全以色列唯一仅存的先知,而故意说出来为要纠正他的话。但其实这样的解经是有问题的。因为以利亚从来未说他是唯一仅存、不拜巴力的人,而耶和华也并不是说还有七千位先知可用,不差你一个。可见此句话的真正意思并不是刻意地要反驳以利亚。
十、以上所提的句子(王上19:18)是上帝整段话(15-18节)中的最后一句,其第一个字“但”表示是前面一句的补充。前一句话并不是上帝要以利亚膏以利沙接续他,反而是一个亚哈家和其他拜偶像的以色列人将会因背弃上帝而遭杀害的预言。所以上帝这句话的目的应该是让以利亚不用担心所有的以色列人会在此过程中被害,因为上帝认识保守那些真正敬拜祂的子民。
十一、最后,由于以利亚是以未死的肉身直接被接上天(王下2:11),且在主耶稣在世时与摩西一同显在变像山上(太17:1-8;可9:2-8;路9:28-36)。一般相信,摩西是律法的代表,而以利亚是先知的代表。但为何在变像山上出现的不是以利沙?以利亚不是已经被取代了吗?由此点可知,以利亚在何烈山上看似不敬的言行可说是完全未影响他在上帝眼中的重要地位。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理解整个事件的关键
如果以上几个观察与相应的推理是有一定的道理,也许表示传统上对以利亚此时属灵景况的解释可能是需要调整的。那么解开整个故事的关键在哪里?笔者个人认为在于真正地了解以利亚的“心志”。作为一个被耶和华上帝如此重用的仆人,他内心深处在此时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他一直极力要争取的是什么?他最无法接受的又是什么?这些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传统的解释背后隐含一个假设,即以利亚至少在迦密山一役时便非常看重自己事工的果效与个人在以色列人中属灵地位的独特性。简单讲就是看重自己。毕竟,先知也是人,总有软弱的时候。但是,这样“解释”以利亚的行为固然贴近一般基督徒的经验,但是可能在无意之中反而把我们自己常见的自义自怜投射在以利亚身上,以至于不经意地忽略了许多其实并不支持这样看法的经文证据,以上所举的十余个矛盾或释经上的问题便是一些例子。
为要更好的理解这一切,也许我们需要改变上述的假设。以利亚当时心中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自己事工的果效,而是以色列人全体的属灵情况是否得到复兴。当然、理论上后者也本应是前者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前者的重点是自己,后者的重点是上帝的子民。诚如天使加百列预言施洗约翰时所言的:“他必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又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路1:17)可能正是这一点小小的不同,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以利亚这些言语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也才能用一个更完整的属灵观点看待他与耶和华上帝之间的关系。
拼凑出另一幅图画
如果我们采取前述的第二种假设来作为解释以利亚心态的基础点,整个故事描述出的图像会完全不同。在迦密山一役之前,以利亚就特别要求亚哈王将巴力的四百五十位先知与亚舍拉的四百位先知一起带到迦密山(王上18:19)。原因无它,就是希望藉由上帝大能的彰显让当时对耶和华三心二意的以色列人一举放弃对巴力与亚舍拉的膜拜,甚至完全瓦解耶洗别所带入的黑暗势力。可惜的是不知为何原因,耶洗别与她所供养的亚舍拉的四百位先知并未参与这次的斗法大会。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相信当以利亚成功地击败巴力的先知后,他必定也期待这一批刚刚重新认定耶和华为主的以色列民能回到他们的家乡将此役的结果告诉他们的亲友,使得更多以色列人离弃巴力与亚舍拉而归向耶和华。同时他也期待当亚哈王经历这样的伟大的神迹后能影响他的妻子耶洗别,迫使她放弃对亚舍拉的崇拜,间接地复兴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信仰。这就可以很自然地解释了他为何要奔行在亚哈之前,宣告主的得胜(王上18:46,原文跑在亚哈前面的“跑”是用于在君王前面开路,宣告王谕的情况)。
但是很不幸的,他高估了亚哈对耶洗别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耶洗别的顽梗。以至于当耶洗别差人来警告威吓他时,我们的先知诧异到无法接受这个意外的结果。因为他万万想不到从他第一次发预言开始,迦密山上从天而降的烈火、他祷告后得来的倾盆大雨,这些神迹竟然没有半点改变当时领导以色列民的亚哈王与皇后耶洗别!他选择逃避下一波可能的正面冲突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 (他上迦密山时就已经把他的生命交给耶和华了),也不是对上帝的大能突然信心软弱 (他才刚带下几个大神迹),而是在理性与情感上无法接受他即将亲眼看见的景况:以色列的君王、皇后却仍未悔改,甚至要杀耶和华的先知!所以迦密山上的短暂复兴也将很难持续下去,更不用说全以色列的悔改复兴了!
我们要知道,以利亚对他同胞的爱与对他们属灵景况更新的焦急等待是远超过我们这些外邦基督徒所能体会的。为其同胞灵魂的得救,他们常在严厉的谴责后为他们日夜哭泣,就是将自己的性命与之交换也在所不惜(罗9:1-3)。所以以利亚才向上帝哭诉:“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免得再看到他心爱的以色列族人落入比以前更为黑暗的属灵景况里。以利亚的这里所指的列祖是谁?就是从摩西以来的众先知。他们受耶和华上帝的差遣前仆后继地呼召以色列人归向主,但复兴的情形总不能维持长久。以利亚如果有错的话,大概就是错在太过主观地以为耶和华上帝藉由他带下的极大的神迹应该会改变以色列人的属灵情况,使复兴更为长久。但是迦密山之役后几天不到他们竟然就想要杀耶和华的先知!(如果他知道连神的儿子也将遇到相同的事的话,可能就不那么惊讶了。) 这样也许我们就能体会,以利亚的哭泣绝对不是在为自己的性命危险哭泣,他也不是为自己的“事工果效”哭泣,而是为以色列人的属灵情况这般堕落且不见改善而哭泣。
这样看来,以利亚虽然知道上帝必然可以保护他的性命,但那才不是他所在乎的呢!他为自己族人的忧伤失望哪里才能得到安慰呢?哪里才是他可以放声呼求神的呢?耶路撒冷的圣殿也许是一个在他心中闪过的选项,但毕竟他是北国的先知又非祭司之后,耶和华的约柜又被圣殿的布幔与围墙遥遥地将他隔离开来。因此他选择直向何烈山而行,那里是以色列人的祖先在五六百年前与耶和华上帝所立约的地方,如今却早已被他们抛在脑后、完全遗忘了。以利亚把仆人留下(王上19:3),独自前行。因为他此后将面对的是整个旷野,生死难料。更因为这是他独自寻求面对上帝的时刻,此时全犹大与以色列中没有人能在这件事上对他有什么帮助了。在路途中,上帝直接差派了天使(而不是乌鸦,王上17:6)来供给他必要的饮食。天使短短的一句话:“起来吃吧!因为你当走的路甚远。”(王上19:7)也给了他新的盼望,确知耶和华上帝就在何烈山等着他。
到了何烈山,耶和华问以利亚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什么?”(王上19:9,13)从圣经里许多地方可以知道,当上帝问问题的时候,祂绝不是在等待一个答案。我们可以合理地相信耶和华上帝这个问题意味着以利亚其实并不应该在这里,而是应该在他所被呼召去服事的以色列人当中。祂想要用这个问题来提醒以利亚,希望他能明白虽然耶和华上帝知道整个件事的发展,但并没有要收回他对以利亚的呼召。他仍应该而且可以留在他的先知的职份上继续他的工作。显然上帝对此时的以利亚是非常温和的。但相对于上帝的温和,先知的回答乍看之下显得自义得有点过份。但如果我们把以利亚的回答再仔细读一遍:“我(曾经)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已经)背弃了你的约,(已经)毁坏了你的坛,(已经)用刀杀了你的先知。(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正在)要寻索我的命。”(王上19:10)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时态,已用括弧标出:第一句用过去完成式显示以利亚的确了解他的职份,而且曾忠心也热心地努力过,但以色列人已经完全无药可救了。但第二句现在式的句子显示出以利亚对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的罪大到竟然敢将耶和华的先知赶尽杀绝而感到吃惊,并且暗示他选择离开以色列并不是因为害怕或在乎自己生命会被杀害,而是想要为主保留下最后一位先知免得敌人得逞。当然,这句话未明言的意思乃是希望耶和华上帝能主持正义,破坏亚哈与耶洗别的计谋,而且能让他看到先知的事工能继续下去有传承,不会中断。
上帝虽然知道他心里的意思但并没有马上正面回答,而是要他站在山上看着祂经过─虽有烈风、山崩、地震、火焰,却不见耶和华在其中;耶和华的同在是藏在微小的声音里。这表示上帝要提醒以利亚外表所见的现象并不一定反映真正的实际─虽然局势如此险恶,一切努力似乎完全无效,但这并不代表上帝不再掌权。耶和华心中当然有计划,只是尚未完全显明给祂的百姓,需要祂的仆人以利亚如同注意到那微小声音般用信心与耐心去仔细聆听。在这微小的声音里,主耶和华再次让以利亚反省并回答同一个问题:“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什么?”
一般的看法是以利亚两次相同的回答表示他并未真正的了解上帝的心意,也显示出他的自义与骄傲,因此触怒了上帝。倘若只由本段的内容看来,这样的解释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放在前面所提及的较宽广的背景架构下来看,如果以利亚内心里所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死,如果他曾是那么不惜生命地推动以色列属灵的复兴,如果他所带下的烈火曾代表过上帝的同在与对以色列背道的忿怒,那他还能选择用什么别的话来回答呢?他当然知道(因为似乎任何基督徒都看得出来)耶和华第二次问他完全相同的问题是表示对他第一次的回答有所保留,而且藉由风沙走石提醒他要能安静下心来、不被外表的现象左右而失去对上帝的信心。但是他在上帝面前同一个问题的两次回答岂能前后不同呢?难道他换了另一个比较“属灵正确”的答案就能改变他已经离开所事奉的地方,对继续服事下去的成效丧失信心的事实吗?当然不行。如果可能,他希望主能再多给他一点提示或引导,让他能从何烈山再出发。所以他选择重新再把自己的真实景况,不带虚假地再回复一次。但是显然可以看出以利亚的第二次回答,其声势和语气必定已减弱了许多,因为他用外衣蒙了脸,表现出对上帝的敬畏。笔者认为,这样的反应就已经是耶和华上帝所要的了,因为当我们面对上帝时,重要的并不是言语的内容,反而是态度。所以我们解释这段经文时不应该再集中心力于挑剔以利亚如何信心软弱地说了些不够属灵的话,间接地满足我们做为旁观者的自以为义的心理。如果连上帝在这里都从未批评过他的仆人,我们又算什么呢?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上帝是如何温柔的对待对祂忠心的仆人,即使他可能看起来像是一时的意气用事了。
接下来的15-16节,耶和华上帝重新指派先知三份新的工作:膏三个人成为亚兰王、以色列王与新的先知。这表示上帝再一次重用以利亚,差派他执行新的计划。我们一般的灵修性的读经很容易聚焦在膏抹以利沙的这件事,认为这代表上帝已不喜悦以利亚的服事。但是正如在一开始我们所提出的质疑,这样的说法在解经上显然有很大的疏失:由17-18节上帝自己的解释可知,以利沙被膏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终结以色列败坏的王室家族,而这份工作却是以利亚自己在时间上无法参与的(虽然他一定很想),所以需要由下一代的先知接续他来完成。事实上真正膏哈薛与耶户作王的是以利沙与其门徒(王下8:7-15;9:1-13),显示在上帝眼中以利亚与以利沙的事奉是相连续的,以以利亚为代表但由以利沙完成。以利沙是“接续”以利亚的服事而非“取代”之。否则上帝根本不应该用以利亚去找以利沙,花时间教导他,又将那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感动以利沙(王下2:15)─上帝完全可以自己兴起以利沙作祂的先知,就像兴起以利亚和其他所有先知一样。
笔者认为,主耶和华之所以用这么特别的方法向以利亚说明日后的服事方向已经意味着祂并没有因为以利亚的回答而不喜悦,反而有一种疼惜之情。毕竟我们的耶和华上帝连对像约拿那般违逆主命、耍孩子脾气的先知都能有耐心解释,更何况向以利亚这位为祂几乎牺牲生命的忠仆呢?最后,如前面已提出来的,主说祂为自己留下七千人并不是为了要“暗讽”以利亚自认为是耶和华唯一的先知的话,而是要接续17节的预言,提醒以利亚在以色列中还有不少忠心向主的人,他们会在上帝这一系列的惩罚中被保守,不须要因为一时且表面的失败而丧失盼望。只是我们平时读经时很容易只看见故事中与主角个人有关的经文而无意间跳过17节,将18节与16节(膏以利沙接续他)作一个因果性的相联,因而认为这句话是因为上帝不喜悦以利亚而要将之免职取代。事实上,主早就预备这群以色列民(虽然以利亚并不知道),作为以色列日后的复兴的种子,而以利亚过去的服事必定也曾激励过这些默默无名的真以色列人,并没有徒劳。可以想象,当他听到耶和华的话,知道主仍重用他、事工后继有人、恶人终将被消灭、并且以色列复兴有望时,他的心中会是多么的高兴。因为那正是我们的先知所最关心的事!也就是他心志的所在!可以想见他回程时的心情会变得多么轻快啊!感谢上帝!祂仆人的心志从未离开过起初的呼召,而耶和华的安慰也从未远离过祂的儿女。
结语
我们由以上的分析发现,如果我们能紧抓住“以利亚的心志”作为解释经文的关键,就会发现我们对这段耳熟能详的经文竟可以有几乎完全不一样的观点,而且可以为许多经文之间的关系有个更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以利亚的心志”就是全心全意地以上帝的事与心意为念。其实,不只是以利亚,细看圣经里的神仆(如摩西、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哈巴谷、保罗等人),他们几乎都有过类似因为上帝旨意无法在祂的子民中间被遵行而难过几乎至死或求上帝赐死的经验。这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心志与上帝的心意合一,不但事奉时带着上帝同在的权能,他们的心肠更着实地被圣灵所感动─因而也与上帝一起承受那被祂子民所背弃的伤害。他们的泪水是代表灵命的低潮吗?他们的悲叹是代表信心的不足吗?是的,但不只是这样。这些痛苦的背后是因为有个为爱所充满、宁愿被深深地伤害也不甘冷淡的心志。但愿基督耶稣的教会里能有更多这样心灵与上帝合一的器皿,与主耶稣一同分担着因这世界拒绝上帝而带来的伤痛,也才配与祂一同分享将来得胜的荣耀。
王道维 现居台湾,为大学教授。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 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