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重思呼召
——有感于毕德生的《追寻呼召的探索之旅》
2022/4/13 15:37:54
读者:7670
■薛亚伯

生命季刊 第57期 2011年3月

 

在繁杂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人时常活在一种状态里面,既渴望回归自我,又向往不受限于自我。人往往会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但那种努力仍是自我的。被称为“牧者中的牧者”的尤金•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 ,在他的《追寻呼召的探索之旅》(Under the Unpredictable Plant: An Exploration in Vocational Holiness) 一书中,用约拿的故事,带我们去找寻一个比自我更加伟大的生命,让我们在他施与尼尼微之间,重新思想上帝的呼召……
 
神的呼召和自我的呼召
 
何谓呼召?葛尼斯(Os Gunness)认为,“是神毅然决然地呼唤我们就近他,以至于我们对全人、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拥有的每件事物,都投注一种特殊的忠诚及活力,在生活中回应祂的召唤并事奉。”1 这一定义将神与人的关系在呼召之中确定下来,可以说,人是在神的呼召中与祂发生关系,或联合,或决裂。
 
《追寻呼召的探索之旅》(下称《追寻》)一书中,毕德生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面对呼召的约拿,当神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他真的起来了,也真的去了,只是去的方向不是尼尼微,而是他施。每一个遁逃他施的约拿,不一定是要放弃事奉,躲避事奉,很多时候,约拿们乃是要躲避上帝所定的事奉旨意,因为人所乐意的事奉往往是按自己的旨意事奉。
 
他施的诱惑源于自我的诱惑,自我是横在人与上帝之间一道屏障,它在内心深处向我们发出声音,呼召我们背离上帝的旨意。约拿正是在这种自我的诱惑之下逃避上帝,逃避尼尼微。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推脱,尼尼微这座世俗化的城市,败坏、没有节制、淫乱、陈旧得无可救药……他施似乎是更好的选择,新鲜、有趣、充满活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约拿可能在心里为自己找到了许多理由,令他可以变相地回应上帝的呼召。而上帝所赋予牧者事奉任务的本意绝非如此,毕德生说,“牧者事工的本质正是要拥抱丑恶,接纳卑微,以及每天在卑微中工作。我们不轻忽羞耻的事,也不否认它的存在。”2 
 
每一个牧者所必须履行的天职,乃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的窘境,坚定不移地走向上帝的呼召。约拿却在浪漫主义的荫庇之下逃向他施,结果一场风暴使他重新回到上帝的呼召面前。毕德生说,宗教与信仰的分歧在这场风暴中显露出来。宗教显露的是,以上帝的名义从事自己的事奉;而信仰显露的却是,“起来,求告你的神。”宗教回应的是自我的呼召,而信仰回应的是神的呼召。
 
毕德生还在书中把约拿的海上风暴和保罗的海难相比较,将人置于无法掌控的事件面前,进一步剖析神的呼召与自我的呼召之间的迥异,提醒读者,“我们的服事是神呼召、神塑造的生命之工。当我们飘离与神起初原有的关系,我们就不再在呼召当中……”3 
 
 呼召的样式
 
在逃往他施的途中,风暴并非约拿的终结,它仍只是一片嘈杂的所在。《追寻》一书说,鱼腹才是约拿改变的开始,在那里,他认识了灵命的操练。4
 
在我们周遭的世界中,“制度、教会与我的宗教自我,都更想往他施而不是尼尼微。”5 制度为事奉提供规则和保障,教会也似乎为事奉提供了目标和方向,而当我们妄想从中获取灵命的供应和事奉的指引之时,宗教自我便隐藏其中。拒绝他施的力量不会来自制度,也不会来自教会,更不会来自宗教自我,唯有通过灵命操练,才能完成对抗,才能顺服地走向上帝的呼召。
 
鱼腹中的约拿为我们展示了灵命操练的真谛,它不是苦修的训练,也没有定规的步骤或技巧,而是以一个阴暗的、封闭的、无所盼望的环境为起点,人的能力被减到最低或几乎不存在,“完全仰望神的怜悯,任由祂在我们身上塑造祂的旨意”。6 此时的约拿只能全身心地投注于上帝身上,他不得不从自我的境地回转到上帝面前,“求告耶和华”,他再也不敢高举─也没有机会高举─自己的主权,他决定不了他的下一刻,唯一还能做的就是以祈求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谦卑,在无能为力中向上帝呈交自己的主权。每一位牧者不一定都会进入约拿的鱼腹,却都要带着鱼腹中的无所盼望,仰望神的怜悯,直到确定上帝是我们唯一真实的盼望。以祷告为起始的生命是一个转化的过程,从宗教转向信仰,从自我转向上帝,“借着祷告,我们成为被呼召的样式”7 
 
真正的祷告绝不是例行的仪式,而是在其中,沉淀出上帝在我们生命中所定下的旨意。它带我去思想神,在思想神当中,明白如何活出呼召的圣洁生活。牧者不可逃避的是,在有需要的世界中满足他人的需要,但是在不断满足他人需要的过程中,有时却忘记了自己需要在上帝那里得到满足,繁忙的牧者常常是这样地往他施的路上狂奔却不自知。毕德生提醒我们,思想神并非逃避牧者服事人的责任,而是使自己在上帝的呼召中更好地去履行服事人的责任,“思想神的生命引发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到这个世界—那是神的恩典使人活的力量,而非人的骄傲造成的无以为继的狂热。”8 
 
末世与现世之间的呼召
 
牧者的工作是现世性的9, 每一间教会都是处于某个地方,属于某片土地。真正的福音就是要在具体的某个地方推广并实践的,需要牧者对该地方切实地了解,并付出真诚、爱和心血。当约拿再次面对上帝的呼召时,他走进了尼尼微,这不是他的梦想之地,既不浪漫,也不可爱,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一座城和一些人。牧者的工作就是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教会、特定的土地上完成工作。”必须在一些具体的地方,去发掘其平凡中的伟大和荣耀。
 
牧者的工作也是末世性的。当约拿走过尼尼微城时,他没有隐瞒真相或者粉饰太平,而是勇敢地宣告这个城正走向末世的事实:“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上帝拒绝任何人将信仰转变成仅仅是满足现世需要的宗教,忽视末世的人,只能以吃喝嫁娶为他的全部。尼尼微人被带到末世的宣告面前审视他们的现在,以至于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
 
这就是毕德生提倡的约拿事工,“将爱与关怀付诸我所在的尼尼微城每天发生的琐事,同时,活在末世的迫切当中。”10 
 
舍己的呼召
 
约拿穿过尼尼微之后,坐在城的东边,开始与上帝争辩。约拿愤怒的理由是因为他的宣告落空了,他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上帝呼召他去尼尼微,却又似乎不站在他这一边。在狭小的自我里权衡上帝的作为,常常是牧者挫折感的缘由所在,“牧者从以神为导向的顺服,改变为以生涯为导向的成功……是一种他施生涯。”11 
 
鱼腹的经历并不能使人成熟到不再需要长进,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软弱地方看清楚自己,并持续、执着地追求灵命的成长。上帝的恩典绝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而是为了使我们有能力舍弃自我去满足上帝的呼召,不断地迈向灵命的成熟,“我们看到神恩典的伟大,这恩典最先洗净我们的罪,然后用圣洁的火锤炼我们的呼召。”12 从自我陶醉走向恩典里的自由,学习敬畏地侍立在上帝宽广的旨意面前,放弃控制,安于做一位引导型的牧者,仔细观看神的作为,这才是尼尼微的呼召。13 
 
结 语
 
呼召的问题在本质上是古老的“我”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其实,每一个“我”的问题都在将我们带到上帝的创造、救赎、庇护的工作里面,让我们窥见上帝的奥秘,吸引我们聆听上帝的呼召。这不同于制度要我做什么,也不同于教会要我做什么,更不同于世界要我做什么,而是上帝要我做什么并成为什么。上帝与“我”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生命的意义,这不是要我们醉心于神秘的宗教体验中,不,不是的!乃是要我们摆脱自我的辖制,回到《圣经》,回到上帝的呼召里面来。“只有当我们回应基督,并且遵循祂的呼召时,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14
 
无疑,约拿并不是一位成功的牧者,毕德生也无意使他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但他却像一面高悬于我们顶上的明镜,投射出我们的软弱和丑态。在这个牧者越来越被职业化的年代,约拿的故事再次激起我们去追思生命的意义,激励我们勇敢地给上帝的呼召以回应:“赐予我力量,去承受你的安排!”15 
 
参考书目:
1. 尤金‧毕德生﹕《追寻呼召的探索之旅》,孙秀惠译;台北:以琳,1996年。
2. 葛尼斯﹕《一生的圣召》,林以舜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年。
3. 高登‧史密思﹕《呼召与勇气》,刘思洁译;台北:雅歌出版社,2004年。
4. 朋霍费尔﹕《狱中书简》,高师宁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5. 周联华﹕《上帝呼召之贯彻》,台北市: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注释﹕
1. 葛尼斯﹕《一生的圣召》,林以舜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年,15页。
2. 尤金•毕德生﹕《追寻呼召的探索之旅》,孙秀惠译;台北:以琳,1996年,18页。
3. 同上,70页
4. 同上,72-73页
5. 同上,75页
6. 同上,90页
7. 同上,72页
8. 同上,117页
9. 同上,133页
10. 同上,138页
11. 同上,184页
12. 同上,208页
13. 同上,184页
14. 葛尼斯,《一生的圣召》,林以舜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年,44-45页。
15. 朋霍费尔﹕《狱中书简》,高师宁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7页。
 
薛亚伯 来自中国大陆,现在新加坡读神学。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 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