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教会是神的家
————对一段教会生活经历的神学思考
2016/7/26 14:10:37
读者:11660
■周小安
生命季刊 总第3期 1997年9月
 
 
    “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翰一书3:1)
 
    “……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书3:15)
 
 
    一、引言:一段教会生活经历
 
    十一年前,我在中国大陆有一个家,那个家不仅包含着“核心家庭”,也包含了全部的社会关系。我的身份、人格、人生理想以至思维模式、喜怒哀乐都与这个家息息相关。自从出国以後,我的“核心家庭”脱离了那个大家庭,移居到了北美这块土地上。89年以前,我曾一心打算学成回国。那时虽也有思乡之情,但仍能以暂时客居他乡来聊以自慰。
 
    在申请加拿大移民时,我的心情并不平安,更无喜出望外之情。相反,我内心十分矛盾、挣扎。决定移民,与其说是出于自愿,倒不如说是无可奈何。当走出了那不得已的一步之後,未来对我来说,顿时变得十分茫然。
 
    感谢神!他有无比的怜悯和恩惠。借着那样的处境,我认识了耶稣,进入了他的身体——教会。教会的生活对我是具有吸引力的,它很快成为我生活的重心。首先,每周五晚上在牧师家的查经聚会,象磁石般地吸引了我。当时,我居住的地方离牧师家较远,但每一周我都期待着查经的那一个夜晚到来。是什麽东西对我具有那般的吸引力呢?是圣经的话语,肢体的分享,彼此的关怀和问候,是一种虽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的主的同在。
 
    在一个冬日的雪夜,气温骤降,路面冰滑。我开着车往查经聚会驶去。不料,在一个十字路口,那辆旧车却熄火了。我把车慢慢移到路边,心里却充满了遗憾和惋惜。我为失去一次查经聚会而深感茫然若失。这次经历使我更体会到查经聚会的宝贵。
 
    教会的弟兄姊妹给我不少关怀和帮助。牧师和师母的爱心更让我感到温暖。记得我大学毕业时,正是知识分子开始吃香的时候。那时我刚结婚,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如此明显地感受到岳母对我的厚爱。我几乎每周末都被邀请到岳母家,受到盛情款待。我们时常收到岳母送来的食品和用品。这一段日子令我受宠若惊,难以忘怀。这一段记忆在教会肢体的关怀中再次成为现实。我甚至一度产生一种感觉,牧师和师母就好像当年我的岳母。就这样,教会成了我的新家。
 
 
    二、人类普遍的流放光景
 
    上述的经历中无疑带有一些个人的和偶然的因素。例如,出国留学就是一个个人的因素,而89事件则多少带有一些偶然性。从神的救恩的角度来看,它究竟有何意义呢?初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不相干或多余。对于任何一个曾深受无神论、唯物主义熏陶的人,即使信了耶稣,要深入了解上述经历的救恩意义,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然而,这样的了解是必要的和富有意义的。
 
    许多基督徒都喜爱唱《奇异恩典》这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作者约翰·牛顿曾是奴隶贩运船的船长。当时,船上贩运的奴隶有的是部落战争的俘虏,有的是轻刑犯,有的是被英国人假装宴请拐骗而来的。然後,奴隶贩子把这些奴隶从英国运到北美市场上拍卖。卖出後的奴隶从此在农庄上做牛做马,一生不得重见故乡;而贩卖者却从中大发财利。作为一个奴隶贩运船的船长,约翰·牛顿後来有幸听到基督的福音,於是他悔改归向基督,并成为了一个传道人。于1779年谱写的《奇异恩典》,所描写的就是他自己抚今追昔的心路历程。诗歌第一段的歌词是: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在短短的歌词中,作者表达了他对神的赦罪之恩的感受:这奇异的恩典不仅使他体验到罪疚全消、被神接纳的内心平安和甘甜,而且如同瞎眼的人重见光明一般认识到神在基督里的救恩的奇妙。最後,作者用“前我失丧,今被寻回”来概括他的得救经历。
 
    圣经用“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离” ( 参以弗所书4:18) 来描述堕落的人的生存状态。隔离的中心意义就是“流放”,这个意义特别与主前第六世纪以色列人在巴比伦的流放经验有关。在流放之地,他们因思念耶路撒冷而失声痛哭,痛感被神所离弃的悲伤。诗篇137篇记下了他们当日的悲情: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
    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
    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
    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
    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诗篇137:1-5
 
    流放的观念也与创世纪中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有关。自那以後,人类只能在“伊甸园”之外流浪,再也找不到通往伊甸园的道路(参创世记3:23-24)。
 
    这些圣经故事强烈地提醒我们,人类生活在流放之中。“在流放中”就是从我们曾经熟悉、曾经视为家园的地方分离出来,使我们怀念不已。“在流放中”还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受制于一个陌生的主宰。生活在流放中的人们常常经验到压迫和无力感(虽不总是如此)。生活在流放中通常包含着悲哀和伤痛,有时更感到愤怒和敌意。
 
    从上述圣经神学的意义上看,不仅我信主前的留学生活是在“流放”中,即使在未出国之前的生活也是在“流放”中。
 
    由此我想到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关于“思乡”和“流放”的诗词。这表明“思乡”和“流放”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情感。
 
    除了唐代李白的《静夜思》,杜甫也作有思乡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李、杜的诗都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而思念故乡的心情。然而,他们是否想到,伊甸乐园才是人类真正的故乡呢?
 
    宋代黄庭坚作有关于流放的词《采桑子》:
 
    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包拼儿童作楚蛮。
    黄云苦竹啼归去,绕荔枝山。
    蓬户身闲,歌板谁家教小鬟。
 
    词人是否领悟到,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流放是人因罪与神隔绝呢?
 
 
    三、教会是神的家
 
    在基督里的救恩的一个中心意义就是经历到与神恢复关系,成为神的儿女。这种关系如同未犯罪堕落之前亚当夏娃与神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救恩包含着克服原来与神隔离的感受,它是结束“流放”生活,回到伊甸这个象征着神同在的地方,回到“恢复的乐园”。它就是“回家”。用以色列关於流放的话语来说,救恩就是返回“圣地”的旅途和过程。在这里,“圣地”象征着神与人同在的地方。
 
    在圣经中,悔改的一个中心意义就是从流放而归向神。这在耶稣所讲的浪子回家的故事中有清楚的说明(参路加福音15:11-32)。从前,我们都象那个浪子一样背离神,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然而,天父却在日夜等候我们归回家中。当我们象浪子一样,在穷困潦倒(不一定是物质生活方面,也可能是精神生活方面)之时,愿意悔改归回,天父就会张开双臂来迎接我们,拥抱我们,把我们接进他的家——教会。
 
    教会是神在这个堕落的世界中重建的一个伊甸乐园,她是天父在基督里,透过圣灵与他的儿女相遇的地方,也是我们这群同蒙恩典之人的团契场所。
 
    教会是神的家,也是我的家。
 
 
 
    周小安 来自中国大陆,现在加拿大维真学院从事神学研究。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