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总第3期 1997年9月

(上图为罗伊夫妇。)
爱是永不止息……
文/安朴
《生命季刊》第3期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13:1-8)
序
1996年11月下旬,一个历史性的会议在芝加哥召开。27位来自北美各地的代表(大部份是已经作了传道人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基督徒)第一次聚集在一起。此时,会议已接近闭幕时刻,坐在后排的一位负责后勤的姊妹开始心神不宁了。再过两个小时,所有的代表都要飞走了,可是送人去机场的车辆还不够。这时候去找谁帮忙呢?怎么办呢?……
正在这当儿,她偶一回头,看见一对老年夫妇出现在会议室的后门,不禁跑过去,喜出望外地叫道:“罗伊叔叔!罗伊婶!你们来得正好……”
老人家爽朗地笑了,用百分之百纯正的美国英语回答说:“我就知道你们需要一辆车在这儿备用……”他就是本文的主人翁罗伊叔叔。人们认识他,因为他总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因为他身上总是自然流露着来自耶稣基督的爱……
爱的源泉
上世纪初,一个广东台山姓郑的青年,在早期沿海移民的潮流中,飘洋过海,历尽艰辛,来到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和无数中国华侨一样,他来了就开始勤奋而又艰辛的创业生涯。他先是在一家洗衣店打工,后来自己开了一家手工洗衣店(当时商业用洗衣机已经问世了,但他们买不起)。后来他回台山娶妻,并把妻子带到美国,生了八个孩子,而罗伊叔叔是其中最小的一个。郑家早年家境贫寒,孩子多养不起,三女儿出生后,就送给别人收养了;而别的孩子从小都要在洗衣店打工帮忙。
好在郑家洗衣店开张的时候,中国城里已经有了第一家华人教会。教会中的女传道常常探访他们,并邀请他们全家去教会。少年罗伊的生活氛围,基本上是由唐人街、洗衣店和华人教会构成的。进中学后,罗伊便“口里认耶稣为主”了,但只是“口里承认”而已。若干年后,他回忆说:那时我是“决志信主”了,但并没有重生。我和一个非基督徒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主日去教会参加崇拜而已。由圣灵重生的人,一定会结出圣灵的果子,而我的身上没有那些果子,我心中没有喜乐,没有仁慈,没有爱……
1955年,他参加了教会举办的青年退修会。退修会的讲员是鲍会园牧师,讲的信息是约翰福音15章。年轻的罗伊仿佛是第一次读到这一章经文,直觉得句句怵目惊心: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结果子的,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
这果子必定是圣灵的果子,必定是爱,是喜乐,是和平,是恩慈……而他身上没有,因为他还没有连在葡萄树上。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扔在火里烧了!多么可怕!讲员的话句句打动他的心,他知道他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接在那赐人生命的葡萄树——主耶稣基督里。他因此在神面前认罪悔改,他祈求圣灵让他“常在主里面”,他从此而重生。
青年罗伊带着神的话语离开了退修会: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祂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翰福音15:5)
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5:8)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约翰福音15:12)
接在葡萄树上的枝子必定会发绿、抽芽、结果;青年罗伊的生命开始悄悄地变化。他开始渴慕神的话语,他由衷地亲近神、爱慕神,他常常充满喜乐,情不自禁地唱起赞美诗来:他原来并不喜欢的圣乐,如今对他来说,竟变得如此甜美!他自发地参与了许多服事,从教主日学,到当主日学校长;从做团契同工,到后来做教会的长执。圣灵的果子从他身上显现出来,他从内心涌出爱,涌出喜乐,涌出平安……而其中,最大的是爱……
1960年8月,罗伊叔叔结婚成家。罗伊婶本名“莉”,是一位文静、温柔的日本姑娘。她出生在夏威夷岛上一个信奉传统佛教的日本家庭里,上大学的时候,听校园团契(InterVarsity)传福音而信主得救。此后,她深感自己出生于佛教家庭,圣经知识馈乏,便决意从夏威夷飞到中部,进惠顿学院读基督教教育,以增强自己的圣经知识。读书期间,去罗伊叔叔的教会聚会,二人相识。他们基本上属同一文化背景(都是在美国出生的亚裔),都怀有一颗爱神爱人的心,二人的结合,极蒙神的祝福。
搬进新家后,他们便把家献给了神。
神的确悦纳了他们的奉献。他们还在蜜月中时,教会里一位负债累累的先生在家里上吊自杀了,撇下太太和四个孩子。罗伊夫妇闻知此事后,便和牧师一起去探访。全家人经不住这个打击,不愿再住在这幢丧亲的房子里,牧师和罗伊夫妇就分别把他们接了出来。太太和一个女孩住进了牧师家,三个男孩就住进了罗伊叔叔家。最大的男孩腿关节有毛病,平时一走路就疼,罗伊夫妇就带他到医院,动手术治病。罗伊叔叔那来自广东的母亲还持有相当浓的中国传统观念,担心地对儿子说:“你们还在蜜月中,让这些丧亲的人来住,不吉利啊。”而罗伊回答母亲说:“蜜月中服事弟兄姊妹才更甜蜜啊。”
从此后,神开始使用他们的家接待各种各样的人。除了主内的弟兄姊妹,还有离家出逃的少年,未婚而孕的姑娘,流浪汉,酒鬼,同性恋者……后来母亲又好心警告他说:“什么人你都接待,多危险啊。你已经有了孩子,不怕这些人会影响你的孩子吗?”罗伊笑嘻嘻地答:“妈,不怕,神会保守我们的。这些人住到我们家,我的孩子就明白长大了不能做什么。”
自他们结婚37年来,他们已经记不清楚接待过多少人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教会的一位姊妹提出了一代祷事项:她有一位天主教徒的朋友叫菲娅,刚从香港来波士顿就读,便陷入一尴尬境地:未婚而孕,既无医疗保险,也无处安身;回香港怕丢人,留在美国又无保险,又无人收留;想私下流产又觉得不妥,只有每日哭泣。罗伊夫妇听了,就把她从波士顿接到自己家中,一住好几个月。罗伊婶不仅要照顾她,还要四处奔走,为她找医生,找医疗费。而罗伊婶的妇科医生竟然被她的真诚爱心所感动,愿意免费为菲娅医疗、接生。罗伊夫妇又和一基督教机构联系,孩子出生后,该机构负责转送给基督徒家庭收养。
然而,事情比想象的还要复杂。当时,罗伊夫妇已经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女儿雪伦已经六岁。菲娅说,她最喜欢这个六岁的女孩;她说,她喜欢她,就想杀死她。——原来菲娅患有精神分裂症!一天晚上,罗伊夫妇双双下班后,便去超级市场采购,回到家中时,已是夜里10:30分。一进门,就看见菲娅坐在客厅的地板上,痛哭不已。罗伊夫妇忙劝慰她,问她怎么啦,她哭得话都说不出来,最后稍平静下来时,她说:“我杀死了雪伦!”
罗伊夫妇一听,如五雷轰顶,急忙冲进楼上雪伦的房间——还好,孩子在安安稳稳地睡觉,平安无事。夫妇俩遂又下楼安慰菲娅,告诉她:“你没有杀死雪伦!”谁知菲娅回答说:“如果我杀死了她,我不后悔。我会的!”
看来事情非同小可,一定要采取措施了。他们只好让菲娅住在底楼里,和孩子们隔离起来。他们为菲娅安排好了一切,只是底楼无卫生间,菲娅需要到一楼去使用卫生间。罗伊夫妇考虑到孕妇使用卫生间特别频繁的情况,便专门为她买了一个医院特护病房中使用的那种活动马桶。罗伊叔叔一连好几个月,每天一次为菲娅倒马桶。“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做到这些的……”多年后罗伊叔叔回忆起这件事时说。
菲娅生产时,罗伊婶像母亲一样坐在她身旁,安慰她。孩子出生后,菲娅又闹起来,说不能把孩子给人,她要这个孩子,否则就杀死她,又费了罗伊婶不少口舌劝导。后来,菲娅因家中有事回香港了,临走前签字,如她不回来,孩子便由基督教机构负责安排基督徒家庭收养。菲娅的医生告诉罗伊夫妇:“你们可能永远不会听到菲娅的消息了,因为她会竭力忘记你们的。”罗伊夫妇服事过的众多的人中,菲娅是唯一的一个他们不愿意再见到的人。罗伊婶说:“她忘掉我们吧,因为她只有忘掉过去,才能开始她的新生活!”
罗伊叔叔的姐姐说:“嘿,罗伊,怎么什么事都让你碰上了?”
他答道:“服事神的机会比比皆是,没有办法回避啊!”其实,有许多服事的确是他自己找来的。
一次,他在中国城吃饭,听到临座的年轻人问服务员:“能告诉我哪儿有便宜旅社吗?”
罗伊叔叔就走过去告诉他:“我知道一个最便宜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他把这个青年接到自己家中,一整个晚上向他传福音;第二天是星期六,正好ISI有校园布道会,罗伊叔叔就送他参加,这个年轻人就在布道会上决志信主。
第三天主日,罗伊叔叔在教会分享这个感恩喜信时,教会的女传道人说:“是他呀,我认识他的父母亲,他们在香港居住,是一对很好的基督徒,为儿子已经祷告好几年了。今天浪子回头了!”
从他们结婚,37年过去了。这期间,他们接待过的人数根本无法统计,而更无法统计的是他们付出的爱心!今天,罗伊婶很认真地说:“许多年轻人要把家献给神的时候,我都劝他们慎重一点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说说而已,神真的会拿去使用的!”
的确,我们常听到弟兄姊妹搬进新居之后、把家奉献给神的故事,这一定是蒙神喜悦的举动。不过让人略感遗憾的是,有的“奉献”只是基于我们中国礼仪之邦的习俗、让一让客人而已,是一种客气的表示。当耶稣基督真的在外面敲门时——当那些饿了的、渴了的、作客旅的、赤身露体的、病了的——那“最小的”在外面敲门时,那“奉献”给主的家,是打开,让他们进来;还是关上,不要让他们打扰自己平静而又舒适的生活呢?
爱的超越
1972年,罗伊叔叔和一位牧师一起,开始在郊区创建新的教会,目的是服事已经搬到郊区的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最初城里的华人教会只有中文(粤语)崇拜,后改为中英文互译,后又随着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的成长,华人教会中也出现了纯英文崇拜的情形,能有纯英文崇拜也颇不容易,用罗伊叔叔的话说:“是一场革命!”
而此刻随着搬到郊外的华人的增多,他们深感植堂的必要性。他们开始为教会起名字的时候,非常清楚一个原则:我们基督徒在主里是合一的,到了天国就不会有“中国城”和“唐人街”了,所以在新的教会名字中,没有“中国”、“华人”、“广东”这样的字眼,只叫“圣经教会”;这个教会以英语崇拜,并不只限于华人基督徒。然后,他们挨家挨户探访,向人传福音,邀请人来教会。然而,非常有趣的是,到他们教会来并留下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亚裔,而且绝大部份是华裔。虽然他们也邀请了美国人来聚会,但他们来了一两次后,环顾四周,不见自己的同族,便不再来了。罗伊叔叔幽默地说:“不理解!到了天国见了主的面,一定告诉他:主啊,不是我们心胸狭窄,我们是强调合一的,我们对所有的人开放了,他们不来,不是我们的错了。”
教会成员虽然是有范围的,但罗伊夫妇的服事却不受文化、区域、种族的限制。来自各国各族的国际学生,都是他们关心、爱护、服事的对象。1988年初,罗伊夫妇面临新的挑战。住在奥兰多的姐姐打电话说:“罗伊,快飞过来吧,这儿迪斯尼乐园里来了许多中国工作人员,每年换一轮,你快下来给他们传福音吧!”罗伊叔叔听到这个邀请时并不激动,反而问:“为什么要我去呢?那儿不是有华人教会吗?”后来他坦白说:“其实那时我最怕和海外的中国人讲话,他们一见我总是说:你是中国人,竟然不会讲中国话!这让我很难堪,每次我都要解释:是啊,我不会讲中文,因为我出生在这里,没有机会学中文……”
罗伊叔叔开始为此祷告。如果神需要他这样做,他一定顺服。他只求神每一步都带领他。1989年3月,罗伊夫妇飞到了奥兰多,在迪斯尼乐园的中国园里,开始在中国大陆人中事奉——其实对他来说,是一跨文化事奉。
他还记得他第一次开“布道会”的情形。他邀请了约25位在迪斯尼工作的中国人聚在一起,然后发给每一个人一本传福音的小册子,谓“四个属灵原则”,然后他开始宣讲福音,讨论信仰。最后,他学着葛培理的模式说:“大家都闭上眼睛!如果你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作你的救主,请你把手举起来,我为你祷告!……”呼召完毕后,——Nothinghappened!没有一个人举手!“I failed!”(失败!)这是他当时的感觉。但他当天晚上就学了极重要的一课:服事来自大陆的同胞,决不可照搬美国方式。
虽然他那天的呼召没有人举手,然而,他后来的无声的呼召——从他生命中所流露出的爱,他永不止息的服事——却把多得数不清的中国人带到了主耶稣的面前。从89年后,他每年三四次飞到迪斯尼,服事那里的中国工作人员。他的服事是实实在在的:带人购物,教人开车,替人修车……“罗伊叔叔来了”本身就是大家的福音。他的服事不仅在南方,他走到哪里,就服事到哪里。他看到神已经把一个硕大无比的福音工场带到他的身旁……那么多远隔重洋的骨肉同胞已经来到他身旁,而他们的心灵的饥渴又是如此的强烈,他就干脆于92年提前退休,以便更多地去爱、去关心这些在自己身边的骨肉之亲。他每日充满喜乐地做的,都是最繁琐而又具体的事情。一个弟兄要从加州移居加拿大,他竟会飞过去,专门为他开上数千里的“U-Haul"”(搬家租用的车)去搬家;而若有人遇车祸、遭病痛的急难时刻,便是他全力以赴全时间服事的时刻。让我们在老人家那多不胜数的服事故事中随便记录下两个,以此来看一看他是怎样的服事和生活吧。
1993年元月一日,罗伊叔叔在报纸上读到一则重大车祸消息,40辆车连环撞在一起,一对青年夫妇重伤,太太已不治而终,先生生命垂危。看名字拼写是中国人。罗伊叔叔便主动打听,找到病人的医院去探望。遭遇车祸的年轻人叫晓康,父母亲已从大陆飞到芝加哥看护儿子。晓康住特护病房好几个月,罗伊叔叔也和晓康父母亲一起陪护晓康几个月。虽然晓康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也懂英文,但对美国文化及医疗制度等都不熟悉,所有的事情全靠罗伊叔叔帮忙处理,特别是医生要与晓康父母沟通做决定时。医生们也很欣赏罗伊叔叔的服务,称赞他说:“你真是个好翻译!你会讲中文啊!”罗伊叔叔答道:“不!我根本不懂中文。我把你的英语照旧译成英语——慢一点儿,清楚一点儿而已。”
九死一生的晓康第一次出院时,体重只剩80多磅。回家时连上楼梯的力气都没有,是罗伊叔叔把他抱上了二楼的家中。他接受第二次手术之前,罗伊叔叔亲自推着他,向他传福音;晓康在医院的小教堂里,和罗伊叔叔一起祷告,接受耶稣基督作自己生命的主宰。
1995年,罗伊叔叔突然接到来自纽约的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个叫万宏的年轻人:“罗伊叔叔,我打工切伤了手,老板不但不给医治,反而把我解雇了。我怎么办呢?”
罗伊叔叔放下电话,就对太太说:“我要赶下一班飞机去纽约看万宏。”
到纽约不久,罗伊叔叔就打电话给太太说:“嘿,莉!我要和你商量,能不能让万宏来咱家住几个星期?他英语不好,你为他补一补!”
“嘿,罗伊!我早就料到你会这么作,已经把房子都准备好了!”
罗伊婶不愧是叔叔的知音。罗伊婶作了一辈子的英语教师。万宏来了后,她把家中所有的家俱、物品都贴上了写着英文单词的标签,以帮助万宏学英文。罗伊叔叔笑着说:连沙发、椅子都不敢坐了,上面都是标签!万宏在这个家里查经,学英文,并参加各种聚会。罗伊婶接待客人,从不觉得麻烦;回忆起时,反而夸万宏:“是个多么勤快的孩子!他看见我做饭,就过来帮忙;看见我吸尘,也帮忙……”她总是纪念着他们的好处。
罗伊叔叔也学会了几句中文。“我的名字叫江泽民!”他说,倒把大家吓了一跳。其实,他的中文名字叫“郑哲民”,老人家发音不准,把“郑”字按广东话来读,听上去还真像“江泽民”。许多刚来探亲的爸爸妈妈亲眼看到罗伊夫妇怎样地为人服务,便由衷地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谢,称他们“真是活雷峰,全国共产党员的模范,人民的老黄牛”,那调皮的女儿就故意直译给罗伊夫妇听。
“嗯哼?”罗伊夫妇一脸的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怎么成了“Model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而“old,yellow, bull”英文中也不是什么赞美的字眼!
等听完那恶作剧的女儿的解释,夫妇俩哈哈大笑起来。笑毕,罗伊叔叔打开了那本花蝴蝶封面的中英文对照新约圣经,这次,他不用人翻译了,他翻到加拉太书,指着六章九至十节请探亲的父母亲来读:“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然后很庄重地说:“我们服事,是因为圣经这样告诉我们。”
大陆来探亲的父母亲们称他是“老黄牛”,许多神学生、宣教士称他为“乌鸦”(历代志上17:4-6);他也被人称作“桥梁、纽带,Resource person”,——他沟通了许多弟兄姊妹关系,也解决了许多服事中的需要;与他同工的年轻人,干脆把他叫作“911”,急难时刻,就直拨他的电话号码。而他有自己喜欢的名字,他把它印在了名片上,不无得意地宣告:我找到了一个新工作!然后把名片一亮,原来上面赫然写着:
罗伊夫妇
万王之王的仆人
数不清的人因他们表露出的爱而见到了神、而信了神。一个来美国不久的青年人这样写道:
罗伊叔叔:来美近八个月了,日子过得很平淡,直到前一阵认识了你……我原来最喜欢《基督山伯爵》这本书,书中的主人翁机智、善良,他帮助所有有困难的人,但我从没有想过,在现实生活中,竟有人像他,而且让我瞧上了。你认识所有这儿的中国人,帮助所有要帮助的人,你不计回报,尽心尽力,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你这样的人……谢谢你对我的帮助,我不知该怎么说,真的,父母兄弟也不过如此了。真希望有一天能为你作些什么,否则总觉得心里不安……你对我的影响很大,是你让我有机会认识神,了解神、信神,是你让我变得更有爱心,去帮助别人;以前我不是这样的,我只帮助我的朋友,现在我会帮助所有需要的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神的力量,但我真的在改变……
爱是永不止息……
“罗伊叔叔,问你个问题。有人说,他在传福音、服事人时,有时会很累,因为他服事,从来没有收到回报,都快成别人的出租车了;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个年轻人这样问罗伊叔叔。
“这本在我们意料之中!I expected that!”罗伊叔叔回答说,“我从不期望有任何回报。我们传福音,当然希望有人信,但这不是目的。让人信主是圣灵的工作,不是人能作的。我们的目的是把耶稣基督在我里面的生命折射出来。神呼召我们是为他作见证,我们的责任是把他的爱从我们身上流露出来,以我们的生命来见证神的爱。神已经给了我们大使命,我们就应该顺服去作。我祷告时,不求智慧,不求力量,只求顺服!有时我们会感到很累,为一个人祷告了多久,但他还是不信……不必介意,还是要继续……”
“你也不知道谁会信,会在什么时候信,”罗伊婶补充说,“我们有撒种的时候,有收割的时候……有人在好几年后突然会来信说,现在我信主了,谢谢你们第一次传福音给我……”接着,她如数家珍谈起许多可爱的朋友:一位慕道友好几年才信;另一位信主后如何积极服事,在教会里负责音响灯光;还有一位已经回大陆了,去年他们去大陆探望他时,他们又在一起含泪合唱“我知道谁掌管明天”这支歌……而罗伊婶对他们服事成功的解释极为简单:那是因为罗伊叔叔“很实际”和“爱动手作事”(practical and handy)。在她看来,一切都是极正常、极自然的,没有什么可夸口的。
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罗伊叔叔,我们每个人信主和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罗伊叔叔或罗伊婶在我们的身边,爱我们,帮我们,为我们祈祷,带我们前进。两千年来,耶稣基督的爱就是这样,由罗伊叔叔这样的圣徒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了下来。今天,这爱已经临到了我们——我们将要怎么作呢?把它吸收了,囤积起来,让它停滞在“我”中呢,还是像那些传给我们爱的人那样,让这基督之爱通过我折射出去、流淌出去呢?
爱是永不止息……
安朴 来自中国大陆,现全时间事奉神。
==================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公共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
cclife2013gmail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