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信仰 总第20期 2011年5月
—《自由在哪里》读后
小时候,政治书上告诉我们,最终有一天会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说得通俗一点,意思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至少那时,自己是如此理解共产主义之含义的。一颗单纯年幼的心,从此热血沸腾地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晃就是十多年……
上了高中,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埋首书堆,却在无意间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成人世界的谎言之中。犹如一场心灵的地震,尚未成熟的心智在那一瞬间被彻底的颠倒。带着青春期的叛逆,和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从此在自己的心中展开了对整个成人世界的报复。
大学期间,这样的报复变本加厉。用自己的笔尖抨击着成人世界里一切的阴暗、虚伪和狡诈,自以为义地将自己比作安徒生童话里那个揭露皇帝其实没穿衣服的小孩,对皇帝和那些溜须拍马的大臣们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
及至毕业,发现“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已经身处在成人世界的漩涡之中,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它的阴暗、虚伪、狡诈。而这样的正面碰撞,不但激起了我心中更加强烈的自义情绪,也让我直面它带来的生活的压力:这压力时刻在逼迫着自己立马缴械。
20多年来,一直都在寻找,寻找那个没有诡诈、没有虚伪,只有爱和怜悯,公义与光明的世界。所谓的主义早已在那场心灵的地震中如气泡一样幻灭;对成人世界的报复换来的只是满腔的怨愤与内心的苦毒。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狂奔了五、六年,发现,道路的终点依然是那个“没穿衣服”的皇帝!
这样的追寻,意义何在?这样的寻找,是否真的能够找到?到底,我要往何处去?
一本《自由在哪里》1,摆在我的眼前。
阿尼西母,从小就是一个奴隶,却始终渴望得到自由。他渴望自由地去任何地方,想要自由地去爱、去恨,以及去报复。为了摆脱自己奴隶的身份,他想尽一切办法,受尽各种痛苦与磨难,终于抓住机会逃跑了。看起来,他自由了……
阿尼西母来到他父亲的出生地雅典,却在雄伟的神庙旁被他信任的一个同船伙伴下了迷药而夺去了身上所有的财物。他又来到哥林多,靠着自己健壮的身板在码头通过干体力活而勉强糊口。最后,他又来到帝国的中心罗马,却因为身无分文被迫卖身重新为奴成为一名角斗士。在角斗场上战至最后一刻,亲手杀死了在决斗营中认识的唯一一位好友,并重新获得了自由。从角斗场走出来的阿尼西母,精疲力尽的来到台伯河边,没有胜利者的丝毫兴奋以及重获自由的喜悦,在昏迷前的一刻想着跳进浑浊的台伯河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一路上,阿尼西母一直在体验他所期待的自由的感觉,可是,内心从来没有一刻因着这自由而满足,反而这一路的痛苦磨难让他甚至没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这自由,仿佛“无边的旷野或荒凉的沙漠,找寻不到方向”。
阿尼西母所渴望的自由到底在哪里?他要往何处去?在昏迷后醒来的一刻,是跳进奔流的台伯河结束这磨难的追寻之路,还是继续在这“无边旷野荒凉沙漠”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或者,还有其他的道路?
到底,爱的国度、光明的国度在哪里?到底,自由在哪里?
阿尼西母在寻找自由的路上,却一直被一份神圣的爱所包围。在哥林多,他受到一对基督徒父子的热情款待;在罗马角斗场,他亲手杀死的好友也是一位充满爱心和怜悯的基督徒;在以弗所、老底嘉等地,他总是能够听到关于基督徒的消息并见到基督徒那份无私的付出。然而,他因着害怕接受这份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一直拒绝着这份爱。直到在台伯河边昏迷,却被同样是一位满有怜悯的基督徒带回疗伤。
而当我回首之时,发现这寻找爱和光明国度的路上,原来也有一双慈爱之手在隐隐的牵引着自己。高考因离自己理想的学校一分之差而落榜,却在宁波这个我以前从未想过落脚的地方认识了宣称“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那一位。借着那些曾经也自以为义如今却悔改的灵魂的笔尖,更因着周遭那些满有爱、满有怜悯的基督徒的关心,同样也因着自己在生命中经历到的异乎寻常的内心的感动,使自己在理性上、感性上以及灵性上对这位创造万有的上帝有了更多的认识。但自己却因不愿意付出“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的祷告”这样的代价而拒绝着他的邀请。
在疗伤之地,阿尼西母再次深刻的体验了那份神圣的爱,路加医生的医治,马可的故事,还有保罗、巴拿巴等人的一言一行,终于让阿尼西母降服于那位一直都在寻找着自己却一直被自己拒绝的爱之基督。而那一刻,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自由是顺服‘爱的命令’,是将自己献上,甘愿为奴。若没有爱,自由就是无边的旷野或荒凉的沙漠,寻找不到方向。”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内心真正的接受上帝的邀请是在什么时候。只记得,当我跪下去的那一刻,从心底而来的暖流一股而上,眼泪肆无忌惮的夺眶而出,那一刻,我心中多年累积的苦毒得以释放,那一刻,我尝试着为整个成人世界去祷告,那一刻,我明白自己找到了真正爱的国度、光明的国度,因为基督是那个国度的君王!
注1:《自由在哪里》, [英]帕特里夏.圣约翰(Patricia St John)著,石藤译,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2010年。
作者及背景材料(下面内容均引自豆瓣网: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72672/ ) :
帕特里夏‧圣约翰(Patricia St John)是一位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被译成了多国语言,给几代青少年带来了欢笑和感动,并被回味至今。其中,在中国大陆已经出版的有《我爱吕西安》(Treasures of the Snow)、《大河之源》(Where the River Begins)。
她的一生,不仅用故事教导、安慰人们的灵魂,还长期在英国和非洲看护病人。她曾经参与工作的儿童慈善团体“全球护理”(Global Care),目前仍然在扶助世界各地的儿童。
《自由在哪里》写作缘由及经历(此文作者为帕特里夏的姐姐)
阿尼西母是圣经《腓利门书》中记载的一个逃亡奴隶。
帕特里夏13岁的时候,就被阿尼西母的故事深深吸引。当时她就对父亲说,希望根据这一事件写一本小说。父亲欣然应允,并亲自陪她去了公共图书馆,对图书管理员大声说:“我的宝贝女儿想要写一部圣经时代记载过的小说。可否请您带她去古代史藏书区,以便她可以调查一下那段时期的历史。”
帕特里夏并没在意父亲和图书管理员眼神中流露出的态度。她心中充满神圣的使命,像一个小大人。自此她专心钻研,读了很多罗马帝国和古希腊的资料。其实,家里人并没有给她很多鼓励。这本小说写得非常艰辛,多数情况下帕特里夏用铅笔在有横格子的廉价本子上写。我们家人对她的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表示赞赏,但是也仅此而已。若干年后,她的手稿几乎被忘记,并在一次举家搬迁的时候遗失了。但是她没有放弃创作。
1966年,我和她开着一辆小型的大众汽车,带着帐篷和煤油炉,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出发,做了一次长达6个星期的旅行,最后到了北非,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丹吉尔。除了该撒利亚和海中的岛屿,《使徒行传》里圣保罗走过的每个地方,我们都去了。其中最令我们振奋的地方,是阿尼西母生活过的歌罗西,山谷另一边的老底嘉城,以及保罗被囚的罗马城。正是在那里阿尼西母藉着保罗在基督里找到了新的生命。
帕特里夏在自己的自传中记叙了那次旅行的奇妙经历。当她到达北非,这本《自由在哪里》也最终完成了。
帕特里夏一生所写的26本书中,多数是面向儿童和青少年朋友的。这些书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同时,她还写有自传、诗集、故事书《生命气息:卢旺达的复兴》(Breath of Life:The Story of the Ruanda Mission),以及其他几本小册子。她的两本小说《我爱吕西安》(Treasures of the Snow)和《丛林中的秘密》(Tanglewood’s Secret )已经被拍成电影,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第三部电影也正在筹备当中。
尽管帕特里夏在1993年离开了我们,世界各地的大人和孩子们仍然以为她还活着,并不断地寄来信件,想要告诉她那些书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她生前最高兴听到的消息,就是有谁读了她的书,并且像阿尼西母那样认识了基督并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周建刚 中国大陆基督徒。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