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寓言及杂感
——也谈大陆人教会
2023/2/15 7:32:30
读者:5967
■诚时
生命季刊 总第6期 1998年6月

 
 

 

一、一个寓言

 

很久很久以前,一片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鸡。森林里并不安全,常有恶鹰出来袭击小鸡。但是,如果这些小鸡们作到两点,就可以安全保护自己了:一,必需投身于鸡妈妈的保护之下;二,他们必需联合起来,组成至少有三个成员以上的小组。于是,这群小鸡迅速地在鸡妈妈的保护之下,成立了小组。

 

一天,从山那边又跑过来许多小鸡。森林里的原住鸡们看到它们来了,就关心地告诉这些新来者:你们必需要寻求鸡妈妈的拯救,必需加入我们,否则会很危险!新来的小鸡们开始当然不相信了:谁是鸡妈妈?我们不认识!但日复一日,它们一遍又一遍地听到这样的消息,又看到有小鸡真的丧失了,便相信了原住鸡们的话。它们愿意信靠鸡妈妈来拯救它们,它们也愿意加入小组。

 

这个森林里原有两个鸡小组。A组的成员对从山那边来的鸡们说:“欢迎你们来到鸡妈妈的保护之下,欢迎你们参加我们的小组。但是我们这个组只吃大米,我们没有小米!”而山里来的小鸡们只吃小米,参加这个组就等于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于是,这些山里来的小鸡们只好遗憾地离开了,只有极个别的才留下来加入了A组。

 

B组的小鸡们就比A组好心多了。它们也欢迎新来的山里鸡加入自己的小组。当它们听说这些新来者只吃小米时,就回答说:“我们是只吃大米的,但没有问题,我们允许你们吃小米,也会帮助你们找到小米。”于是,许多山里来的小鸡就加入了B组,B组一下子壮大了许多。

 

但还是有许多山里来的小鸡们徘徊在小组之外。它们说:“我吃惯了小米,现在要在大米、小米堆里挑出小米来,多麻烦啊!”还有的说:“我对大米过敏!”它们发愁:我们怎么办呢?

 

突然一只聪明的小鸡说:“我们脱离危险只要作两件事,一是投靠鸡妈妈,二是参加小组,并没有说我们一定要吃大米或小米!我们这些吃小米的自己不是也可以成立小组吗?前天B组我的一个好朋友还告诉我,鼓励我们自己成立小组呢。”

 

于是森林里的鸡族里,除了原有的A组和B组,又新添了一个由山里鸡组成的C组。

 

 

以上的寓言其实是一个神学生的作业,原文以英文“角色表演剧”形式写出。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值得稍微提醒一下的是,既然是寓言故事,就不必以对待一篇神学论文一样严谨的尺度来苛求它。这篇小品(姑且称之为小品吧)的指导老师,一位著名的宣教学教授,对此作品甚为满意,看得出作者构思巧妙,对自己的事工是进行过一番深刻的神学思考的。

 

 

二、宣教学中的ABC

 

A

 

绝对的真理是绝对超越文化的,但绝对的真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必需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绝对真理是不变的,而表达绝对真理的文化外壳却是变化的。一个到“外邦”传播真理的人(宣教士),越是了解这个“外邦”的文化,越能用他们的文化方式(即他们可以理解并接受的方式)传递真理,真理便越能被“外邦人”所接受。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20-22节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当世界宣教刚刚发轫时,保罗便以他自己的榜样为基督的宣教事业奠定了这个不变的策略。两千年来,的确是无数宣教士以保罗为榜样,遵行“到哪里作哪里人”的圣经教导,把福音传播了开来。

 

B

 

“到哪里作哪里人”的宣教士们发现,成了耶稣门徒的本地人去传福音、去牧养本地人时,效果比异国的宣教士更好。1885年派到福建的英国宣教士杜克说:“外国人的嘴巴断断不能把中国人说服,断断不能把中国说成基督的中国……几千或几万个英国人或美国人都没有用,我们要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千千万万个身心口舌完全奉献了的中国人……”□

 

约一百年后,杜克所期望的情景真的在中国大陆实现。宣教士离开了中国,中国与外面的自由世界隔绝了几十年。然而,神没有离开中国,中国没有与基督之爱隔绝。千千万万个身心口舌完全奉献了的中国人自己在中国的土地上把福音传开来,把基督的教会建立了起来。

 

C

 

世界上第一批基督徒是犹太人(罗马书11629-11,以弗所书36-10)。他们遵照主的托咐,把福音传给了外邦人。这些接受了福音真理的“外邦人”,要不要都变成犹太人呢?当一批从耶路撒冷来的犹太人要加拉太人受割礼才算得救时,连使徒彼得竟也作了妥协。然而,保罗在加拉太书中坚持因信得救,任何附加的条件都是不必要的。他坚决地宣称:“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拉太书56615

 

教会的使命是传福音,而不是传文化。基督徒一定要在灵里合一,而不一定要在文化上合一。如果当年保罗不坚持真理,如果保罗也妥协了,让信了主的加拉太人受割礼成了犹太人,让所有新信主的外邦人都要作犹太人,还会有今天普世的各国各民的基督教会吗?

 

 

三、北美的大陆人教会

 

自八十年代许多中国大陆人来到北美后,一项新的事工:海外大陆学人事工(其实不尽是学者,也包括新移民;英文称为“PRC Ministry, MC Ministry”)就开始了。对许多海外华人教会和福音机构来说,海外大陆学人事工是一个跨文化事工,他们自己扮演的其实是宣教士的角色,所不同的是,这些宣教士们不需要“去”,神已经把大批未听到福音的大陆人送到了他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出现在北美的福音营里,查经班里,团契里,教会里。

 

许多在大陆人中服事的人发现,大陆人(PRC)和海外华人(OBC)虽然同为中国人,同讲一种语言,但由于几十年的不同政治文化的隔膜,大陆人的许多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他们过去所经历的和他们现在所面对的,与在北美已经定居很久的海外华人显然不同。面对一百位已经步入中产阶级的海外信徒,和五十位听不懂粤语的、刚来美不久的还在打工、读书的大陆人讲道,恐怕即便是富有经验的牧师,也会觉得困难。于是,有远见的教会或宗派,便开始了专门服事大陆人的查经班、团契、乃至教会。

 

更可喜的是一批从大陆来、信了主、奉献了自己的门徒,经过几年的神学训练和教会实习后,开始牧养大陆人教会。

 

有什么样的族群出现,就会有什么样的教会出现来服事这一个群体。大陆人教会的出现,其实是神国事工发展的极正常现象。

 

 

四、爱里没有惧怕

 

由于出现了大陆人教会,于是也出现了善意的担忧:提出“大陆教会”的名字,是否有“分裂”之嫌?是否太骄傲?

 

其实神的创造是多样、多元的,海外华人教会也是多样、多元的。现有的带有地域色彩的、宗派色彩的、或以语言划分的、以某种文化划分的教会不胜枚举,这些教会的名称本身就显示了他们的服事对象、特点和风格,没有任何人会质疑:这么多不同宗派、不同名称的教会是否“分裂”了耶稣基督的教会;恰恰相反,正是这么多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教会在耶稣基督里和在圣经真理认识上的统一,形成了教会的合一。海外大陆人教会的出现,只是对海外华人福音事工的补充而已。

 

爱里没有惧怕。看到“大陆教会”的字样,你不必担忧;听到不同的声音,也不必害怕。如果你不是“分裂”教会,你就不要怕“分”的指责。如果你听到了神的呼召,要你在一群需要福音的大陆人群体中植堂、牧会,那么,除了顺服地去,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五、坎坷的路

 

其实,在北美创建大陆人教会是一条坎坷的路。早在1992年的一项在北美大陆基督徒中的调查报告中显示,要不要成立大陆人教会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大部分回应者的关注,明确赞成立大陆人教会的人数还不到百分之三十。其中不赞成者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大陆人教会经济上不能自立。最近一、两年的调查报告,可能赞成者的比例略有提高,但也并不是很高。这些报告的结果表明了成立大陆人教会的艰巨性。正因如此,有人出于功利性的考虑,就不作创建大陆人教会的尝试了。

 

也正因如此,除了许多海外背景的传道人在大陆人中服事外,还需要更多的大陆人走出来,需要更多的大陆人放弃对世界的追求,需要他们对神说:“我在这里,我愿意”,需要他们为了神的家踏上这条坎坷的不归路。其实已经有一大批大陆基督徒正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他们是先驱者,先驱者是最辛苦的,先驱者必会遭遇坎坷、挫折甚至失败。他们已经跨过了一个传道人所必需作出的撇下和舍弃的第一步,现在所面临的是服事中的巨大挑战,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然而,既然神已经把他们呼召了出来,把服事、牧养自己同胞的使命托付给了他们,他们也只有献上自己,顺服地走在坎坷的十字架之路上。

 

让更多的弟兄姊妹为他们感恩,为他们代祷,在他们软弱的时候扶持他们,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吧。

 

 

□见刘翼凌著《宋尚节传》,page1, 证道出版社,1988年。

 

 

 

诚时  来自中国大陆,现全时间服事。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 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