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总第6期 1998年6月
编者按:这是几封原本并不是为了发表而写的书信。写信人达妹、永青、三和均来自中国大陆。她们信主时间并不长久,但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信仰的生命历程上,不甘于作”一个只喝牛奶的婴儿”,执着地追求着生命的成长;在追求的路上,她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切磋前进。基督徒生命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成熟了。
达妹致三和
三和:
你好!谢谢你的来信与祝贺,真钦佩你能在百忙中写出这样的长篇大作。对我,这仿佛已是遥远的过去了,惰性使我忘却了如何使用文字去整理和归纳我的思索,倒学会了如何长话短说、短话不说。你的信使我意识到自己的退化,或是老去。
我倒很希望自己有能力回答你的问题,可惜,在信仰的生命历程上,我还只是一个婴孩,一个只能喝牛奶的婴孩。我仍时时挣扎于小信和困惑之中,时时摇摆于自我否定和肯定之间。我在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的同时,却无法丢掉自傲和卑怯的包袱;我仰望这超越理性之上的高山,却在理性的平地上摔着跟斗。如何让自己活出基督的生命来,真让我感到沮丧和失望。
人身上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法利赛人的天性。任何一个自然的、赋有生命气息的东西,人都有能力把它解剖成条条框框,按照理性的思维把它分门别类,归宗结派,于是活的生命成了死的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真不敢与你讨论什么,怕的是把这团尚处于朦胧状态的美好生命形态分析成了死胎。我确实很害怕自己身上这种过于追求理性之美的倾向。但让我们抱一线希望,或许你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争议,会有助于我们从生命起始的混沌中理出一点点头绪。
(一)教会的问题
我有着你目前咀嚼的全部困惑与感觉,也尚未找到真正的答案。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纷争、宗派和一管之见。但我不同意你所谓的“文化符号”。
教会相当于学校,学校总是存在着种种弊病,永远折射出同时代的社会问题。但你会因为它的问题就不让你的孩子受教育吗?
我相信,教会是基督在世上的身体,它是促进灵命生长的地方,也是你把上帝对你的爱发扬光大的渠道。你说的不错,最圣洁、最主要的殿堂在你的心中,这是你与神独自沟通的地方,也是帮助你鉴别真伪的判断之源,但它并不排除你用实际行动参与神在地上的事业,帮助更多彷徨徘徊的灵魂。爱神是首要的,对神的爱确实是绝对个人的东西,如你所说。但总有其外在的流露和表现吧?教会应该是一个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地方,也是团结信徒与撒但抗争的团契。
也许我说这话是多余的,当我们起步向神的天国走去时,我们终会走到这一步,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神对我们的爱付诸行动。那时神会派一个与我们同气相求的教会帮助我们实现神的意志。我们自己就不必先预支烦恼去刻意追求一个完美的教会吧,反正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
(二)地狱与灵魂的问题
还记得安徒生童话中美人鱼的结局吗?从纯美学观点看,她牺牲了一切,最后死亡让她的灵魂升华了。虽然她所爱的王子丝毫没有意识到她的付出和牺牲,但最终她的归宿不能不说是一种“归宿”,因为上帝用她灵魂的超越补偿了她活着时全部的爱的付出。作为一个读者,若不信死后有灵魂的话,你会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结局?形而上学的,我们可以泛泛地说。美人鱼活出了生命的美好涵义,可是我们真能深究这美好的实质在美人鱼身上体现了什么吗?我们会赞赏它,但有几个人会为了这纯粹的付出而奉献自己视为珍贵的一切?
你可以说,至少美人鱼用她的生命点燃了一盏灯,让你“去体验生命过程之美”,体验为他人牺牲的生命意义之美。不错,我们中国人在这样的美学人生观里生活了四十年,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美?问题是共产主义怎么就实现不了呢?当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高唱柏拉图的精神之爱时,我们实际上又回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起点来了。所以我以为这里是一个对人的罪性的认知问题了。因为有罪性,人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完美自己,过一种完美无暇的生活。即便你有本事行得出来,你内心又充满了怎样人性的挣扎,唯有你自己明白了,更何况行出来的事无人知晓。
神太清楚这一点。我觉得,旧约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在罪性中挣扎、不断背离神的历史。不管社会树立怎样的道德标准、社会风尚,人总是功利主义的,贯穿于所有的生活细节上,人与人之间仅仅是五十步别笑百步的差异,不是吗?若你是神,洞察了这一切,你还会寄希望于人类的纯理性美的善良愿望之上吗?
若你不信人死后有灵魂,当然你可以不在乎死后灵魂的归宿,你可以鄙视地狱的威胁、天堂的诱惑,因为归根结底你用不着去实地考察灵魂的下落,你内心深处只须在乎这一生的清高。
但事实是,你接受了有神论,你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死后灵魂何去何从的问题。当我是无神论者时,我都不止一次下意识地怀疑死后是否真有灵魂。若真有,一想起它将在冰冷的星空永无尽头地流浪,我就不寒而栗。活着时,家对我意味着安全和温暖。死后,我将安息在何方?若没有灵魂,死就是一种人生的解脱,一切归为虚无,你还用操心死后的光景吗?可有神论者就没有这份潇洒了,他必须面对灵魂的去向。地狱不外乎与神的隔绝,天堂就是你的家了。这不是什么功利不功利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就象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吃饭一样。吃饭本身没有善恶功利的标准,它是生理需求。我们能高喊真善美而无视人的基本需求吗?而且对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来说,人若只拥有短暂的几十年,他为什么需要神呢?
我想我越说越乱了。一句话吧,神给了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正是他对人性的洞察。看起来廉价的许诺,却是深不可测的恩惠。你不觉得吗,人的罪性时时让你怀疑上帝的存在,若没有一个许诺,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的。这也就是那些否认灵魂永存的人决不会寻求上帝的理由。
以我目前对圣经的肤浅理解,我想,Lowell教会的一位创始人Sam说得最好:什么是基督徒?就是把自己的主权交托给上帝的人。凡事由神作主,我不再是我的主人了。什么时候你否定了自己、交托了自己,什么时候你就超越了罪性的捆绑。否则你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作自我完善的美梦。而这梦若能成真,基督也就不必来这世上死一回了。
最后,神只有一位,真理只有一个。若各宗教的教义大同小异,只是名称不同的话,泛神论应该是最具大家风范的了,没有人应该拒绝它。可惜各个宗教所宣扬的不说绝对不同,至少也貌合神离。在物理世界里,一个定律非真即伪,二者必居其一,这中间是没有妥协的路可走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不认为基督教偏狭。
请原谅我的直率,我说了我心里的想法,希望我的直率和简单武断的语气没有伤了你,因为我把你当作一个可以直来直去的朋友,我盼望我们能在灵的操练上彼此帮助。在这里,我也想谢谢你的信任,把你的困惑告诉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选择。让我们学会爱吧。
祝
主内平安喜乐!
达妹
永青致三和
三和:
收到你的信真是高兴,一口气读完了。
信基督而不是信基督教,在我理解,是不要做法利赛人,只遵守教义而忘记神的主权与爱,把活出一个新生命规定成为遵守琐碎的死的教条。当我选择了一个基督徒的生活时,要警惕不要做一个形式上的基督徒。另外的一个理解,不要对人的讲道不加思索地接受,要用圣经去对照,因为人是有限的,对圣经的理解也会因人有一些差异,甚至偏差。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去参加团契生活,去教堂就是走形式。主为我们建立教会,在我理解,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只读圣经不去实践,活不出新的生命,基督教会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可爱的,不可爱的,团契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耶稣生命的场所;不是脱离红尘去修行,而是在红尘之中了解爱的真义,学会真正的谦卑。第二,人的罪性使个人的信心很弱,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初信主之人。面对世上种种的压力与诱惑,兄弟姐妹们在一起互相勉力,会帮助我们坚定信心。第三,在教会听道,服事,与大家交流促进灵命的长进。个人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所以要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开拓灵命的眼界,冲出自己思维的死角。
关于双重性格的问题与天国的许诺,我的想法与你不同,什么叫信,信首先就是要悔改,不是悔改给人,而是面对着神悔改。你可以蒙骗人,但真信的人知道不可蒙骗神。天国的许诺不是基督教的许诺,而是上帝的计划。这个许诺也不廉价,上帝为此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不认识上帝,人活着是为了荣耀自己,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追求生命的价值,做出种种善举、义举,但是有多少献身与善事不是为了名、利,为了自身的价值观,为了洁身如玉,为了……,有多少是为了爱?如果不知道上帝是真的,上帝在他的大爱之上建立的审判是真的,仅仅为了做一个好人,一个懂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人,谁会肯为他人去死呢?
我从小就学雷峰,追求做好人,也多次被评为学雷峰标兵,可是越长大,拥有的东西越多,面对的人越复杂,自己就变得越自私。七年前我发出过你同样的问题,甚至责斥那些基督徒太功利主义,自称只要按教义去做个好人,天堂、地狱又有什么关系。当时,我并不认识自己的罪性,自私,只把做好人之中的种种挣扎和越来越世俗的行为视为不够智慧,不会识人。感谢主,让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罪性,认识到自己双重的性格。只有上帝才能洞察人的罪性,才能用超出人类的智慧或以这样貌似庸俗、功利的审判去慢慢改造人的内心,而不仅仅是外表的言行,某一时刻的言行。即使一些人仅仅是为了天国才去做善事,没有天国的回报会感到痛苦,这些人的善举依然是可贵的开始。就像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时,只要服从父母,惧怕挨打,父母就可以教育他,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一样,天父会一步一步地教我们。只要服从他的管教,即使开始做得勉强,习惯成自然,长大了会理解神的用意。如果天地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审判,人会敬畏上帝,悔改,改变内心吗?
在中国新年之际,我们的团契去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我是在做善事,但当我看到那些吃饭的人时,心中只感到沉重。我当时想,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要去吃这种善饭呢?沉重的感觉让我知道,我自己若到了这一步是无法接受自己的。面对这些人,我笑不出来,心中只有可怜,却没有爱。过后,我想了许久,才发现是不肯相信自己会走到这一步,感到自己比他们强,有本事,才只会可怜而不是爱他们,把他们当朋友。
有一位衣着破烂,脸上满是皱纹和灰尘的老年人专门前来致谢,他拍着肚子告诉我们,他吃得很满足,非常感谢我们。这时,他那张充满真挚笑容的脸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当时我知道我今天的善事并不善,因为心里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第一节:纵然我能操世上一切的语言,又能说天使的话,但如果没有爱,我所讲的都是没有意义的话,如同嘈杂的声音而已!……就算我散尽赀财,救济穷人;或者肯舍己捐躯,任人焚烧,但没有爱,仍毫无价值!我暗暗地开着自己的玩笑:今天的事白做了!但我心里却对天父充满感激之情,因为他让我这个一直自诩为好人的人,知道了人间的善是相对的,只有他才是绝对的善。
其实,目前在信仰上我的最大问题在于信心不足,时常感到上帝离我们很远,不能肯定他会回应我们的祷告;很难从情感上感到他对我们的爱,更不能像爱自己的亲人一般去爱上帝,自然对地狱也没真正从心里去惧怕。常常还是去“做”,而不是自然流露出新生命的特质:爱与谦卑。直到三周之前读到约翰福音十三章,神大大地怜悯我,让我透过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感到他的爱。那些门徒不正是我们吗?面对我们的愚昧,狂妄自大,自私,主是多么心痛,在这样的痛苦之上他付出的是怎样的爱啊!他为门徒们一个个地洗好了脚,告诉他们要如他所行的那样去彼此相爱;告诉他们不要惧怕他的离去,他会降圣灵去保守他们;切切叮嘱他们,只有我活在你们里面时,你们才会有平安、喜乐……。我无法一一述说我的感觉,俗语说:好妈妈疼的是不孝的儿,我们的天父多么爱我们这些坏孩子,为了我们学好,过平安喜乐的日子,他耐心地等我们,语重心长地教我们……真的,那一天我的心被感化,我感受到一种慈父的爱,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感动不停地哭泣,许久平静不下来。周韬说,地狱就是没有主同在的地方。我不知道地狱到底是什么样,但是他这句话是对的,没有主同在,没有主的爱,这样的地狱我是绝对不肯去的。在天堂,主与我们同在,那里是我们的家。感受到上帝的大爱,我才真正体会到蔡元云所说的“回家”。基督徒的生命是归属于天堂的,因为那里是我们的家。世上尽管寒冷,旅途尽管艰辛,夜虽黑了,但是我们看到那远方的灯光,是家里的灯火,慈父在等着我们。有了“回家”的盼望,我们虽然依旧寒冷、疲惫,心中却有平安与喜乐同在。
三和,你是我们天国里的姐妹,真得感谢上帝把我们从一个陌生人变成这样亲的人,到我家的几天里,你不停帮助我们忙东忙西,就像一家人一样帮我们,真希望你再来的时候,能多住一段日子。周韬说你那边缺乏一个很好的团契,我们准备寄一些录音带给你。也请你为我们祷告,求主帮助我们放下自己,谦卑地走到主面前,与他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让他来掌管我们的家。
祝主内平安!
永青
三和致达妹、永青
永青、达妹:
你们两位的信都写得很好,有些地方真是一针见血,比如达妹谈的“罪性”问题以及永青关于“爱与谦卑”的真实体会,都触动了我,但当时并没有现在的感受。到今天我才明白,要真正称信,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尤其对像我这样喜欢玩玩小聪明的,动不动就会理性思辨,自觉不自觉的善于为自己的行为辨解的所谓文化人,要信主就更难。因为人们都喜欢称自己掌握的道理是真理,争来争去,也争不出个名堂,骗人骗己都没结果。
可信仰这个问题,真信,还是假信,可以骗别人、骗自己,就是骗不了上帝;神可以洞察你心中的任何虚假。因而我想信仰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即你能不能够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神,包括一切连你自己都意识不到或不敢承认的罪。这还不是一个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够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良知未灭的人往往都想交这颗心,但交不交得出却不一定;因为这是一切生与死的争战,是灵魂深处善与恶(或称罪)的较量。这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心灵的诚实。所有其他世俗生活中被人们所称颂的优良品质诸如聪明呵、智慧呵、勤劳呵……似乎都帮不了多少忙。
我知道自己就属于这种想把自己交出去而还没有交出去的人。虽然口上也说与神沟通,实际上却久久把对神的爱停留在一种单向的、茫然的、与自己实际生命关系不大的渴望与崇拜上。我从小就崇拜基督徒精神,就像崇拜其他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一样(因为我生长在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决志信主以后对基督更有强烈的感动。我读经、敬拜、以基督的名祷告,虽也感受到一种壮丽辉煌的生命之美,但就像隔着玻璃镜,无法走进那神的圣殿;我也天天期盼着开始新的生活,但充其量也就是个“好龙”的“叶公”,无法真正感受到主内的平安与喜乐。
当然,在我给你们写前一封信时,我还意识不到这些。你们看到我信中那些头头是道的分析与辨白,一定读得出一种我由于骄傲和无知而带来的不安与困惑。我已记不得自己具体说了些甚么,只记得自己曾信誓旦旦“要活出基督的生命来”。但事实是自己就像哥林多前书中所讲的那些“幼稚信徒”一样,口称自己是信徒,但行事为人,依然被自己的欲望支配。(哥林多前书3:3)
随便讲几个例子:一次被一位多年的老朋友误会,心中有些不快,但想到基督的宽容与爱心,不予计较,在圣诞节时仍寄去节日祝福,但那位朋友不但不领情,反而退回贺卡,宣布“绝交”。我怎么也压制不住内心的不平,最后跟另一位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解释”一番才总算发泄了心头之恨。可以设想,对一个过去的友人都不存宽容,何况对敌人呢?再谈谈关于奉献金钱的事,我非常明白“十一奉献” 的道理,但真要从生活费中拿出钱来捐献时,心里还会有些不情愿,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出自内心之喜悦,更可怕的是,我马上还可以为自己的不情愿找出各种理由,如“我的经济条件太差,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钱”等等。真是“上帝使聪明人作茧自缚”,“主洞悉聪明人的思想全属空虚”(哥林多前书3:19,20)。人真是被上帝看透了,人能暂时克服自己内心的懦弱与空虚的唯一武器就是那些想出来的道理,然而这些自己造出来的理想又如何能真正填补自己心灵的缺失呢?
令我感到最可怕的还是发现自己仍然十分在乎个人的名声与功利;看重别人对我每一篇文章的评价,在乎教授们对我科研工作的态度,一句话特别在乎人怎么看我。我没日没夜地干,唯恐一次作业不合格,舍不得牺牲半点专业学习的时间。在灵命与专业的追求中,显然是把专业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样才有显耀自己的机会。主对马大说,“马大,马大,你被太多琐事烦住了。”(路加福音10:41)我心里常常会想起这句话,所以最使我不安的一句经文就是:“你们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27)这四个“尽”字真是谈何容易,可以想像,一个连一点点时间都舍不得献给上帝的人,怎可把自己的性命都舍开去追随主耶稣,去爱主我们的上帝?!
多少次读你们的来信,听你们寄来的灵修录音磁带,我都感到无地自容,尤其想到自己并非不懂这些道理(写出和讲出的理甚至比谁都振振有词!),可就是明知故犯,这不是更大的罪吗?还说“不必去教会”(因为教会是人组成的),“一个人读经祷告一样可以”,现在想想,离开了主内的这些兄弟姐妹,断了自己的灵粮,我靠甚么灵修?讲来讲去还不是只相信自己,对神到底信多少真只有神才知道了。
为甚么会这样?我发现我对神的爱就像对一件艺术品的爱。从表面上看,爱神与爱艺术品都有一番真情,甚至是痴情;但两种热切的情感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爱艺术品无须触及自己的灵魂,无须审问自己的罪性,没有痛苦,没有羞耻,没有献出的犹豫,也没有追寻过程中那种只有婴孩才有的纯洁与欢乐。所以,对艺术品的爱是有时限的,可以转移的(比如我今天可以爱这幅画,而明天可以爱另一张图,也是可以被淡忘甚至抛弃的。而对神的爱则是一种永生的追求、一种永恒的仰望。此外,还有一个不同:对艺术品的爱往往见人见智,没有客观标准,更无须旁人去证实你这份爱的真伪;而对神的爱必须得到神的检验与证实,且一定会在你每天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充分显露出来。我想,这可能就是为甚么爱神一定需要心灵与诚实,而作一个只像爱艺术品一样去爱神的“文化基督徒”,比作一个要用心灵与诚实去爱神的真基督徒要容易得多的原因罢!
看来,我们还是最终不得不回到心灵诚实的问题上来。我想信主的人一定少有人会有意不诚实,换句话说,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诚实,可为甚么就诚实不起来,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比方就说我给你们写的前一封信,我得承认,信中绝大部份都是当时出自内心的实话,不能说没有诚实吧,现在来看,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些“实话”不一定都是“真话”。“实话”是人们在某种情境中,按某种思维方式的一种自我表白,是一种主观性的产物,一种对自以为的“实感”进行的创造;而所谓“真话”,即真理,是一种对实际事物与存在(如你的内心世界)的客观反映。实话实不实,其判断标准在人自己,它必然受到人们各种杂念,自我及短视的限制;而真理乃我们的万物之主所定,真不真只有上帝知道。可惜我们这些小信的人总是无限夸大自己的感觉,那又如何能追寻到我们口中常常称信、实际上却常常背离的主呢?
就在前不久我苦苦挣扎的一个清晨,刚从恶梦醒来,想到梦中那些令人沮丧的利益纷争,人与人之间的嫉妒、仇视,心中暗暗庆幸这仅仅是梦而已。突然,一个念头闯入我心中:“你应该去受洗”,接着,这个念头更加强烈:“你必须在回国前受洗,刻不容缓!”当时离我回国只有两个月时间。我觉得这个念头很奇怪,因为我是最讨厌各种宗教形式的,一直认为基督徒受洗不受洗无所谓,能在实际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生命就行了。我决定打消这个念头。但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像着了魔,这个念头老是冒出来,连书也读不进,东西也没发写。烦闷之余,我索性丢开书本,翻开了圣经。一句话赫然跳在我的眼前:“上帝是灵,所以必须用心灵,真理拜他。”(约翰福音4:24)。“心灵”两个字的着重点也不知自己何时打上去的,我顿时意识到这个要受洗的念头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乃是神的启示!神一定是洞察到我内心的软弱,要我借受洗来洗去我心灵深处的种种黑暗与污秽。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用心灵去崇拜神是怎么回事,难怪一切逻辑的理性思索都毫无用处。于是第二天我就给你们打电话,请求你们的帮助。感谢主,是他给我开了心眼,也感谢你们的祷告和帮助,还要感谢那间接受我的教会和愿意为我施洗的牧师,他也许还不知道,这一似乎是形式的洗礼对我这颗弱小的灵命是何等的重要!
你们的信中都谈到灵命的成长是多么艰难、缓慢。是的,也许对我来说,时间更长,要付出的代价更多。但这一次经历给了我信心。圣经说:“要恒心寻找,就必找到;要不停叩门,门就会为你而开。”(路加福音11:9)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我想终将得着。如果我们一点都看不到自己的长进,说不定会把自己的信心灭了。让我们再次把自己的信心托付给神,你们说对吗?
写这封信花了我整整一天时间,写完后仍觉不尽人意,但心有喜悦,因为我归纳总结了十个月来的信主历程。我一点也不因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烦恼。这也许是我的一个进步:明天的作业交得出交不出对我并不那么重要了,我能不能把心交给神,这才是最重要的。
满心诚恳、喜悦地敬拜主耶稣基督!
主内姐妹三和
达妹 来自中国大陆,现居美国。永青 来自中国大陆,现居美国。三和 来自中国大陆,现居美国。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 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