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第62期 2012年6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
文/范大卫
《生命季刊》第62期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家,知名学者,他青年时一次到江夏(今武汉)游玩,拜访了当时坐镇江夏的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以提倡经史实学名噪一时,傲气十足。
张之洞见这个后生晚进的梁启超来访,便故意出一上联考他:“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四水,指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四时,指春、夏、秋、冬。张之洞乃是借地名“江夏”发问,实则以数一数二的学者自居。
梁启超少年意气,怎肯示弱,他稍加思索,即对出了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三教,指儒、道、释;三才,指天、地、人。
梁启超这个对句,表面自卑为“小子”,看似不敢居前也不敢居后,实则是自负不凡,张之洞也不得不为之叹服。
在圣经中也有一句关于“前”和“后”的经文,那就是—“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太20:16)
这句经文经常被人引用,用来教导和提醒信徒不要懈怠冷淡,其意思好比龟兔赛跑,松懈大意者必落后,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故此,若信徒不思进取,那么有一日前者在后,后者在前,那些后信主的人反而会比先信主的信徒更加热心,更加爱主。
如果单独来看这句经文,那么我们引申出上面的教导也无不可,但是,这是否是圣经的本意呢?经文中的“前”和“后”到底又是指什么?
这句经文出自马太福音第二十章,在这里主耶稣讲了一个在葡萄园做工的比喻,从比喻自身看,“前”和“后”分别是指几批工人进园做工的先后,以及得工钱的先后。若套用在属灵教导上,显然就是指跟从主、为主做工的先后,及神给信徒赏赐的先后。
那这个比喻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看一下马太福音第十九章,就知道主耶稣之所以要讲这个比喻,是就着彼得的提问而进一步解答的。
在马太福音第十九章中,那个舍不得今生产业的青年财主忧忧愁愁地走了,彼得随即就问主耶稣说,众门徒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祂,将来他们能得到什么奖赏?于是主耶稣明确地告诉彼得和众门徒,跟从祂的人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我 想彼得那时候发出这个问题,或多或少是有一些优越感和骄傲的,相比那个悻悻而去的青年财主,十二使徒都是主耶稣所亲自拣选呼召,并且他们都撇下了一切来跟 从主,长期追随在主身侧。他们在信徒中间资格最老、付出最多、功劳苦劳都不少,俨然已属教会的领导阶层,而事实上,彼得等人后来也真的成为了教会的领袖, 若论谁有资格向主耶稣提问奖赏的问题,十二使徒自然要排在最前面。
在得到主耶稣明确的回答和应许之后,使徒们心内想必也是暗暗窃喜。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但是主耶稣忽然话锋一转,来了个转折,又说了一句话“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太19:30)紧接着主耶稣就讲了在葡萄园做工的比喻,比喻的末了又再次强调指出,“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由此可见,这里的“前”和“后”,完全是指着使徒们要得奖赏之事说的,而跟懈怠冷淡这些因素无关。
而主耶稣之所以突然来了这么一个转折,乃是因为祂鑒察人心,看出了使徒们内心潜藏的骄傲自满、对事奉态度的不当,所以祂特地讲了这个比喻,来提醒门徒应该如何端正事奉的态度。
我 们在比喻中看到,进葡萄园做工的工人共有五批,他们做工的时间有先有后,做工的份量有多有少,但是最后工价却都是一样。家主是否不公平呢?当然不会,因为 他事先和第一批工人讲好了工钱,家主爱给后来的几批工人发多少钱,那完全是家主的主权,没人可以干涉,别说是给一钱银子,就是给后来的工人十钱银子,也没 什么不对,因为那是家主自己的钱。
那 么,后做工的工人先发工钱又合不合理?这也并没有不合理或者不公平之处,因为没有预先规定说工钱一定得按怎样的顺序发放,先给谁发工钱这也是家主的主权。 并且我们需要注意,后面来的工人,家主都没有和他们讲价,只告诉他们“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先给没有讲定工钱的人发工资反而是正确 的,按今天的话来说,是更加人性化的,因为那些已经讲好工钱的工人可以迟一点发钱也不怕,因为已讲好了价,工钱自然少不了你的。
那么,第一批工人为什么要埋怨家主呢?因为他们看到后干活的人居然先拿工钱,而自己干活最多,又是排在最后拿工钱,就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应该多得工钱才合理,一旦结果与他们的期望不符,他们就不满意、红了眼,进而埋怨起家主来,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工价其实是早已经讲定了的。
其 实,第一批工人是最没有资格发怨言的,因为工价早已定下,更别说后面的工人还可能实际分担了他们一部分工作。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后面来的几批工 人,第一批工人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抱怨和表现呢?很可能不会,他们会干完了一天的活,然后高高兴兴地领到讲好的工钱,满足地离开葡萄园。
可惜的是,人性是堕落败坏的,人的罪性注定了我们容易目光短浅、骄傲自满、心胸狭窄,喜欢和别人比较而又斤斤计较。一个和尚自己挑水喝,两个和尚就不得不抬水喝,而三个和尚,反而可能会没水喝。
主 耶稣确实是鉴察人心肺腑的神,因为就在这个比喻后面,就在同一章圣经中,我们看到了一幕不应有的闹剧:使徒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来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求地位,而 其他十个门徒都为此而恼怒,就像进葡萄园做工的第一批工人一样,他们也红了眼。令人难过的是,大家在暗地里竞争谁为首为大的时候,也正是主耶稣第三次预言 自己的受难和复活的时候。
还 记得浪子回头的那一个比喻吧。里面的大儿子服事父亲许多年,任劳任怨,父子一直相安无事。但当他那个浪荡放纵的弟弟悔改回家,而父亲又接纳了弟弟时,他马 上就生气抱怨,而完全忘记了他父亲一切所有的都已经是他的,而他只不过多得了一个洗心革面的亲弟弟,有利而无害。大儿子这种表现,岂不也是因为比较和计较 而导致的心态失衡么?
前 文提及的张之洞和梁启超,年纪虽有老幼,但二人的傲气和自负却是不相上下。其实我们也是一样,不只是那些资格老、位高权重的教会领袖容易滋生骄傲自是之 心,即便是我们普通信徒,也时常看自己比别人强,容不得后进者拖了事奉的后腿,容不得别人比自己更多得神的恩典。而我们浑然忘记我们之所以得救、我们有份 于事奉,完全是本于神的恩典。
就像比喻中所讲,家主之所以会招来几批工人进葡萄园做工,并不是因为人手不够的缘故,而是那些人没有人雇用,只能在市上闲站。家主显然是动了善心才给他们做工的机会、付他们充足的工钱,家主也亲自表明了自己雇工的意图是—“我施恩典”。
我们时常为了事工而服事,为虚荣心而服事,为各种各样的利益而服事,而忘记了我们必须体贴神的心意,忘记了我们要以基督的心为心。
跟 从主,为主劳苦绝不是徒然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然而主也借着葡萄园做工这个比喻告诫我们,事奉中不能总是和别人攀比,不能存着斤斤计较和功利 主义的态度。天国的赏赐,不是按照地上的价值观来判断的,不是论资排辈、论功行赏,而是看你是否忠心于神的托付,是否照你的本分尽心竭力为主做工。
人算什么?我们如此卑微不配,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关于事奉和得赏的正确认识,或许我们可以借用使徒保罗的一句话来共勉——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3-14)
范大卫 中国大陆基督徒。
=================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公共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
cclife2013gmail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