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总第66期 2013年6月
【编者按】本文为王峙军牧师即将出版的《十字架的道理》一书的第四章。本章的内容是继第三章“十字架:耶稣基督的‘必须’”之后展开的,讨论了为什么十字架也应该是基督门徒的“必须”。本章内容包括:(1)十字架造成的反差;(2)基督的“必须”必须延续到门徒的生命中;(3)门徒的“必须”: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4)主耶稣对“舍己背着十字架跟从”的解释。
马太福音16:21向我们启示了十字架是耶稣基督的“必须”。虽然这个“必须”受到彼得的拦阻,但接下来的经文却告诉我们,十字架不但是基督的“必须”,也是基督门徒的“必须”。主耶稣的“必须”必须延续到门徒的生命中。耶稣基督要求门徒的生命必须带有十字架的印记。
十字架造成的反差
我们在前面一章,已经略微提到十字架在彼得身上造成的反差。在这里仍需要对十字架何以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反差,多一些讨论,好叫我们借着这样的反省与检视,使我们自己的信仰状况得着调整与更新。
阅读马太福音16:13-24的经文,我们的心会随着经文内容的跌宕起伏而跌宕起伏—
当主问门徒“人说我人子是谁”,门徒就把从人群中听到的“有人说”向主重复一遍的时候,我们对这些答案当然不会满意。
当主再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而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时,我们心中就不能不涌出一连串的“阿们”。
当主耶稣对彼得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时候,我们多么期待能和彼得一起站在蒙福之人的行列里。
当主耶稣说他要把他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而“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时,我们几乎已经听到末世争战中的得胜凯歌了。
但是,当主把话题一转,对门徒说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时,我们的心中也开始升起疑问:这是为什么呢?
当主开始才指示门徒,说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必须受苦,必须被杀,必须复活”时,我们的心就被这来自于神永世乐章的主旋律,所震撼了……
这个时候,我们期待什么呢?我们期待着彼得和他所代表的门徒群体,对主的“必须”—神永世乐章的主旋律—发出一种叫主的心得着安慰的回应:是的,主!你是基督,但你是钉十字架的基督;你是永生神的儿子,但你是要遭受父神“离弃”的儿子,我们愿跟从你的脚踪,上耶路撒冷去……
但接下来的情形是,“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而主对彼得的责备,使这个巨大的反差被凸显出来:先前因领受父神的启示,蒙主赐福的彼得,这时候却成了撒但的工具,成了耶稣基督的绊脚石。
基督的十字架是造成这一巨大反差的原因。十字架是检验真教会和假教会的标准,是检验真门徒和假门徒的标准。彼得的悲剧,也是我们今天的教会和信徒的悲剧。这个反差是我们的信仰中的反差:我们接受基督,但不愿意接受他的十字架;我们声称要跟随基督,却不愿意背着十字架跟随基督;我们也说要传福音,但我们所传的福音里却没有十字架。如果主耶稣对拦阻他十字架的彼得曾予以斥责,那么,对于今天仍在拦阻和抗拒基督十字架的人,主会不会也要怒斥—“撒但,退我后面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旨意,只体贴人的意思”?
基督的“必须”必须延续到门徒的生命中
毫无疑问,在主耶稣对彼得说过那番严厉的话之后,他需要让跟从他的人知道门徒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此前,主耶稣问门徒 “你们说我是谁”,他是希望门徒对他们所跟从的主有真实的认识。当彼得借着父的启示,说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后,主则以他的“必须”解释了这个答案的实际意义。然而,正是这个“必须”,使得一个巨大的反差借着彼得凸显出来。如此一来,另一个问题就接踵而至:如果彼得以及他所代表的门徒群体,对主耶稣的“必须”采取拒斥的态度;那么他们对自己作为门徒的身份特征和生命特质,又有多少了解呢?
所以,主必须让跟从者对门徒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太16:24-27)
事实上,早在主拣选十二个门徒,幷差遣他们出去传道时,就已经对他们讲过作门徒的代价。太10:37-39这样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这段经文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主耶稣在提到他自己的“十字架”之前,已经提到门徒的“十字架”。 马太福音16:21虽然说到耶稣基督的“必须”,但并未用“十字架”这样的字眼。主耶稣第一次清楚提到他自己的“十字架”,是在马太福音20:18-19。 1
也许在没有真正明白基督的十字架前,门徒很难明白他们自己的十字架。但主却仍然在呼召与拣选门徒之初,就以十字架来挑战他们:“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这一方面暗示出他自己就是那位背着十字架的主;另一方面也提醒门徒,背着十字架跟从主,是作门徒的必要条件。
这样的条件很难被人接受。人凭着自己的本性,不但拒绝耶稣基督的“必须”,更不会让这个“必须”延续到自己的生命中来。在今天的教会中,我们为了抗拒基督的 “必须”向基督徒生命中的延续,会千方百计地制造出一些“缓冲地带”,或提出一些旨在叫人不安的良心得着安慰的口号。我们会说,让我们先带人成为“信徒”,再慢慢地把他训练成耶稣基督的“门徒”。大同小异的说法还有,首先叫人接受耶稣作他的救主,然后再叫他接受耶稣作他生命的主。等等。
圣经中从来没有这一类的教训。主耶稣也不曾呼召任何人先成为“信徒”,再训练他成为“门徒”。主给门徒的大使命,是叫他们借着福音,使万民作主的门徒。“信徒”与“门徒”不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的信仰阶段,而是同一个得着基督救恩之人的两个不同的名称。耶稣基督也不会为了适应人们所谓由“信徒”到“门徒”的说法,就先叫自己作人的救主,后来再作人生命的主。
就“信徒”而言,这个人是一个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接受他为救主和生命之主的人;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已经从不信的世界中被分别出来的人。就“门徒”而言,这个人蒙恩得救而成为基督的跟从者,他必须顺服基督在自己生命中的主权,为基督而活;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有基督的生命特质和基督十字架印记的人。
当一个人被圣灵重生在基督里的时候,他既是信徒,同时也是门徒。他接受基督为救主,同时也必须接受基督为主。信徒与门徒所拥有的是同一种生命本质。而同一位基督,他在救一个人脱离罪恶与死亡时,就是凭着他在这人身上有生命的主权而对他施行拯救,并且会救他到底,也爱他和保守他到底。
总之,我们必须在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神为中心这两个选项上,选择其中一个。选择前者,我们就会弄出许多符合人本性的花样,比如从“信徒”到“门徒”的缓冲说教;选择后者,我们就必须叫耶稣基督的“必须”延续到我们的生命中来,使我们拥有十字架的生命本质。
门徒的“必须”: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
当耶稣基督的“必须”延续到门徒的生命中之后,门徒生命的表现就是: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这三项内容,就自然而然成了基督门徒的“必须”。
门徒的“必须”和主耶稣的“必须”一样,都是不可逃避的。如果主的“必须”是神永恒旨意中的“必须”,那么门徒的“必须”也是神永恒旨意中的“必须”—“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8:29-30)
同观福音在相同的经文背景下,都记载了主耶稣给门徒所规定的三项内容: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 24)
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可8:34)
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 23)
三处经文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耶稣发话的对象。马太说是“门徒”(τοῖς µαθηταῖς αὐτοῦ:他的门徒),是已经蒙主拣选、正在跟从他的人。马可说是“众人和门徒”(τὸν ὄχλον σὺν τοῖς µαθηταῖς αὐτοῦ:众人和他的门徒),也就是说,除了门徒之外,还有一些因不同目的而在耶稣身边的人(这些人可能对他的神迹和教训感兴趣,也可能是为着“吃饼得饱”)。路加说是“众人”(πάντας:每一个人,所有的人),即当时的门徒和非门徒—所有跟随耶稣或在他四周的人(路加用的字包括性最强)。总之,这三处经文告诉我们,主耶稣对门徒的规定,适合所有人,没有人可以例外。
另外,路加还加上了一个介词短语(καθ' ἡµέραν:天天)来解释如何“背十字架”。圣灵此处使用了路加的细心与细腻,藉“天天”这个短语,叫我们知道“背十字架”不是一日之工,而是一生之久的生活内容。
当然,原文中还有一些用词的不同,也值得注意。比如马可两次用了“跟从”(ἀκολουθεῖν, ἀκολουθείτω),且都是现在式,表明他对“跟从”(特别是持续地“跟从”)的行动,十分强调。马太和马可所用的“舍己”的“舍”(ἀπαρνησάσθω)字,和路加所用的“舍”(ἀρνησάσθω)也不是同一个字,但意义基本相同。
马太福音16:24中主对门徒所说的话,是一个用条件从句引导的句子。单独看,好像主耶稣只是为了提出作门徒的条件。但如果放在上下文中,就会感到其背后所隐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耶稣正在实现父神旨意中的“必须”,而这群跟从他的门徒却完全不能体贴这个“必须”,更不用说拥有这个“必须”所带来的生命特质和能力了。主知道就其实际生命状况而言,这些门徒还不能算是够“条件”的门徒。虽然主在前面已经说过,“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但现在根据他们的表现,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的“不配”。主知道,让他们盲目跟从而缺乏对门徒意义的自觉,是一件危险的事。“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主的这句话,实在可以理解作:你们这些跟从我的人,无论是谁,如果不具备这几个条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跟从我,就不是我的门徒!
而且,这三个条件,作为门徒的“必须”,是彼此相关,缺一不可的。
首先, “就当舍己”(ἀπαρνησάσθω ἑαυτὸν)。这是作门徒的第一个条件,也是成为门徒后第一件当做的事情。“舍”在这里是不定过去式中间态命令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意思是“他必须舍”(he has to deny)。必须“舍”的对像是什么?是他自己(himself)。主在前面责备彼得“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实际上是说彼得只体贴他自己的“意思”(以及他所代表的门徒群体的“意思”)。照着彼得“自己的意思”,他所跟从的耶稣,不应该上十字架。抗拒基督的十字架,是人的“己”里面最致命的毒物。以至于基督的十字架临近时,门徒们凭着自己的“意思”,还在“争谁为大”,谁坐左坐右。如果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己”不被拒绝和否定,虽然他形式上仍然在跟随主,但最终他会为保护自己而“不认”主。 2 这实际上正是彼得的悲剧。主知道这样的悲剧会发生,但“就当舍己”的命令则必须让愿意作门徒的人明白。
其次,“背起他的十字架”(καὶ ἀράτω τὸν σταυρὸν αὐτοῦ)。这是作门徒的第二个条件,也是成为门徒后当做的第二件事情。这里又出现了一个不定过去式主动态命令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背起”(ἀράτω),可以直译作“他必须背起”—“背起他的十字架”。这是主耶稣对门徒的进一步的要求。既然抗拒十字架是“己”的本质和表现,那么“舍己”之后的人,也应该是主动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人。十字架最能显明基督之所以是基督;自然,十字架的印记也最能显明门徒是基督的门徒。虽然在主耶稣的时代, “背起”十字架更多地意味着为主、为信仰的缘故而舍命,但当路加在此处加上“天天”二字之后 (参路9:23),“背十字架”就更像是一种门徒的正常生活形态了。事实上,主耶稣对此的解释(25-27节),也说明了这一点。
“来跟从我”(καὶ ἀκολουθείτω µοι),是作门徒的第三个条件,也是成为门徒后要做的第三件事。对门徒来说,这是一个继“舍己”和“背起(十字架)”之后的进一步的行动。这个行动检验着“舍己”和“背起(十字架)”的真实性。不同于前面的两个不定过去式命令语气动词,这里的“跟从”(ἀκολουθείτω),是一个现在式主动态命令语气动词。如果前两个命令语气动词,所强调的是“应该如此行(或必须如此行)”,那么,这个现在式主动语态命令语气的“跟从”,所强调的则是,门徒不但必须遵行“跟从”的命令,而且要持续地“跟从”主。“舍己”,可以使门徒确立以神为中心的生命形态;“背起十字架”,可以坚固门徒为主和福音舍命的心志;持续地“跟从”,更是可以(1)从主得着“舍己”和“背起十字架”的能力,(2)使自己与主的关系牢不可破,(3)在救恩的全过程中得蒙主完全的保守。
值得注意的是,主耶稣对门徒说“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是从强调门徒责任的角度说的。人被拣选作基督的门徒,是神的主权;但照着基督的命令和条件作门徒,则是人的责任。基督徒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
耶稣对“舍己,背着十字架,跟从”的解释
马太、马可、路加都记载了主耶稣对作门徒之必须遵行的三项命令—“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之意义的解释。马太福音16:25-27说: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作为参照,我们把马可福音8:35-38也引在这里: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了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在路加福音中,也有一段话: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幷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9:24-26)
从三本福音书中的三段经文可以看出,主耶稣是把三项命令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的。这三段平行的经文,需要对照阅读才好;因为它们是互相补充的。但归纳起来,“舍己,背起十字架,跟从主”的意义就是:(1)为主而活;(2)持守真道。当然,主对这三项命令的遵行情况,也会有一个“验收”: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先看第一点:为主而活。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此处的连接词“因为”(γὰρ),表明其后的内容,显然是用来解释前一节的意义。而且后面两节经文(26-27节),也都带有这个解释性的“因为”(γὰρ),使得“舍己,背十字架,跟从”的原因得着层次清晰地说明。这里的“生命”(life)也可以译作“灵魂”(soul),含义也有两种:今世的、肉体的、会朽坏的生命;永恒的、灵性的、不朽坏的生命。凡要“救”自己今世生命的—他人生的目的是为自己而活,或尽一切努力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换句话说,他不愿意做一个“舍己、背起十字架、跟从主”的基督门徒—他就“丧掉”(失去、毁坏)了永恒的、不朽坏的生命。他 “救自己生命”的过程,就是“丧掉(自己)生命”的过程。他用保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了他灵魂最终的失丧。
但是,“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马可福音在“为我”后面还有“和福音”几个字。 3 如果有人为基督和福音的缘故,不顾今世的性命,以基督为他生命的中心,以福音为他毕生的使命,换句话说,他是一个“舍己、背起十字架、跟从主”的人,他就真正“得着”了生命—永不朽坏的生命。“得着”(εὑρήσει)一词在原文中还有“(为他自己)找到”的意思 (参BDAG,第412页)。他在为基督和福音“失丧”肉体生命的过程中,即“舍己,背起十字架,跟从主”的过程中,反而为自己“找到”了永远的生命,“得着”了不朽坏的灵魂。
“保全”就是“失丧”,“失丧”就是“得着”—马太福音16:25充满了基督徒生命的“似非而是性”(paradox)。 4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注意,这节经文前面也有一个“因为”(中文和合本未翻译),意思是,此处开始从另一个层面解释“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的原因。这个层面涉及到人对“世界”的追求。前面说到“人要救自己的生命”,这里说到人要用这有限的肉体生命,去“赚得全世界”。人不但想保全今世的生命,他生命中那种无止境的欲望,还使他想把整个世界据为己有。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赚得全世界”。但走一条与“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相反的道路的人,最终却必定会“赔上自己的生命”。这里的“生命”有双重含义:今世的和永世的。对于想“赚得全世界”的人,他会先“赔上”今世的生命,最终也要“赔上”永世的生命。
“赚得”(κερδήσῃ)和“赔上”(ζηµιωθῇ)是两个对比鲜明的词。前者是不定过去式主动态虚拟语气动词,后者是不定过去式被动态虚拟语气动词。去“赚得”全世界,是人主动的愿望和行动;“赔上”自己的生命,是人不情愿的、被动的结果。“赔上”一词在原文中有因犯罪而受罚的含义。因此,人“赔上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罪有应得的惩罚。这样的结果,对人来说绝对没有“益处”。而用“赚得全世界”来“交换”“赔上自己生命”,就更是一种以有价“换”无价的可悲“交易”了(“换”在此处是商业交易用语)。感谢神!惟有“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的生命形态,才能改变这种“赚得-赔上”的悲剧人生。
再看第二点:持守真道。
持守真道,是“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的体现。这一点是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提到的。作为对马太福音的补充,这一点相当重要—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可8:36)
“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幷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路9:24-26)
根据马可福音,在持守真道这个方面,主耶稣特别强调了它的时代背景。在福音书中,主不断地对门徒揭露着这世代的本质,称它是“邪恶淫乱的世代”(太12:39),是“不信的世代”(可9:19),是“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路9:41),而基督最终也会被这个世代所“弃绝”(路17:25)。如果一个人不是“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的真门徒,在这样一个淫乱罪恶的世代,他就会把耶稣基督和他的道“当作可耻的”,他就会迎合世俗人心,在真道上妥协,与世界同流合污。个人是如此,教会也是如此。
经文的背景告诉我们,主所说的“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虽然是一个条件句, 5 但他所指的,却实实在在是当日跟随他的那些门徒(以彼得为代表)的心态和表现。当他向他们“指示”他的十字架(他的“必须”)时,彼得拉住他,责备他,拦阻他。当他在客西马尼园流汗如血地祷告,且面临抓捕他的人群时,“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太26:56)。当他在公会里受审,众人说“他是该死的”,并羞辱他,吐吐沫在他脸上,用拳头打他的时候,门徒彼得三次不认他(参太26: 66-68)。总之,他们愿意作耶稣的门徒,但却成了一群“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
究其原因,是他们那时尚未真正拥有“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的门徒生命特质。在那个邪恶淫乱的世代中,他们还没有能力为基督作见证。他们生命的更新,有待于对钉十字架的基督的重新认识与经历;有待于父所应许之圣灵的降临,使他们得着能力。自此,他们才能从鼠兔般的怯懦,变为雄狮一样勇敢,放胆传讲那位他们原以为羞耻的拿撒勒人耶稣—“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为这事作见证!”(徒2:32)但这些生命更新的乐章,我们要到使徒行传才可以看到。
这节经文的后半句(即这个条件句的结束子句)说道,“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人“在邪恶淫乱的世代中”,若以基督和他的道为可耻,将来基督“在我父的荣耀里”降临时,就会以那人为可耻。前者的发生,必导致后者的发生。这是一般原则。然而,前者虽然发生,但后来情况有所改变,那从前“不认主”的人流泪悔改,重新与主复和,对主忠心;我们相信主再来时,也会欣赏他的悔改与忠心。
在教会历史上,这种起先背叛主,以主和主的道为羞耻,后来被主坚固,被圣灵感动而悔改,至终成为神忠心仆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在中国教会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上,多少人为着保命、保家庭、保饭碗、保前途,而否认主,出卖弟兄,亵渎圣道;但他们的跌倒,是跌倒在主的恩典中,也靠着主的恩典,被主挽回,重新站立起来,去见证主,荣耀主。《生命季刊》总第5期中,有一篇题为《油印圣经历险记》的见证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文革”中冒死刻印圣经的故事。他为主舍命的心志,读来令人感动。但作者开首的自我介绍也同样令人震惊:
“五十年代,我是‘犹大’;七十年代,我是基督的门徒。中间隔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巴不得有一天,能有自由将我的经历公诸大众,让人们都晓得,即使是犹大,神仍为他留下悔改的机会。主耶稣所流的宝血,只要犹大愿意,照样能洗净他一切的罪。我的罪不比犹大轻,然而我接受了犹大不肯接受的耶稣作救主,这就是我被神称为义的缘由。我切望所有曾与我一样有过卖主卖友行为的朋友,莫走犹大选择的绝路,也同我一起屈膝归向耶稣,一同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他……”
文章结尾说:“主的恩,主的爱,我想说,找不到能表达的言语;想写,找不着切合的文字;想用心领会,却测不出它的长阔高深;只觉得自己是沐浴在主爱的海洋中。” 6
对照三本福音书,认真研读与默想主耶稣对“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之原因与意义的解释,使我们可以得着一把钥匙,来打开认识基督门徒生命特质的大门。也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世代,靠着主的恩典,为主而活,持守真道,直到主来的日子。主对门徒生命特质的规定是清楚的,对门徒所发出的呼召也是严肃的。若有人要跟从主,就“必须”否定自我,让基督活在我们的生命中。幷且持定主耶稣以十字架为中心的教训,活出主的教训。为主而活和持守真道是彼此包括的。为主而活是持守真道的落实;持守真道则是为主而活的力量。
注释
1.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
2. 马太福音26:34主耶稣预言彼得将要“三次不认他”。“不认”(ἀπαρνήσῃ)一词就是“舍己”的“舍”(ἀπαρνησάσθω)。又参26:70,72,75.
3. 马可对“福音”的强调有目共睹。他的福音书的第一句话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Ἀρχὴ τοῦ εὐαγγελίου Ἰησοῦ Χριστοῦ [υἱοῦ θεοῦ);耶稣出来传道,是“宣传神的福音”,说的是,“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信福音!”(1:14-15)在该福音书的“长结尾”(16:9-20)中,主给门徒的使命也是“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马太福音的大使命中未提及“福音”一词)。
4. 又参太10:39: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ὁεὑρὼν τὴν ψυχὴν αὐτοῦ ἀπολέσει αὐτήν, καὶ ὁ ἀπολέσας τὴν ψυχὴν αὐτοῦ ἕνεκεν ἐµοῦ εὑρήσει αὐτήν.)。
5.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ὃς γὰρ ἐὰν ἐπαισχυνθῇ µε καὶ τοὺς ἐµοὺς λόγους ἐν τῇ γενεᾷ ταύτῃ τῇ µοιχαλίδι καὶ ἁµαρτωλῷ, καὶ ὁ υἱὸς τοῦ ἀνθρώπου ἐπαισχυνθήσεται αὐτὸν ὅταν ἔλθῃ ἐν τῇ δόξῃ τοῦ πατρὸς αὐτοῦ µετὰ τῶν ἀγγέλων τῶν ἁγίων.)马可福音8:38在原文中是第三类条件句,意思是,它所假设的部分(如此节经文中的“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可能是事实,也可能将要成为事实。就是说,如果有人把主和他的道当作可耻的事情发生了,那么将来主降临时,就会以那人为可耻的。这是一般的原则。但对门徒来说,由于他们的悔改与更新,成了一群忠心的门徒,反而要得主的奖赏。
6. 林圣源:“油印圣经历险记”,《生命季刊》1998年3月号,总第5期,第8页。
王峙军 来自中国大陆,生命季刊主编。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