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总第67期 2013年9月
8月16日下午,我们教会的各位同工和部分信徒,与各地各处教会成千上万的弟兄姊妹们一样,冒着台风“尤特”带来的雨水,从百里以外的郊县赶到广州市殡仪馆,送别两周前安息主怀的主内老前辈、主的好仆人林献羔伯伯。
殡仪馆主礼楼内,没有哀乐,没有花圈,没有黑纱,没有挽幛,更没有捶胸顿足声嘶力竭地号哭的心碎场面,一切安排都像林伯在世时经常教诲我们的那样,显出属天与属地、盼望与绝望、永生与灭亡、喜乐平安与悲哀愁苦的截然相反的差别。
由于人数太多,全馆最大的白云厅根本无法同时容纳所有的参加者,众人在数十位身穿白衣的教会义工的举牌引导下,分成海外、省外、省内、市内、60-70岁以上等不同组别,在大楼外的走廊和院子里排队等候,长长的队伍从头望不到尾,弟兄姊妹们打着雨伞,安静地按着义工的指示,秩序井然地分批进入大厅,向亲爱的林伯致意。
在用花朵组成的鲜红的十字架后面,林伯安详地躺卧在洁白的鲜花座台上,身上盖着绣有红色十架的白布。望着那熟悉的面容,一幕幕往事不禁像电影镜头似的在脑海里回放。
约在二十年前,处在形单影只、孤苦无助、前路茫茫的人生旅途中的我,听人介绍到了广州市万福路的一间教堂参加礼拜,后来,抱着一种获取心灵安慰的愿望,就在那里接受了洗礼,在名义上成为一名基督徒,成了教堂里的一名“教友”。但此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我只是星期天去教堂“坐礼拜”而已,并没有属灵的渴望和追求,个人生命也没有成长更新,也没有什么人来主动关心我。礼拜散后,回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状态似乎一切依旧,没有什么变化,有时不禁心中暗暗疑惑:“信耶稣的好处在哪里呢?”
此后,偶尔遇见一些基督徒,发觉他们和我不一样,不但对人非常热心真诚,而且能够“常常喜乐,凡事谢恩”,“感谢主”是他们日常的“口头禅”,我不由得心生羡慕,却不知道他们快乐的秘诀何在。
后来,听那些弟兄姊妹说,到大马站听林伯讲道会很有收获,我便跟着慕名而去。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圣灵奇妙的带领。一到林伯的教会,我马上发现这里与其它地方不一样,是我以前没有感受过的,有一种“终于找到家”的感觉。听着林伯生动风趣、深入浅出的讲道,我真实地体会到“如鹿渴慕溪水”的那种美好,越听心里越火热,越听心里越甘甜,越听越渴望自己可以明白得更多。从此,我便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属灵的家。
如果要比较物质条件的优越、各种设施的完备,或是各样仪式的隆重,大马站教会不但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说还差得很远。那么,是什么东西能吸引这么多弟兄姊妹来到这里、并使他们的生命更新变化呢?我仔细观察,留心听道,认真学习,通过祷告、读经、灵修、默想,以及敞开心扉与主内肢体们彼此交通,渐渐地明白到:原来林伯带领的这个家庭教会,最重要和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是把教会的根基牢牢地建造在耶稣基督以及圣经真理的坚固盘石之上,他们的元首是耶稣基督。
到大马站听林伯讲道之后,我才逐渐养成每日读经的习惯,神又真又活的话语成为供养我生命成长不可缺少的灵粮,坚持多年至今,所得的帮助实在无法言尽。在大马站受教的那些年月,我深切感觉到,林伯从来不把人领到自己的门下,而是把人引到基督的脚前。我们唯一的救主是耶稣基督,不是任何个人;我们唯一要高举的就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成为我们日后出外传福音、建立教会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
在林伯的教会接受装备和栽培几年后,像其他许多弟兄姊妹所经历过的那样,我心里逐渐感到有一个声音在催促:“起来,去传福音!”我早已知道,马太福音28:18-20记载主耶稣复活升天前对门徒的吩咐,也是颁布给所有基督徒的大使命。虽然我不是林伯教会里的同工,只是在那里聚会听道和学习的一名普通信徒而已,但多年来从林伯讲道所受的启发和鼓励,再看见身边许多弟兄姊妹的榜样,我觉得不需要专门找什么人来授权或差遣,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也有责任去传福音。于是,我和几个相熟的弟兄姊妹结伴,边学边做,开始了探访布道的事工。
走出去之后,才发现福音的禾场真是广阔,果然如主耶稣所说的那样,“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而开始事奉之后,才发觉自己样样都缺乏,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此后,我们各人每次到林伯教会参加聚会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期望能够明白圣经的道理就算了,而是带着传道事奉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希望从林伯身上学习如何将所学的道实践彰显出来。
林伯的言传身教,对我们帮助很大。一方面,他写的小册子《灵音丛书》,成为我们同工和信徒的简易教材,许多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每当遇到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时,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林伯的教会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
以下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例。
近十几年来,海外许多自称“基督教”的派别纷纷进入中国内地,在我们眼目所及的市镇周边,各种各样时髦新奇的玩意层出不穷,一些信仰根基较浅的信徒看见后也不禁心动,跃跃欲试地希望引进到教会里面来。
有一次,一位在某神学院读书的年轻神学生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在祈祷的时候跪下来大声地“用方言祷告”,还有不少的肢体动作,虽然大家都听不懂她说什么,但她表现出来的那种热烈激动恳切的神情,感染了在场的其中一位姊妹。后来这位姊妹提出意见,建议我们也效仿那种方式,认为那样的祷告才能让人心里火热,并举例说,那间神学院采取了这种方式之后,去参加礼拜的年轻人大大增加了。当时我们感到有点为难,因为按着多年在林伯的教会里的领受和经验,我们觉得那种方式并不可取,但又担心打击那位热心的姊妹的积极性,同时也谦卑地反思:“我们会不会真的是过于守旧和落后呢?”
于是,我们到荣桂里向林伯请教,林伯没有摆出属灵长辈或教会领袖的姿态去教训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只是拿了几本相关的《灵音》小册子,建议我们回去慢慢研读,对照圣经认真思考,然后再慎重作决定。
我们回去后读了那些小册子,了解到这种做法的来历,又看了国外某个著名牧师举办的类似形式的“布道会”的录像光盘,那种满地打滚、大喊大叫的景象,让我们大为吃惊,圣灵的工作会是这么一片混乱的吗?圣经哪里有这样的教导和启示?大家心中就此有了答案:我们不应该采取那样的方式,同时也为那位姊妹切切祷告。
非常奇妙的是,那位姊妹后来靠着主基督获得真正的释放,主动把那些错误教导的书本和光盘全部当作废品卖掉了,并在聚会中多次作见证,讲述她一度陷入迷幻和混乱之后的种种痛苦和挣扎,以自己迷失后身心所受的诸多创伤,提醒其他弟兄姊妹切勿上当受迷惑。
在教会建造和牧养方面,我们更是从林伯身上学到了不少功课。一些研究基督教的学者认为,林伯带领的家庭教会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这样的“教会模式”将会成为过去。香港某份报纸报道林伯去世的消息时,就形容说,他的离世“标志着中国基督教一个时代的结束”。
看了这样的描述,我们不免深思:林伯对教会的最大影响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像那些学者所说的那样,靠的是所谓“卡里斯玛”(charisma)式的“领袖魅力”来凝聚和降服人心的吗?那么,耶稣基督在他的教会里的位置哪里去了?
我们从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众多教会的传道人和信徒尊敬林伯,并不是要打算成为“林献羔的门徒”,所有在大马站和荣桂里聚会的弟兄姊妹们都清楚知道,不应该把主的仆人看得高过他的主人,效法主的仆人也“不可过于圣经所记”的(林前4:6)。林伯固然得着神特别的恩宠,但也有他所处的时代的局限。在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现在许多人可以轻易学到比林伯更多的知识、学问和技能,甚至有条件周游列国,但传道人仅仅“有见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忠心”,更要身体力行地“作群羊的榜样”(彼前5:3)。
林伯留给我们的榜样,不是他一家祖孙三代都在国内过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见证主基督的信实可靠: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6-13)
如今,林伯已经打完那美好的仗,跑尽了当跑的路,守住了当守的道,凯旋返抵天家,领取主赏赐给他的荣耀冠冕。这样的一生,实在好得无比!
尚 仁 中国大陆基督徒。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