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Alah Olah!献上燔祭
2016/8/26 18:16:17
读者:4458
■吴家望

生命季刊 第71期  2014年9月

    

 

上帝说:“你带着你儿子,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到摩利亚地,在我要对你说明的一个山上,把他献上来做燔祭。”(创世记22:2,吕振中译本 1)

 

上帝话语里的“献上”与“燔祭”二词希伯来语出于同一字根hl[(alah),是“向上”的意思。2 “把他献上”表明,这祭是向着上方,向那在天之上的上帝所献的。这里,我们看到的动词whl[h是使役类式(Hiphil)和命令语气,表达“使他上升”的意义。“燔祭”(hl[o,olah),“思高译本”译作“全燔祭”,“普通话译本”称为“烧化祭”(a burnt offering),描绘那燔祭之馨香气息毫无保留地、如诗如画地冉冉上升,奔向上帝。

 

无神论的朋友说,他不愿意信圣经所记载的那一位要亚伯拉罕将他独生子以撒献为活祭的上帝,太残忍了。既然心中无神,他们当然不能理解上帝所行的神迹。曾与上帝对话的亚伯拉罕,当然不是无神论者。他心里明白,第一,他的儿子以撒本身是一个神迹,是他妻子撒拉年暮绝望之时藉上帝应许而生的。圣经用子宫之“开启”或“关闭”来形容妇人能否生育;而唯有上帝才能行此般神迹。(例如创20:18;29:31)。第二,以撒是上帝所赐,上帝有权取回。但是,上帝早已应许他要生养众多,成为“万国之父”,而上帝的应许必然要成全在以撒身上。当亚伯拉罕听到上帝吩咐,“使以撒上升”来到上帝面前时,他想必会以期待的眼光来等候在以撒身上的第二次神迹。接着,当亚伯拉罕看到那替代以撒的山羊出现时就恍然大悟,感激上帝的安排。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各个角落,特别是中国古代,巫门邪道,活祭陪葬之事,司空见惯。但是,创造生命的上帝也是最珍惜生命的。后来,以撒尽到了他实现上帝应许的责任,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就不在话下了。

 

无神论的朋友更不可能理解、连亚伯拉罕也无法想象的是,圣经记载的历史事件能够超时空地预表未来的神迹。亚伯拉罕献祭的故事预表几千年后,真的会有有一位独生子被献上做为燔祭!有人认为,为那替死的山羊也可看为算是种预表。3 但是,毫无疑问,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预表是,那位建议亚伯拉罕使他的独生子“上升”到上帝面前的上帝,却正是让他自己的独生子死在十字架上为全人类替罪,又复活“上升”(hl[)到上帝面前的上帝!

 

现代的读者看到hl[(alah)和 hl[o(olah)二字并排时,能够辨别它们不同之处,因为 [o 字左上角那一小点代表母音“oh”;标上了这一点,alah 就变成 olah,“献上”也就成了“燔祭”。但是,古代希伯来文是没有母音的;没法分辨alah和olah的。希伯来圣经“圈点”标加母音是公元8世纪才完成的。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八个世纪之前的古希伯来人,能够用没有母音的字句撰写如此丰富的篇章!

向上行之歌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他就应允我。

(诗篇120:1)

 

你们当向圣所举手,称颂耶和华!愿造天地的耶和华,从锡安祝福你们。(诗篇134:2-3)

 

诗篇120-134篇共15篇称为“向上行”之歌。(“和合本”:上行之歌;NIV:A song of ascents)。因为这些是希伯来人上耶路撒冷朝圣时唱的歌,所以圣经新译本译作“朝圣之歌(原文作‘往上行之歌’)”;新普及版译作“上耶路撒冷朝圣之歌”(NLT:A song for the ascent to Jerusalem)。有人解释说,这些是以色列人在圣殿前登阶时唱的歌,登一阶 (step),唱一歌,所以,普通话译本称之为 “登阶之诗”;思高译本作“登圣殿歌”。但是,大卫唱这些歌时,圣殿尚未建成,无阶可登。所以,这样说法不太准确。吕振中本译为“上殿之歌”,在“殿”字下面加了“…”,表明原文并无“殿”字。

 

16世纪宗教改革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对这一组诗篇的标题多有推敲,提出不同推测(conjectures)。他认为“登阶”的说法有点可笑(silly),没什么根据。他又说,有些人译作“上升之歌”(Psalms of Ascents)表达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回归的喜乐。加尔文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些诗篇的写作时期应该在南北国灭亡之前。加尔文同意一种说法,就是“上升”(ascents)一字所指的不是歌手,而是音调(the tones of music)。所以,回到hl[一字的原意,它可能是代表音符渐渐上升的情景。加尔文强调,这些都是他个人的推测,供读者参考而已。4 总而言之,既然这些都是向着天上上帝所唱的赞美之歌,原文的意思又是“往上行之歌”,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费心释解了。

 

向上行之歌,希伯来原文是hl[m h ryv(hl[之歌ryv)。旧约希腊文译文是“avnabaqmo,j (anabathmos)”,来自与hl[呼应的动词avnabai,nw(anabaino,向上行)。以色列人唱这15首诗歌时,向上仰望上帝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

 

我要向群山举目,我的帮助从哪里来呢?我的帮助是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祂必不使你的脚滑倒;保护你的必不打盹(121首,新译本)。你们要向圣所举手祷告,称颂耶和华。愿造天地的耶和华,从锡安赐福给你们(134首,新译本)。

 

这一组诗歌,包括最后一首的最后一句,七次提到“锡安”,前后连贯地读旧约和新约,读者就会联想到像启示录14章第一、二节举目仰望锡安的经句(新译本):

 

我又观看,见羊羔站在锡安山上,跟祂在一起的还有十四万四千人。他们的额上都写着祂的名和祂父的名。我听见有声音从天上来,好像众水的声音,好像大雷的声音;我所听见的声音,又像琴师弹奏的琴声。

 

启示录是最为重要的一本“预言”书,那么,“羊羔站在锡安山”便是预言中的预言了。在锡安山上,向上行之歌和“从天上来”的歌声就融合一片了。大能者上帝耶和华已经说话,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呼唤大地。上帝从全美的锡安,已经彰显荣光。……凡是以感谢为祭献上的,就是尊敬我。(诗篇50:1, 23,新译本)。毋庸置疑,“向上行之歌”hl[m h ryv,与创世纪22的“向上行之祭”hl[o l hl[,  是异曲同工。

 

至高者上升,祂被尊为至高

 

诗篇第47篇可拉子孙的诗,交给诗班长:

1万民哪!你们都要鼓掌,要向上帝欢声呼喊;2因为耶和华至高者是可敬畏的,祂是统治全地的大君王。3祂要使万民臣服在我们之下,使列国臣服在我们的脚下。4祂为我们选择了我们的产业,就是祂所爱的雅各的荣耀。(细拉)

5上帝在欢呼声中上升,耶和华在号角声中上升。

6你们要歌颂,歌颂上帝;你们要歌颂,歌颂我们的王。7因为上帝是全地的王,你们要用诗歌歌颂祂。8上帝作王统治列国,上帝坐在祂的圣宝座上。9万民中的显贵都聚集起来,要作亚伯拉罕的上帝的子民;因为地上的君王都归顺上帝;祂被尊为至高。(新译本)

 

圣经的150篇诗歌作者们的共同愿望可以用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来概括: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诗篇150:6,新译本)。全神贯注于欢呼赞美的诗篇莫过于第47篇,其中“歌颂”(rmz,zammer)一字在第6、7节就接连出现五次!这篇诗是两段式的;新译本遵照原文格式,用两个“因为”(yk,ki)来分段:

 

你们要鼓掌、欢声呼喊,因为……耶和华至高者得胜。

上帝在欢呼声中上升。

你们要歌颂、歌颂,因为……被尊为至高的上帝作王。 

诗篇47篇是一篇一气呵成赞美上帝的诗,带有希伯诗歌的经典格式:以hl[为根,不同形态的字在头、尾、和中间出现三次。开头,至高者!wyl[(Elyon)是从hl[演变而来的名词。耶和华是上帝的名字,至高者是祂的称呼,耶和华至高者!wyl[ hwhy(YHWH Elyon)便是无可比拟的王中之王。中间,第5节,上帝上升和耶和华上升合用了一个动词hl[。结尾,地上的君王都归顺天上的王,万王之王,上帝“被尊为至高(hl[n)”。这里,hl[n是hl[的被动式(niphal)。

 

这首诗歌再三地用hl[来能表达了那“向上”呼喊和仰望的心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歌的高潮出现在诗歌的中心:上帝在欢呼声中、耶和华在号角声中上升!难怪基督教会在庆祝传统的“耶稣升天节”(Ascension Day)时会唱这首歌,因为它出色地预表,远隔千年后耶稣复活和升天的神迹(参考使徒行传1:9)。中世纪最重要的犹太神学家之一,亚伯拉罕‧以斯拉(Abraham Ibn Ezra,1092-1167)在诠译这篇诗歌时早也指出,虽然它是在巴比伦流放时期写的,它预表的是弥赛亚到来的日子(The Days of the Messiah)。5 

 

愿他的上帝与他同在;让他上去

……凡是在他所有子民中间的,愿耶和华他的上帝与他同在。让他上去。(历代志下36章23节,自译)

古希伯来圣经的最后一本书的最后一章是历代志下36章。36章的最后一个字是动词l[y,是hl[的第三人称、含有祝福与期望意义的“祈愿式”(jussive):“愿他上去”;也带有命令语气: “让他上去”。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文句中,动词一般都在句子的最前面。将一个动词放在一个句子的最后是十分别扭的写法。作者别有用心地采用这样戏剧性的结尾(神学家所研究的abrupt ending)想必要表达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和l[y一字对照的希腊文是avnabh,tw(anabeto)。希伯来圣经被翻译成希腊文时,那七十位学者在翻译时,一定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他们想通了,保留了希伯来圣经作者的用法:《历代志下》希腊文译本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动词avnabai,nw的命令式!十之八九的英文译本译者都同意,都以“Let him go up”(让他上去)的祈愿来结尾。

 

“历代志下”详细地记载,以色列和犹大王国一个接一个灭亡了。当最后一个王朝被灭时,迦勒底人带走了耶和华殿里的所有财宝;烧了上帝的殿,拆毁了耶路撒冷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所有的宫殿,又毁坏了一切珍贵的器皿(新译本)。没有死在刀下的以色列人,都被掳到巴比伦去,作迦勒底人王子孙的奴仆。(历代志下36章17-20)。天昏地暗,以色列人历史书好像到了最后一页。但是,这位含泪的作者好像没有写上“全文完”字样,扣上书皮。他等待了70年,当以色列人蒙上帝应许回归时,加上一笔,也可以说是历史的伏笔。他沥血苦心,用“上去”(hl[)一字结尾,寄望有一天,以色列人还会hl[,死灰覆燃,跟着耶和华他们的上帝“上去”!

 

我们仔细查阅圣经时会发现,“上去“(hl[)一词代表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期望和命令。当上帝命令他们“上去”时,他们要有胆量“上去”:上帝与他们同在,再不可能的事也能。如果上帝说,不要“上去”,他们擅自“上去”,没有上帝同在,结果头破血流。

 

当摩西带着以色列人穿过旷野,向迦南地迈进时,到了亚摩利人的山地。上帝告诉他们“上去”,占领那地;他们先要窥探“上去”的路;当探子们“上去”看到迦南美地回来后,众人却不肯“上去”作战,违背了上帝的吩咐。他们害怕、埋怨、装傻:我们要“上去”哪儿啊?得罪了耶和华以后,他们倒愿意“上去”作战。但是,耶和华说,你们不要“上去”,因为我不在你们中间,免得你们在仇敌面前被击败。他们却不听,违背了耶和华的吩咐,擅自轻率地“上去”,结果被“像群蜂一样”的亚摩利人击败。这里,摩西用了九个“上去”(hl[)来总结这一段历史(申命记1:19-46,新译本)。

 

这样以色列人该上去不上,不该上去时上的历史故事,圣经多有记载。历代志的作者显然是耿耿于怀,特意用hl[一字来结尾,希望以色列人能痛改不听上帝吩咐的错误。

 

地土荒凉,居民稀少

我曾呼唤他们,他们不听;照样,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我用旋风把他们吹散到他们不认识的列国去,他们留下的地就荒凉了,……《撒迦利亚书》7章13-14节(新译本)

 

看哪!耶和华的日子快到,……那将是独特的一天,只有耶和华知道;那天不再分白昼和黑夜,因为在晚上仍有光明。到那日,必有活水(~yyx-~ym, mayim hayyim)从耶路撒冷流出来;……(撒迦利亚书14章1节,7-8节;新译本)

 

天书无缝,历代志最后一句话“愿耶和华他的上帝与他同在。让他上去!(l[y)”在以斯拉记开头就重复了:你们中间凡是他的子民,愿上帝与他同在的,让他上去(l[y)犹大的耶路撒冷,建造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的殿,他是在耶路撒冷的上帝。(以斯拉记1:3,自译)

 

接下来有一段经文是:

这些是那个省份的子孙,是从被流放(hlwg)的流亡之地上来(hl[)的、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流放(hlg)到巴比伦去的人;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和犹大,各归自己的城镇。(以斯拉记2:1,自译)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动词:hl[(olah)和hlg(galah),意义分别是“向上行”和“向外行”(go away,向远处行)。被流放、离开耶路撒冷是“向外行”,从流放地回到耶路撒冷是“向上行”。以下我们会谈到,这是以色列人几千年不变的观念。

 

犹大南国灭亡(元前586年)后,上帝曾安排三次以色列人从流放地回归的机会。那时,上帝“让他们上去”,他们却没有热心的上去。在这些流放的年代中,巴比伦和亚述国的同化政策,加上以色列人的健忘,很多以色列人无意回归。到了耶稣的时代,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居民大约有50万,仅占各地犹太总人口的八分之一。6 那时,罗马帝国繁华的亚历山大城的50万人口中,犹太人占了百分之40。接下来400年,世界有很大变化,且不说中东、欧洲的波斯、罗马帝国的起伏,中国就经历战国秦汉,轰轰烈烈。以色列人的上帝好像销声匿迹,希伯来民族也都拔根四散了。

 

圣经记载,回归之后,以色列人依然不忠不贞,藐视上帝和上帝的公义。撒迦利亚和玛拉基这两位“末代先知”描述了上帝对以色列人的爱、应许和未来的审判,重申了古先知们所一再提到的令人战栗的“耶和华的日子”hwhy ~Ay(例如约珥书1:15;2:1)再来的预告,成为以色列历史的伏笔。先知撒迦利亚所说的,“耶和华的日子快到……必有活水(~yyx-~ym)从耶路撒冷流出来”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必须“上去”耶路撒冷

 

耶稣回答她:“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赐,和对你说‘请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已求他,他也必早把活水(~yyx-~ym)赐给你了。”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面成为涌流的泉源,直涌到永生。”7 (约翰福音4:10,14,新译本)

耶稣把十二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我们现在上(mylw[,olim)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一切,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路加福音18:31,新译本)

 

前面提到,和希伯来文hl[(上去)对照的希腊文动词是avnabai,nw(anabaino)。旧约的希腊文译本(LXX)将hl[译作avnabai,nw,新约的现代希伯来文译本(例如HRNT)又将希腊文avnabai,nw“译回”hl[,并且准确地保留了两语动词的语气、时态等变化,以求译文的真实性。

 

犹大南国灭亡后,世界有很大变化,且不说中东、欧洲的波斯、罗马帝国的起伏,中国就经历战国秦汉,轰轰烈烈。以色列人的上帝好像销声匿迹,希伯来民族似乎也都根拔四散了。以色列人在希伯来圣经“墨汁封干”之后、被世界“遗忘”的400年中,继续含泪唱“向上行之歌”(hl[—avnabai,nw之歌),也就是“上耶路撒冷朝圣之歌”。新约圣经有以色列人每年上耶路撒冷朝圣的记载(路加福音2:41-51,2:42—“上去”,想必他们在途中也唱“上耶路撒冷朝圣之歌”。

 

直到有一天,巴勒斯坦地区50万犹太居民中有一位老师(Rabbi,拉比)把他的徒弟们叫到一边说,我们现在上(hl[)耶路撒冷去(马可福音10:33,新译本);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不能在耶路撒冷以外丧命。(路加福音13:33,新译本)。

 

根据马太福音16章记载,以色列人耶稣带了他的门徒来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问他们,“人说这人子是谁?”他们有人说是施洗约翰,也有说是先知以利亚,也许联想到(旧约)最后一位先知玛拉基所预告的,在“耶和华的日子(hwhy ~Ay)”来到之前,上帝会先差派先知以利亚来预备以色列人的心(参玛拉基书4:5)。耶稣再问他们,“你们说我是谁?”彼得恍然大悟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

 

大卫时代以色列人所唱的“向上行之歌”,也就是“上耶路撒冷朝圣之歌”,一千年后增添了新的意义。大卫懂得,“向上行之歌”是仰望并走向上帝时唱的赞美诗。一千年后,耶稣带着使命“上”耶路撒冷;这位“朝圣者”竟然是圣上帝之独生子!祂又“上”十字架,血染全地。更不可思议的是,三天后,死里复活,祂被   接“上去”(hl[)—升天。

 

人类历史中各个民族都有升天、复活的传说,但是,有谁相信呢?正如耶稣基督所说,“我对你们讲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如果讲天上的事,怎能相信呢?除了那从天上降下来的人子,没有人升过(hl[)天。”(约翰福音3:12-13,新译本)。

 

圣经记载人间有巴比塔人建造通天之塔的故事(创世记11:1-9);也有讽刺巴比伦王升天成为至高者狂想的故事(可对照诗篇47篇):

明亮之星、清晨之子啊!你怎么从天上坠落?你这倾覆列国的,怎么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hl[)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到上帝的众星之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hl[)到云的高处,我要使自己像那至高者(!wyl[)一般。”然而,你却被抛下阴间,落到坑中的极处。(以赛亚书14:12-15,新译本)

耶稣说,复活不是狂想。祂给徒弟们上了很多堂课后说;“我用比喻对你们说了这些事,时候要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了,而是把关于父的事明明白白告诉你们。…… 

“我从父那里来,到了这世界;我又离开这世界,到父那里去。……我把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使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患难,但你们放心,我已经胜了这世界。”(约翰福音16:25-33,新译本)。

 

显然,“胜过世界”就是胜过死亡和复活的意思。耶稣复活后向门徒等显现时,告诉他们说:

你不要拉住我,因为我还没有上去(hl[)见父。你要到我的弟兄们那里去,告诉他们我要上去(hl[)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约翰福音20:17,新译本)

 

人类精英经过1500多年的研究,到了17世纪,耶稣复活的证据已是确凿有余了。8 随着科学革命的进展,科学界“拿证据给我看”的说法占了上风,他们好像是说,除非你给我看2000年前耶稣复活时目击者的现场录像报导,我不能信。

 

所谓“拿证据给我看”的立场是20世纪举足轻重的前“无神论”哲学权威英国哲学家安东尼‧傅卢(Antony Flew)提倡的。2004年,经过50年的思想斗争、讲台辩论,面对科学资料所展示的宇宙和生命不可思议的精确设计因素,一味“跟着证据走”的傅卢宣布他已转变为有神论者。傅卢是公认的现代研究神迹的权威。他在为《哲学百科全书》所撰写介绍“神迹”(miracles)的专题文章中说,如果单单靠自然本身的装备,神迹永不可能发生。傅卢说,耶稣复活的神迹胜过任何其他宗教认可的神迹。他以权威的口气宣布,作为一个神迹,耶稣复活的证据胜过其他一切神迹所有的证据。9 

 

你的祷告已经“上升”到上帝面前

……有一位天使来了,拿着金香炉,站在祭坛前。有许多香赐给了他,好与所有圣徒的祈祷一同献在宝座前的金坛上。那香的烟和众圣徒的祈祷,就从天使手中一同升到(hl[)上帝面前。天使拿着香炉,用坛上的火把它装满了,投在地上;于是就有雷轰、响声、闪电和地震。(启示录8:1-5,新译本)

 

因为在宝座中间的羊羔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yyx-~ym)的泉源那里。上帝也必抹去他们的一切眼泪。”(启示录7:17,新译本)

 

使徒行传10:4节“你的祷告和你的赒济,达到上帝面前已蒙纪念了。“达到”即hl[的意思。

 

从hl[(alah)这个字,我们看到了以色列人唱的“向上行”诗歌,和他们所唱的,至高者“上升”被尊为至高的赞歌;也看到百姓从不敢“上去”、擅自“上去”到勇敢“上去”的史话;还看到以色列人“升天”的神话应验为耶稣“升天”的神迹。有一位研究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神学专家认为,路加写的这两本书可以看为一本书的上下二册:上册路加福音记载耶稣走向耶路撒冷;下册使徒行传记载耶稣的早期教会走出耶路撒冷。10 

 

耶稣说,“…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不能在耶路撒冷以外丧命。”(路加福音13:33,新译本)。耶稣说,祂必须“上去”耶路撒冷。耶稣也曾告诉祂的门徒,“……基督必须受害,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人要奉祂的名,传讲悔改与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国。”(路加福音24:46-47,新译本)。如果耶稣死后没有“上去”(hl[)见我们的上帝,那么,两千年来,直到今天,基督徒活着岂非如梦一场。如果耶稣没有先“上”(hl[)耶路撒冷,那么,两千年来,直到今天,基督教会走出耶路撒冷也就毫无意义。

 

注释

1.  英文圣经参考English Standard Version(ESV),其他参考英文圣经有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New Living Translation (NLT)。

2. 希伯来文字根之鉴别,参考Westminster Hebrew OT Morphology。

3. 参考Bruce Walke, Genesi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01), 310。

4. 参考John Calvin,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Psalms, Vol. 4, translated by James Anderson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2003), 52-54。

5. Abraham Ibn Ezra, Commentary on the Second Book of Psalms, Translatesd by H. N. Strickman (Boston: Acadamic Study Press, 2009), 33。

6. 参考 Adolf Harnack, The Mission and Expansion of Christianity in the First Three Centuries, translated by James Moffatt, Second edition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 1908),  Chap. 1.  Joachinn Jeremias,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translated by F. H. and C. H. Cave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69), 205。

7. 此处及下文新约圣经之希伯来文译文及注脚参考以色列圣经协会出版的 Modern Hebrew New Testament HRNT (Bible Society in Israel, 2010)。

8. 参考 William Craig, Reasonable Faith (Weaton, IL: Crossway Books, 1984),  Chapter 8。 

9. 参考吴家望,《高处不胜寒》(Sunnyvale, CA: 大使命中心,2010),   81。

10.  Luke Johnson, The Writings of the New Testament, Revised Ed. (Minneapolis, MN:Fortress Press, 1999),  Chapter 9。

 

吴家望 来自中国大陆,曾获数学、神学学位,现居美国。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