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表面和底面的差别
2015/5/29 11:46:44
读者:5961
■刘同苏

生命季刊 总第14期 2000年6月

 

画不只是色彩和线条的简单集合,换言之,画不仅仅是其有形的存在。画有意义;画因著自己的意义而超越了自身的有形存在。在这一意义上,画比自身更大。画的意义既是由画家的创作赋予,也是因观众的欣赏而呈示。两类行为主体(画家和观众)的活力在画中汇聚,便碰撞出艺术魅力的火焰。这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就是画之意义的渊源。由这种生命对流而生自画自身却又说出了比画的有形存在更多东西的画外音就是画的意义。由于这画外的画(意义) 画才有了活的生命。画会倾诉,画也会倾听。画会用自己的光焰点燃观众,画也会让观众心里的烈火汇入画的光亮 。这活的画才是画艺术魅力的所在,才是画敲开观众心门的力量。

 

如果画是活的生命,画的背景和局部就不只具有机械的含义。作为活的生命,画会对不同的背景做出不同的反应。置身于暖色或冷色的背景里,画必定随著背景的变化而露出不同的表情。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局部的机械拼合。画不会像机器一样,任人随意拆换零件,却还是那一部机器。对于画,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具有整体的意义。由此,每一次对画的背景的安置或对画中局部的强调都是对画的再创作,因为随著这种安置或者强调,画便被赋予了新的存在,更确切地说,画的意义在更深的层次或不同的侧面得以呈现。

 

《生命季刊》封面封底的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再创作。《生命季刊》的封面总载有一幅古典风格的油画,而封底则是那幅油画的局部。当局部从全画中截出,放置在完全不同的背景里,局部的特征被浓缩性地强化,并被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观察。通过对局部的强调,原画的整体意义得以在更深的层次上被发掘。不能说季刊编者的这类再创作全获成功,但大多数给人以新的观察角度,从而,使人更深刻地理解了原画的意义。其中最成功的应当数总第4(199712月号)的设计。

 

初看上去,第4期封面上的画使人感到有点不舒服。那画的高光点聚集在画左边的那个少年富人身上。那个富有的少年人背向观众,身上穿著绣花绸边的华美衣裳放射著富丽的光泽,耀眼的光彩夺人眼目。站在中部的耶稣和被置于右边背景的贫穷老人和妇女反倒依次处在更为暗淡的画面里。这种布局看上去不甚合理。然而,细想下去,画面的光彩分布不正反映了世界的表象吗?从表象上看,尘世的荣华,富贵,权势,名望和肉身的青春不是展示著最瞩目的光华吗?耶稣正是对著世界的表面光彩,道出了事情的真正实质。画面下引述经文说∶“耶稣看著他(富有的少年人),就爱他,对他说∶‘(若要得永生,)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马可福音1021)天上的财宝并不按地上的光亮定价。尘世的荣华富贵不但不是进天国的阶梯,反而是拖累我们的包袱。耶稣正代表著与尘世绝然对立的价值标准,耶稣正站在尘世所鄙夷的劳苦大众一边,耶稣就是要和社会地位低下的老人和妇女为伍。跟随耶稣恰恰就要放弃尘世里光彩夺目的东西。画中的耶稣面向著富有的少年人,手却指著贫穷的老人和妇女。天上的财宝,还是地上的荣华?你只能择一而取。耶稣的面不是也对著我们吗?耶稣不也为我们指出了我们的财富应当去的地方吗?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每天都面对著同一抉择呢?

 

封底从画里剪下了年少富人的背影,放在完全没有色彩的一片白色之中。人像下面印著经文∶“他听了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离开了旁边的人物(耶稣,贫穷的老人和妇女),离开了周围的场景,离开了封面上象征生命的红色暖调,那少年人在虚空的苍白里变得孤独,单薄,渺小。由于周围压迫性的大片白色,少年人在封面上所眩耀的光彩被榨尽;金灿灿闪烁的光芒变成了假金一样疲软的暗黄。在封底的画面里,尘世中一切荣华富贵的底面都被揭示出来。没有耶稣恩典的永恒生命,尘世中一切荣华富贵又算得了甚么?没有永生,尘世的辉煌实际是苍白;没有永生,尘世的殷实不过是虚空;没有永生,尘世的青春饱蘸著死亡的朽坏;没有永生,尘世的显赫终将坠入地狱的深渊。没有耶稣,你就是拥有了世间的一切,你仍旧只能两手空空地在苍白的虚空里孤孤单单忧忧愁愁地行走。

 

耶稣已经将尘世浮华虚荣的底面揭开并且指出了真实生命的道路。这幅油画把耶稣要求我们做的天国──尘世之抉择形象地表现出来。《生命季刊》的编者利用封底的空间再现画的局部,从而,揭发了尘世表面荣华的实底;由此使读者更深刻地解释了画所要表现的意义。

 

 

 

刘同苏  来自中国大陆,毕业于耶鲁大学神学院,现在美国东部牧会。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 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