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打破瓶颈---关于门徒造就的断想
2016/7/26 16:29:07
读者:3289
■刘同苏

 

生命季刊 总第11期 1999年9月

 

 

 

     三月底应邀参加了美国东部大陆事工同工退修会,会议的主题是“做主的门徒”。会议前后,围绕着这一主题,我有了如下一些断想。

谎花、果实和根基

    谎花就是报谎信的花。谎花明丽绚烂却不结果实。在我们的事工里开着多少谎花呢﹖表面上繁花烂漫的北美大陆事工到底能够结下多少生命的果实呢﹖我们有多少工作是作在了轰轰烈烈的表面上﹖又有多少功夫下在了扎扎实实的栽培中呢﹖一位灵友曾经总结道﹕北美大陆基督徒的特点是信得快,走得也快。这仅仅是一些基督徒的问题,还是我们整体事工的方向问题﹖为甚么来得快﹖因为表面的工作自然易于收到表面的效果。为甚么走得也快﹖因为未触及生命实质的表面转变根本不可能持久。属灵生命的造就必定是被造就者和造就者双方的十字架道路。靠一哄而起的运动,收获不到十字架上结出的生命果实。只要我们还没有扭转人人都往面上跑的势头,在我们的事工里就永远会有花和果的巨大落差。

 

 

果实的有无和大小最终取决于根基的深浅。没有深扎之根,果子就会酸涩、青小,甚至会在成熟前坠落。根并不长在人人可见的树梢上,而是扎在人所不晓的地底下。根也不会象花那样一夜东风便万树开遍。扎根是要在砾石硬土之间慢慢地挤过去,有磨砺,有痛苦,然后,才有不动摇的根基。对于我们这些从善于喊口号、善于做文章、善于搞运动的文化背景出来的人,做事工的根的工作是何等的难啊﹗但是,唯其艰难,才恰恰成为事工里最需要的部分。做门徒的工作,就是做事工工作的根,而不是做事工的花。

 

 

 

走出蜜月

恋爱时,人不免激情狂热,海誓山盟。蜜月里,也必有百般柔意,万种风情。但是,实在的爱情却是从蜜月以后才真正开始的。在蜜月之后,两个人才真正地向对方完全敞开,从而把自己完全地交付给对方。“完全”意味着事无巨细。于是,柴米油盐成为共同生活的内容,个人的吃喝拉撒睡也都处在了共同的主权之下。爱情最艰难的部份正从这里开始。鲜花、情诗、爱宴、夜曲都只是象征性的行为,而柴米油盐和吃喝拉撒睡才是爱情实实在在地展开彼此的心的地方。海誓山盟并不难,难就难在一分钟一分钟持续不断地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给予对方。爱情最宝贵的也正是这一部份。正是由于事无巨细地在生活的每一方面彼此交融,全身心地交融,两人才真正合为一体。

 

目前北美大陆事工也正在走出蜜月。在蜜月的火红之后,我们见到的是实际事工的苍白。为甚么﹖因为缺少门徒。我们不乏轰轰烈烈谈恋爱的高手,却少见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好妻子。

 

对个人而言,决志时的几行热泪,受洗时的一番慷慨都已经成为过去。现在面对着的是每日的实际事奉,日常生活里和耶稣的实际关系。这恰恰是做门徒的真正挑战。彼得成为门徒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对耶稣说了“我就是必须与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呢,还是因为他在主复活后的日子里,传扬福音、替人医病、为主受审、入监、殉道、以及在和外邦人一同吃饭这样复杂的现实问题上建立和主的实际关系呢﹖我们与主的爱情是在实际的事奉和日常的生活里才真正地表现出来的;我们对主的海誓山盟是在教会的柴米油盐里才真正得以兑现的。如果我们对主的爱情真的是统领整个生活的生命之爱,那么,离开了全方位的生活,这爱情还剩下了甚么呢﹖我并不是说,我们信主时的热恋是不真实的﹔但那种热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沉淀、凝结为真正的爱情,因为只有在实际事奉和日常生活里,我们对主的爱情才真正得以显现。我并不是说,我们应当放弃我们热恋时的激情﹔而是要检验、反思这种激情,因为唯有在实际事工和日常生活的挑战下仍然激荡着的激情才是真正的激情。
 

 

    
门徒──目前北美大陆事工的瓶颈

去年春天到纽约去开辟事工。与宣道会的邝健厚牧师站在法拉盛的街头,不由得心潮澎湃。街上人流滚滚,流来滚去的多是黄色的面孔。那感觉真象是到了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即使是在美国的国土上,主也为我们预备了多大的工场啊! 然而不免也感到惶恐和无助。我人地两生,单枪匹马,如何收割这成万成万的庄稼呢。唯一的法宝就是靠主的能力和主的门徒。如果神在这里兴起了一支十人、百人、甚至千人的门徒队伍,在这遍地华人的纽约又何愁收不上庄稼呢?

 

 

目前以大陆人为主体的教会和团契多已有了灵命较为成熟的牧师或带领人。但是,在有成千成万大陆人的地区,这些教会和团契却一直只维持着几十人的规模。为甚么这些教会和团契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因为在那一、两个教会领袖和千万个事工对象之间缺少一大批门徒。一、两个人所能直接接触的也就是几十人。在这几十人成为发光做盐的门徒以前,神不会加给我们更多的人,因为那一、两位领袖的生命能量都已经在这几十人身上消耗殆尽,又哪有余力造就更多的人呢﹖如果我们真想做那成千上万人的工作,我们要先做这几十人的工作。只有当一大批能够带人作门徒的门徒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事工才会有几何级的发展。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单个教会,也适用于整个事工。目前整个事工的当务之急不是几个首脑人物,不是大大小小的机构,也不是刊物杂志,而是千千万万个门徒。只要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浩大的门徒大军,我们的事工就是一些空架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那么多力量往上面使,而下面真正紧要的瓶颈之处却乏人光顾。

 

 

社会文化因素﹕中产阶级与新移民
    
两年前到纽黑文植堂的时候,我们明确地从神那里领受了异象,要开辟当地的大陆事工(并从事耶鲁的校园事工)。然而,我们教会现有的三十几弟兄姐妹里,却有十一位来自台湾。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有十七位弟兄姐妹在教会信主受洗,其中五位是从台湾来的弟兄姐妹(加上移址以前的事工,共有二十一人在教会受洗,来自台湾的有六位)。有两位已经多年不参加教会活动的台湾弟兄不仅开始在我们教会聚会,而且还参加教会的事奉。周围有许多人问我:我们这些教会在台湾人中实在没有事可做了,才不得不开展大陆事工。而你是一位来自大陆的牧师,又明明领受了在大陆人中事奉的呼召,但为甚么你们教会反倒开辟出了台湾事工呢﹖当然,首要的原因是神的爱。大陆事工(包括以大陆人为主体的教会和团契)不是一个排他性的人事,而是具有特殊事工重点的神事。事工重点的强调不应影响主内的普遍关爱。一位受洗已经三十多年的弟兄在我们教会分享说﹕从未见过在一个教会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弟兄姐妹能够如此不分彼此地和睦同居。这见证也许可以证明事工重点的强调和排他或分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台湾弟兄姐妹的成分。现在教会的十一位台湾弟兄姐妹中,有八位是学生和学生家属﹔近两年因移居他地而离开教会的五位台湾弟兄姐妹全都是学生,访问学者和学生家属。六位在教会受洗的台湾弟兄姐妹,其中五位是学生。这与以往“大陆人”的社会成分何其相似。是台湾人中无事工可做了﹖还是中产阶级的会众没有爱心去从事非中产阶级台湾人的事工呢﹖在这方面,社会文化要素显然扮演了比地缘文化要素更重要的角色。

封闭的中产阶级俱乐部里的爱也是一种爱。但那种爱在多大成分上体现了神的爱呢﹖我是有身份,有工作,有房子,有汽车的中产阶级,你也是有身份,有工作,有房子,有汽车的中产阶级,我们的有“产”可以使我们互通有无。我对你的照应是以你也可能照应我为条件的,这种互利的中产阶级之爱和神的爱又有甚么关系呢﹖神的爱是在十字架上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全部生命舍给世人的爱。做主的门徒就是追随这爱,就是不仅活在这爱中,也让这爱从自己的生命里不尽地流出来。这爱是门徒的标志。北美大陆事工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重要启示是﹕在北美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凭着爱心在新移民中开展事工永远是测试门徒的试金石。

 

 

门徒与教会生活

在会议上,有一对弟兄姐妹找我谈他们那里的事工问题﹕一部份基督徒用在美国教会聚会和在团契事奉来代替在中国教会里的灵命生活。这也是目前大陆事工里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果真的能在美国教会有更大的灵命受益,去美国教会的确是一件好事。鉴于自己的经历,我怀疑是否真有那种果效。我和妻子也曾经从中国教会出走。在那一年半里,我们先后在两家美国教会聚会。由于我们具有传道人和神学生的身份,我们在那两家教会里也参与了一些事奉。我们与教会的牧师们和不少会众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也知道教会的灵命挣扎,事工策略的分歧,甚至人事上的纠纷。但是,即使如我们这般深入教会的生活,我们仍然不能象美国会众那样感到对教会的责任。我不能想象仅仅在礼拜日到美国教会一坐的中国人会真正在灵命上有足够的投入。

 

 

我曾经说过,目前北美大陆事工正走出团契和查经班阶段而进入教会阶段。对这一说法的非议是,团契和查经班不也是教会的一部份吗﹖团契和查经班的确是教会的一部份,但团契和查经班并不是完备的教会,因此仅仅在团契和查经班里的生活尚不是完备的教会生活。那不完备生活所缺乏的正是做门徒所必需的那一部分。那就是全身心与耶稣的整个身体连结在一起,全身心生活在耶稣的生命之中。

 

 

我特别要向因教会有问题或者牧养水平低而离开自己教会的弟兄姐妹说几句。如果你的教会有问题,哪个教会又没有问题呢?教会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如果这世界上真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教会,你一加入进去,她也就不完美了。我们不是用新约的教会做我们自己的楷模吗?打开新约,哪个教会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保罗和其他使徒就不会写那些书信。即使在耶稣在世的时候,祂本人又何尝停止过解决门徒的灵命问题呢?
基督徒的生命正是在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

 

 

耶稣的生命永远在挑战我们生命的现有状态,而我们永远要学习破碎自己,从而让那生命更丰富地进入自己。可以说,我们正是在问题中走向神的。如果你还在教会的问题之外,那只能说明你的生命还没有真正地投入。例如,你去的美国教会肯定也有问题,但你蜻蜓点水式的灵命接触使你根本感不到问题。教会的完善不在于教会没有问题,教会的完善在于指向(依赖)那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神。教会的存在就是要见证完善的神如何引导我们超越我们的不完善之处。由此,我们正是用我们的不完善之处(问题)见证了神的完善。问题是生命的前提,因为生命就生活在问题之中。逃避问题就不可能和教会建立真正的生命关系,更不用说在问题的挣扎和解决中学习做主的门徒了。“我在灵命上从那家教会得不到甚么。”这是一个太常见的借口。但是,你难道不是这教会的一部分吗﹖如果你真是教会的一部份,教会的问题也就是你的问题吗﹖如果你真的生活在教会之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评判教会,当你没有从教会得到甚么时,你大概要先想想你有甚么问题;然后想想你对教会有甚么责任。另外,你来教会仅仅是为了有所得么吗?

 


当你说﹕我在灵命上从这家教会得不到甚么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我能在灵命上为这家教会做点甚么呢﹖单纯的“得”是得不到耶稣的生命的。当耶稣的生命──神的无限的生命──进入你的生命的时候,必会从你有限的生命里流出。由此,只有在你“给”(流出)的时候,你才真正地得着耶稣的生命。目前,有太多的大陆基督徒仅仅想着得,从而,他们也就无所得着。这正是我们缺少门徒的症结之一。以上的话并不是智者的教训,而是失败者的经验。我自己正是从那条失败的路上走过来的。

 

 

说到底,门徒之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门徒就是舍己跟从主的人。他放弃旧的自我,接受耶稣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生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十字架一架两用地塑造着门徒。在十字架下,我们旧的自我不断地破碎和扬弃,而耶稣的生命却不断地进入,从而我们成为对世界而死,向耶稣而活的基督的门徒。

 

 

刘同苏  来自中国大陆,毕业于耶鲁神学院,现为康州纽黑文新港华人宣道会传道人。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 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