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第79期 2016年9月

(图片来自网络。请击点关注“生命季刊”微信cclife2013gmail,您将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文/吴家望
《生命季刊》第79期
耶稣有三次向祂的门徒预告祂将要受难复活。头一次预告后: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忽然有以利亚同摩西向他们显现。并且和耶稣说话。彼得对耶稣说,拉比,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们甚是惧怕,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也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门徒忽然周围一看,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同他们在那里。”(马可福音9:2-8)。
门徒们跟从耶稣之后,和他们的老师(“拉比”)旦夕相处,得益匪浅。看到耶稣在他们面前超自然地“变像”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彼得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我们猜想那时彼得是怎么想的。不几天前,彼得看到耶稣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奇迹。好像要进一步巩固门徒们的信念,耶稣再一次喂饱四千人。彼得看到耶稣变像时,可能会琢磨,想到他们祖先最伟大的人物中有摩西和以利亚。摩西命令红海海水分开,救了几万人,更了不起。至于以利亚,他更是能呼风唤雨,从天降火,最后被旋风接上天去的神奇人物。门徒们很自然想到,和摩西、以利亚和耶稣在一起,“我们在这里真好。”
如果人有机会问彼得,三人中你能留一位,你要留谁?他说不定会选摩西,因为摩西带给以色列人怎样做人的律法。他说不定会选以利亚,因为以利亚有升天的经历。他可能不会选基督,因为耶稣几天前才责备他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马可福音8:33-35)
但是,事与愿违,一朵云彩把摩西和以利亚遮住了。门徒们见到耶稣变像时,“甚是惧怕”。当门徒们“忽然周围一看,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同他们在那里”时,可能更害怕,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不见一人,不见耶稣
耶稣变像后,直到祂受难,十多个月时间,天翻地覆。祂受难后,门徒们去向不明。第三天——
“过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并撒罗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的时候,她们来到坟墓那里,彼此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滚开呢?那石头原来很大,她们抬头一看,却见石头已经滚开了。她们进了坟墓,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着白袍,就甚惊恐。那少年人对她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祂已经复活了(egerthe,读音,下同),不在这里。请看安放祂的地方。你们可以去告诉祂的门徒和彼得说,祂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祂,正如祂从前所告诉你们的。她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马可福音16章)
这段经文所记载的三位妇女,多日跟随耶稣(马可福音15章),最后睁眼看到耶稣被捕、受刑、受审、遇难、被埋,痛心绝望。也许有人说,当她们看到耶稣已经复活了,不应该再发抖害怕了吧。
这段经文中“祂已经复活了”这六个字是好心的中文译者解释性的翻译。英文翻译三个字“He is risen” 也是半解释的意译。其实,希腊语原文只有一个字:egerthe ,出于动词egeiro,意思是“起来”。egerthe是动词egeiro的第三人称、单数、过去不定时、被动直说式形态(passive,indicativ,eaorist),意思是“祂刚才已经被(举)起来了”。所以,学过圣经和历史的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确实是“祂已经复活了”。但是,这三位妇女那时不见一人,不见耶稣,只看到一位天使模样的少年人,说了一句她们不太明白的话。她们专程前来膏抹耶稣的身体,却不见耶稣,扑了一空,又失望,又害怕。
只见多人,不见耶稣
无论国内国外,每到一个城市,星期日我们都可以去一个教会敬拜。无论教会大小,在那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热心的人,有搬椅子的,有带唱歌的,管音响的、准备茶水的、作招待的,还有台上讲道的、台下收奉献的,各就各位,各尽其职。有些教会更是人人皆同工,个个当执事。这么温暖动人的情景,使圣经里所记载的那些教会相形失色。
但是,我们有没有担心,会不会有这样的教会,在那里,只见多人,不见耶稣?
话说“只见多人”,全世界令人羡慕的最大教会是韩国灵恩派“汝矣岛纯福音教会”,有80多万会员。这个大教会的创办人赵镛基牧师以传扬“成功福音”而“成功”。2014年2月20日,赵镛基被南韩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裁定渎职和贪污罪名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另外罚款50亿韩元(约460万美元)。报导指出,赵牧师涉嫌在2002年利用职权,促使教会以高于市场价格购买长子所持有的股票,为教会带来131亿韩元(约1200万美元)的损失。
新加坡的“城市丰收教会”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华人教会,有17,000会员。赵镛基被判刑后,“城市丰收教会”发表公告,说,“获知该消息,我们倍感难过,并在赵博士与家人经历这困难时期时,继续在祷告中记念他们。赵博士是汝矣岛纯福音教会的元老牧师。他一直是我们教会的好朋友,为神的国度立下的善举多不可数。我们会在这艰难的时刻支持他。”
其实,在2013年五月,“城市丰收教会”创办人康希牧师及其他五位教会领袖已被新加坡政府起诉,理由是他们2007至2009年间,以教会投资两家公司的债券为幌子,串谋挪用新加坡币2400万元建堂基金给康希妻子何耀珊制作流行歌曲唱片,进军美国的音乐市场。这件事被教会的会计质疑后,康希等人再度挪用新加坡币2660万元,假装债券已被赎回。他们涉被滥用的款项一共为新加坡币5000多万元,约合美金3600万元。
事发后,康希一直为自己的清白辩护,也得到教会会员的广泛支持。教会董事会多次声明,“我们完全相信城市丰收教会牧者们的正直、诚实和属灵立场。”有一位支持者写道:“康希,我们会在祷告中纪念你和你的家人。耶稣也被无辜定罪,上帝会带领你,在似乎无路之处为你开道路。”
2015年11月20日六名被告全部被判监禁;康希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
近年来,世界各地“只见多人,不见耶稣”的教会似乎愈来愈多。很多人在教会里忙了一辈子,最终见不到耶稣,至为可叹可惜。
只见一人,不见耶稣
超大型教会是20世纪美国教会史上的一种现象,并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美国教会史专家研究发现,超大型教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在那里有一位超级领袖,他有卖相,有口才,有魅力,更有魄力。上面这两个例子也证实这一说法。
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例子发生在华人和韩人教会可能和他们的历史背景有关。中国人有几千年崇拜帝皇,“臣为君死”的传统。近年来国内风行歌颂历史帝皇的电视剧,从唐宗汉武到雍正乾隆,将这种鲁迅先生所说的“奴才文化”推上高峰。当汉景帝下诏,判决他最心爱的老师和功臣,御史大夫晁错腰斩极刑时,晁错感动落泪说,“敬谢陛下知遇之恩,再世难忘。”这些电视剧的编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观众的软肋所在。
这种华人的文化软肋也就是华人教会里个人崇拜滋长的温床。康希不过是一个碰巧暴露出来的例子而已。有位资深神学家说,国内教会需要避免重蹈“个人崇拜”的覆辙。其实,国外华人教会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见多人,不见耶稣”的教会,一旦崇拜个人,就成了“只见一人,不见耶稣”的教会。
个人崇拜能够成功的关键就是会众缺乏圣经知识。上帝对以色列的祭司们说,“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祭司越发增多,就越发得罪我。我必使他们的荣耀变为羞辱。他们吃我民的赎罪祭,满心愿意我民犯罪。将来民如何,祭司也必如何,我必因他们所行的惩罚他们,照他们所做的报应他们。”(何西阿书4:6-9)
这段经文甚有启发。搞个人崇拜的教会领袖明白,会众的无知乃是他成功的一个前提。有一位牧师对他的会众说,华人教会的致命缺点是“追求知识”。他所影射的是,“追求知识”就是不属灵。结果,研究圣经的人时时会冒“追求知识”的风险。
个人崇拜的另类产物是辖制加盲从。上帝又批评以色列的牧人:“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但用强暴严严地辖制。”(以西结书34:3-4,参考彼得前书5:3)。保罗说;“我们所顾念的,不是看得见的,而是看不见的;因为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4:18,新译本)。有一位牧师用这句经文来“辖制”会众说,“你们要绝对顺服我,你们如果不能顺服看得见的(我),又怎么能顺服那看不见的上帝呢?” 会众听了这样啼笑皆非的说法,却“甚是惧怕”,因为他们缺乏圣经知识。
我们应该学习的功课
门徒们看到耶稣变像,荣光焕发,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应该欢欣鼓舞;但是相反,突然不见一人,只见耶稣,他们甚是惧怕。我们设身处地,难怪他们。即使耶稣母亲马利亚和祂的家人,也不太明白。当耶稣开始传道,忙得饭都顾不得吃,祂的家人不懂,以为祂“癫狂了”(马可福音3:20-21,31)。“癫狂”一字的原文是existemi(读音,下同),意思是“失神”(心思错位)。耶稣在未成年时就已经在殿堂里告诉祂母亲,祂必须“以我父(上帝)的事为念”(路加福音2:49)。那时马利亚不明白天上的事,因为时候没到。
当门徒们看到耶稣变像时,他们才是真正的“癫狂” 、“失神”(existemi),因为他们不懂得耶稣“道成肉身”的意义。“化身”一词的英文是incarnation ,来自拉丁语动词incarno,就是“成为肉身”的意思。约翰福音1章14节中“道成了肉身”这几个字,中世纪圣经拉丁文译本译为caro factum,caro(英文 carnage)就是肉身的意思。我们学习圣经后,将约翰福音1章1节“道就是上帝”和14节“道成了肉身”连接起来,才懂得“道成肉身”的伟大历史意义。
妇女们看到耶稣不见了,如果她们懂得耶稣死里复活,就应该欣喜若狂。但是,她们非常惊恐,因为她们不懂得“死里复活”的意义。那时妇女们听到egerthe(“祂刚才已经被举起了”)一字时, 没有联想到复活。耶稣担心这一点,所以后来又向她们显现,见证祂已复活。我们学习圣经后,才懂得耶稣“死里复活”的伟大历史意义。耶稣曾经和撒都该人辩论复活的事,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所以错了,岂不是因为不明白圣经,不晓得神的大能吗?”(马可福音12:24)。这里希腊语“复活”一字anastasis来自动词anistemi,是“向上升”的意思。如果那少年人对妇女们说话时改用了anistemi 这个动词,她们可能不至于那么惊恐。
顺便解释一下。前面提到的“癫狂”的希腊语existemi,和后面的“复活”anistemi 都出于同一个动词histemi。histemi有“站立”、“置放”或“定位”的意思。当耶稣家人来找祂的时候,他们就是“站在”(histemi)门外(马太福音12:46),在那里谈论耶稣“癫狂”(existemi)。所以,加了不同字冠后,“癫狂”是“心思错位”;“复活”是“上下(天地)变位”。圣经的原意简洁明了,只是我们不懂。
也许我们会这样想,“只见多人,不见耶稣”固然不好,但是人多肯定是好的,所以,“只见多人,也见耶稣”才是好上加好。让我们回到耶稣变像那段经文。彼得说要搭三座棚,这“棚”字也有翻成“帐棚”的,希腊语原文的发音是skene。这个字在旧约的希腊文译本用来翻译希伯来语的mishkan(音译),意思是“住处”,英文有时译作Tabernacle,用来代表上帝的住所,也就是上帝的同在。例如出埃及记40章34-38节,当以色列人建造完毕mishkan(中文翻成“帐幕”)时,
“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mishkan)。摩西不能进会幕,因为云彩停在其上,并且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mishkan)。每逢云彩从帐幕(mishkan)收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往。云彩若不收上去,他们就不起程,直等到云彩收上去。日间,耶和华的云彩是在帐幕(mishkan)以上。夜间,云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们所行的路上,都是这样。”
所以,这“帐棚”(skene-mishkan)不是普通的帐棚,而是上帝荣光所充满的地方,是“不见一人”,也是“人不能见”的地方。我们“只见多人,不见耶稣”就看不到上帝的荣光。如果我们“只见一人,不见耶稣”,崇拜个人,就遮盖和盗取了上帝的荣光。
约翰福音开头几句话非常有份量。从第一节“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读起,到14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这里,“住在我们中间”的“住”这个动词的希腊文是skenoö,有“搭帐棚”的意思,也是“帐棚”skene这个字的出点。所以,“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就是说,基督道成肉身,祂亲自在我们中间搭了帐棚。摩西和以利亚虽然是历史名人,因为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任务,已经隐身匿迹了。而基督呢,我们重复一次,“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彼得等人见到耶稣变像甚是惧怕,马利亚等妇人没见到耶稣更是发抖害怕。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疑难、困难、苦难或灾难,有孤单面壁、不见一人的时候。但愿在那时刻,我们能真正只见耶稣,看到父独生子的荣光。
保罗说,“所以,你们既然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应当寻求天上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边。你们要思念的,是天上的事,不是地上的事。你们要思念(天)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罗西书3:1-2,新译本)。回到保罗哥林多后书4章“不是看得见的,而是看不见的”那句经文,我们终于明白了,“不见一人”的意思是: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不要看见看得见的、暂时的事;“只见耶稣 ”的意思是:要思念天上的事,只看见看不见的、永恒的事!
吴家望 来自中国大陆,曾获数学、神学学位,现居美国。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共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公共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cclife2013gmail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