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总第16期 2000年12月
官话和合本圣经译本(简称官本)有重译之必要,此为经学家与普通学者所公认而毋庸赘言者。此事实,普通平信徒或熟视无睹,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间有晦涩费解之处,每以圣经为深奥而委曲求全,置诸奥秘之列而莫之敢动。此故宗教保守性之根深蒂固而无足怪者。官和译本行于我国社会中,已有二三十年之历史;信徒受其训诲与安慰者,日以万计;乍见新异译文,未免有所顾忌。实则此种习性,尽可打破,亦应打破。官和译本,积多年数十前贤之努力而成,其文绩斐然可尊;供一般人之普通阅读,固无不可;供一般非基督徒之读书人,与神学生,传道人,经学家等之研究,殊觉有所未备。然则问题固不在于要否重译,而在于如何重译,根据何种原则以将事耳。
翻译一道,有意译直译之分。意译文章,一洗洋化气味,专以晓畅流利为主;大意不差,则翻译之能事尽矣。至于用字之划一与精辨,行文之合于原语法及变化否,皆不甚顾及。依此原则而翻之译本,用为辅读物,以弥补正经之艰深可矣;奉为正经,容有未可者。例如英之莫法德(Moffat)与美之谷斯比(Goodspeed)译本,行文流畅,毫无费解;而重订本(Revised Version)则气派磅礴,凛然卓立,自有其永久之位置在。无论如何,我国必须有一译本,与英译之重订本相当,具莫氏之长,而无重订本之短者,足以与原文并印,而供学子之钻研探索者,斯固毫无疑义。普通书籍,意译足矣,且每有愈于直译者;惟于圣经,则须以直译为主。一词一句,一字一点,皆须注意周到,不可轻率放过,始能满足咬文嚼字经学家之脾胃。虽然,亦不可以词害意;须将信达雅兼筹并顾,庶免偏废。晓畅流利之直译,非不可能,直较难耳。譬如大镜,其面极平,则可反照人之真像貌。稍有不平,人一照之,非太肥,即太瘦,非太高,即太矮,怪状百出,引人发噱!信达雅之均衡运用,即为最平译镜,即可反映原文之真意义。观于此点,译者有无成就,或有几分成就,读者自有定评。第有一事,译者深知∶每欲保持某种字句译法之划一,或欲直译原文之语法,不得不以比较冗长之词句出之,未免有伤于雅。然为存信之故,尚有他道乎?
近人写白话文,颇有半文半白之趋向。文人学子大率以此为优;本译则不敢轻于采用。盖圣经一书,不第供学人之欣赏赞叹,必须在公众诵读时,令普通人易于聆悉,又必须令一般平民易于阅读,方能收普及之效。职是之故,每有可用优雅恰当之文言以他译者,反不能不取用较长之白话;斯固有待于文人学士之原谅者也。
关于洋化文体,此为任何译作之永久问题。或曰,圣经既为中国人而译者,则须译成纯粹之汉文。试问,此可能乎?欲强行之,势非漏失许多美丽独特之观念不可。旧文理译本正蹈此弊!查历代各国各宗教之译经(我国佛典亦在其内),未有能全免于洋化者。即七十子之希腊文旧约译本,其希伯来之词句,亦所在多有;而希腊文新约且有不少之希伯来气味在焉!拉丁本与英重订本,更无论矣。准是以观,译经之文体问题,不必完全避免非中国式之语法,实可尽量应用中国之语法,或中国人所说得通而听得懂之新语法,将新约时代原文之真意义与思想,予以他译介绍,使今日读者宛然置身于二千年前之犹太社会中。吾人所不断努力者,盖欲于中外语法间辟一折衷途径也。以此,本译采用“的”、“底”、“地”三字,为形容词,疏状词,及拥有格名词,之助词,以清语法,而免误解。读者随时留意,匡其不逮,是所盼切。至于不甚一致之标点,及次要错字,因匆促出版,未暇改正,读者谅之。
本初稿每卷书名,俱依苏德尔编本直译,以存其真。其遣词用字,力求准确划一,尽量保持原文语法之结构,不增不减,不趋易,不避难;务使语气连贯,轻重得体,以维信达雅之最大均衡。新造词语,皆有其理由在。人名地名,除一二外(腓四2;哥后一19,帖前一1,帖后一1;徒廿七8),一仍旧贯。度量衡,多数音译,附以小注,以存原本之数字;例如启示录中之数字,尤为某派释经家所斤斤者。再者,我国旧制,各地微有不同;新标准既未最后决定,又未普遍通行;不得不尔。
本译以英国牛津大学苏德尔所编之希腊文新约(Alexander Souter’s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1910)为蓝本。其书为重订本出版后所编行者;考异精详宏富∶凡有异文,即指明大小古钞本或译本之所宗;一目了然,便于考究;真驾卫斯喀特与霍儿特(Westcott and Hort)之编本而上之。其较重要异文,另加旁注,与重订本注相同。本译除雅四1一3及若干其他经节标点之更改,罗八28之以旁注为正文,路十一41以“行他恤”为亚兰文“洗净”一词之误译外,皆依苏氏编本。
初稿在极艰窘之景况中译成,可谓神迹;其始末经过,不无略述之价值。一九三九年八月四日,译者忽起译经之念;其来也奇而突;无以解之,惟认为上主指令耳。时译者随闽南神学院迁居漳平之永福;厦鼓海口已被封锁;交通阻梗,盘费无着;困难重重,绝无北上希望。乃示像梦境,相继而来;时译者心中毫无成见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种方法,开辟道路。继则步步引领,随事供给,使译者得于翌年二月二十四日,蹈入沦陷区之母校校园,实行工作。未二年,而太平洋战事起矣。译者处境之艰难困苦,更非笔墨之所能尽述。在此苦斗之中,弱女荣耀遂于一九四四年一月十四日摆脱苦难而归主矣。五载时光,译者日夜辛勤,无间冬夏;坐于斯,行于斯,食于斯,卧于斯∶其工作之紧张,较之承平时期,何止倍蓰!
自一九四零年春,至四二年夏,所译全部书信,启示录,与约翰一至五章,曾经穆瑞教授(Rev. A.H. Jowett Murray, M.A.)商同修改。穆氏学问渊博,循循启导;译者受益不浅。约翰其于部分与马可第一章亦经包石壁牧师(Rev. C.E. Busby,M.A.)校阅。对二位先生,译者深致感谢。全书译稿皆经赵紫宸院长细心阅读,商酌修改。院长用字之恰当,造词之稳健,语法之简炼,排难之灵敏,予译者以莫大之启发。嗣后译者复再三修改重抄,妥备复稿,以防不虞。
燕大遭劫后,译事所需之参考书,蒙包牧慨予出借;穆牧亦以若干重要书籍留与应用;故主要工具不甚缺乏,亦上主妥为安排也。
初稿今幸告成;回顾许多中外爱主亲友所予精神与物质之援助,不禁衷心感激。王克私教授(Prof. Philippe de Vargas,Ph.D.)于太平洋战争期间,多方筹措,克己待人,使译者身心相当安定,得以致力工作,厥功尤伟。
感谢全能全智上帝,在长期艰难之工作中,随时启示,随时供应∶每于山穷水尽之际,另辟蹊径,重赐光明。今将此草创基础恭献主前;愿中外大雅不吝指正,庶逐臻完美,足以发挥真道,宣扬救恩。
初稿匆匆付印,疏漏自属难免,缺憾亦已洞然。大胆尝试之新词语新语法,势将遭受评击,凡依原文字义,历史背景,当代思想,文学眼光,与白话语法等问题,作积极之修改,与整体之批评者,毋任欢迎。通讯请注明“译评”字样,交北平西郊燕大学宗教学院吕振中收可也。
吕振中
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
于平西燕东园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