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总第16期 2000年12月
因此,传道人无法逃避搅扰人安舒的责任。我们都知道,基督说过许多“安慰的话”,在英格兰教会,每次圣餐礼拜都会覆诵其中一些名句。但是他的话并非全都是安慰之言,有些会令人深感不安。因此,我们必须也忠心传讲他“指责的话”;换言之,不只传讲神的爱、恩典、怜悯,也传讲他的忿怒(其实,在黑暗背景的衬托之下,这些会益发显得光芒万丈);不只传他的救恩,也传他的审判;传与他同复活,也传与他同死;传信心也传悔改;传他为救主,也传他为主;传作基督门徒的报偿,也传所要付的代价;说明否定自我才是发现自我之途;宣告在基督权柄的轭下,我们才能得安息。
不仅在布道讲台如此,在基督徒的生活教导方面我们也要有勇气,不忽略新约信息逆耳的一面,竭力保持平衡的教导。举例来说,使徒写到,认识基督会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但又说,我们也必须忍受相当的“压力”,经历各种试炼和撒但的攻击(彼前一6-8)。他们描写道,在基督完成的工作和圣灵的内住之下,信心能享安息,但是也形容我们是军人、运动员、农夫、拳击手——这些比喻都意味我们需尽上全力。他们强调,基督已经释放了我们,如今可以欢然享自由,但又说明,我们成了基督与他旨意的奴仆。他们保证,我们不再“在律法之下”,亦即,神接纳我们是因着他的恩典,不是因我们的行为,但又说,神仍要我们顺服,而基督为我们死的目的,是要“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罗八3-4)。
因此,在我们面前的道德标准很高。不仅如此,使徒更进一步,跨越笼统的概说,指出细节的应用;如果有人用以弗所书4章25节-5章21节,或提多书2章1-15节,或雅各书,甚至登山宝训,作为讲道课程,许多会众可能会相当吃惊。我们是否忠心传讲使徒所教导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夫妻、父子、主仆等?有否说明贪婪就是拜偶像,钱财有其危险,神的新社会应以慷慨相待的责任为标志?曾否明言终生相属的两性婚姻,是神命定的性关系唯一范畴,因此离婚(即使有时因人的软弱,不得不通融而予许可)总是神理想的堕落,并且两性的淫乱与同性恋都违背他的旨意?有否指出工作并非源于堕落,而是源于创造,神藉此使我们与他同工,服事他人,成全自我,由此可见失业是件不幸的事?
如果我们忠实传讲“罪、公义、审判”,也要同时注意避免不平衡。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传道人喜欢咆哮神的审判,看着听众受鞭苔的苦痛神情,自己有病态的满足感。无论这是一种言语的虐待狂,或是要给他们美国人所谓的“自我旅行”(ego trip),以别人的痛苦为享受,总是不健康的。托勒普在《巴彻斯特塔》中,显然极瞧不起他的主角史洛朴牧师,原因就在这里,虽然他“讲道的口才相当好”,但,托勒普写道∶“他的讲道多半是责备。”甚至,“他的外貌和声调极其严厉,……每次走在街上,他脸上的表情都显出对世界败坏的震惊;他的眼角总带咒诅的神情,……对他而言,救主的怜悯等于白费唇舌……”套句莫瑞斯的精粹之言,他用讲台“供应一顿好骂(Good Chidings),而不是一则好信息(Good Tidings)”。
在道德沉沦的时代,我们觉得必须注重神对罪的审判,但愈是这样,我们愈是需要同时看重他对罪人的恩典。耶稣对文士与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的痛斥,是圣经中最严厉的指责之一,然而他也被称为“罪人的朋友”,他们围绕着他,喜欢听他,他也邀请他们将重担带到他面前,应许他们必得安息,他接受一位蒙赦免的娼妓对他表达的爱,并对在奸淫中被捉拿的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保罗“借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哥林多人(林后十1),意蕴深厚。他本可以十分严厉。他期望众教会管教有过犯的人,甚至将不肯悔改的人赶出教会。但是,这些事显然并不带给他快乐;相反,他总像为人父母者,存心温柔、爱疼、牺牲。他说他在帖撒罗尼迦人中间,待他们“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又“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帖前二2、11)。
今天,每一个基督教牧师对自己照顾的会友,也同样感到有一份温柔之爱。每逢星期天,他向会众说话的时候,对他们的重担都有一些了解。有一位不久就要开刀,另一位最近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另一位新近丧失至亲。此外,有对夫妇婚姻濒临破裂,某人的妻子不忠实,一位姊妹饱受丈夫虐待,另一位新近失恋;还有那些年轻人,在非基督教的环境里觉得很难持守基督徒的标准。他看着他们,每一张凝重的脸背后似乎都有一则悲剧。几乎每一个人都受过生命的创伤,又正忍受试探、失败、沮丧、寂寞,或绝望的压力。虽然有些人需要被推醒,脱离自满自足的光景,可是另外有些人急切需要神的爱来安慰。焦义特写道∶
最近几年,我对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许多传记里都提到它。巴克尔再三重复∶“要向破碎的心灵讲道!”麦拉仁(Ian Maclaren)见证说∶“讲道的首要目的是安慰……。”戴尔博士的话则几乎在流血∶“人们希望得到安慰……他们需要慰藉——是很实际的需要,不只是有几分期待而已。”
因此,我们无论如何必须设法平衡;若要成功,必须为敏感度祷告。美国的圣公会牧师华尔施(Chad Walsh),在他早年所著《校园诸神的审判》(Campus Gods on Trial),为讲道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传道人真正的功用,是令安舒的人不安,而令不安的人得安慰。”一个世纪之前,约翰.牛顿(John Newton),那位信主的前奴隶贩卖者,“常说,他讲道的要点,是‘打碎刚硬的心,医治破碎的心’。”这种组合似乎太少见了。有些传道人很会安慰人;他们的讲章充满安慰,可是却没有先搅动那些他们忙着安慰的人。另有些人则犯了相反的错误。他们擅于使会众大惑不安,在传讲人的罪与神的圣洁之时,忘了继续安慰那些被他们深深搅扰的人。华尔施将这两种作用摆在一起的定义,可由约翰卫斯理的日记中,找到很好的例证。譬如,1761年6月21日,他在约克郡(Yorkshire)的奥斯摩德雷(Osmctherley)教会外院讲道。他写道∶“我相信许多人受了伤,许多人得了医治。”1787年8月17日,他在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的亚得尼岛(Isle of Aldemey),靠近总督府向一大群会众讲道。他写道∶“我相信,此刻许多人内心受伤,有些人则大得安慰。”
戴维斯博士所著,《各型英语讲道》(Varieties of English Preaching,1900-1960),其中有个更现代的例子。他的前言首先将该书献给他父亲,一位公理会的传道人,然后写了这段话∶
身为牧师之子,我很荣幸可以听见父亲以深邃的透视力和丰富的同情心,将神的话传讲出来,应用于各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职业的人身上。……主日总是一星期的高潮,而最高峰的一刻,就是会众在长椅上坐定了,要听那位可能是电子(半尼其),也可能是安慰之子(巴拿巴)的讲员,而在同一篇讲章内,他常常两者皆是……。
每一位传道人都必须同时是半尼其(有勇气搅动人)和巴拿巴(有爱心安慰人)。
系统解经的价值
谈到传道人需要勇气,我建议作系统解经,也就是说,按部就班查考圣经的某一卷书,或其中的一段。或是逐节查考,或是逐段查考。这个作法的第一个好处,是强迫我们讲解一些平时可能会忽略,甚至故意不提的经文。我清楚记得,几年之前我讲登山宝训,依序讲到马太福音5章31-32节,即主论到离婚的事。我必须承认,虽然那时我牧会已经25年,却从来没有讲过这个题目。面对这个事实,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离婚是现代极严重的问题,许多人在这方面需要帮助。当然,我可以找出几个有力的藉口∶“这是非常复杂的题目,我缺乏专业知识”,“这问题争论人多,我不想引起无谓的争辩,”“何况,我一定会得罪某人”。由于这些难处,我总是避开这个题目。可是现在,我正带领会众研读登山宝训,而马太福音5章31、32节就在那儿,直瞪着我瞧。我该怎么办?我总不能跳过这几节,说∶“上星期我的经文是马太福音5章30节,今天是5章33节。”不行,我必须面对那件我向来退缩不敢碰的事,我清楚记得我花了多少时间研读、思想,才敢处理这几节经文。
系统解经的第二个好处,是会众不致对我们为何在某个主日讲某段经文感到好奇。如果我突然无缘无故地讲到离婚这题目,会友很可能会觉得奇怪,而自问∶“他今天到底在抨击甚么人?”但是当时,我的会众并没有受这类问题搅扰,他们知道我是要讲解马太福音五章31-32节,因为这两节刚好出现在这一系列的讲章中。
第三个好处可能最大。彻底而有系统地解明一大段圣经,能开广会众的眼界,导引他们认识一些圣经主题,并且向他们示范如何以经解经。富希士讲得很好,他说∶
我们必须防范他(即传道人)的主观、离题、单调、限度。我们更需要保护他,不致落入传扬他自己或时代的危机。我们都必须向当代人讲道,但如果我们所传的是当代潮流,只不过在时代之前举起一面镜子,我们就有祸了。
他又说∶
传道人最重大的责任之一,就是维护圣经的原意,脱离一般人的对经文的印象,脱离拘执字句的观念——把圣经降格为宗教的剪贴薄,断章取义地使用一些经节、词句。……他必须培养以更加自由、大段、按组织结构来讲解圣经的习惯,使每一部分对其富生命与福音的整体,都发挥最大的价值,并且使此整体连于人类历史的大脉络中。
事实上,教会历史上一些最伟大的传道人,都采用审慎、透彻、系统的方式解释圣经,不论所持的理由是否与富希士相同。在教会的前四个世纪中,最著名的例子要推屈梭多模,本章前面我已经提过他,谈及他的勇气。约在第四世纪的末后二十年中,他讲解了旧约的创世记、诗篇,和新约的马太福音、约翰福音、使徒行传,及全部保罗书信。
然而,十六世纪的改教家,才最有效地发挥了系统解经,因为他们一心要使会众明白神话语的原意与能力。路德和加尔文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路德是德国人,加尔文是法国人;路德魁梧壮硕,加尔文则体质瘦弱;路德的文笔倚仗丰富、激烈的想像力,加尔文则以冷静、清晰的分析著称。然而他们俩人都殷勤、深入地解释圣经,令我们现代传道人感到汗颜。改教者(路德和他的牧师同工们)在威丁堡时∶
……透过讲台,发动了大规模的宗教教导运动。主日共有三堂崇拜∶清晨五点到六点讲保罗书信,早上九点到十点讲福音书,下午的时间则不一致,或是接续早上的主题,或是讲教义问答。……星期一、二讲教义问答,星期三讲马太福音,星期四、五讲使徒书信,星期六晚上讲约翰福音。这些责任并非由一个人肩负,……但路德扛起了大部分。包括家庭崇拜在内,他经常主日讲四堂,每一季负责教义问答连续两周,每周四天。他的讲章现存者有2300篇。1528年为最高记录,他在145天之内,总共讲了195篇。
加尔文的方式与路德类似,只是可能更有系统。从1549年开始,他在日内瓦每个主日讲道两次,并隔周于每天晚上的晚崇拜中主讲。他多半在周间讲旧约,在主日讲新约及诗篇。一位受薪的速记员将他的讲章记录下来,整理成文。自1549年直到他逝世的15年中,他讲解了旧约的创世记、申命记、士师记、约伯记、部分诗篇、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全部大小先知,新约则讲解了福音书综论、使徒行传、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及三卷教牧书信。
瑞士的改教家也跟上这种习惯。譬如,慈运理(Zwingli)在苏黎世(Zurich)开始工作时,“宣布他所要讲的,不只是根据教会的课程,而是根据全本马太福音,逐章讲解。有些朋友反对,认为他标新立异,他却只说∶“这是前人的习惯,请你们回想,屈梭多模讲过马太福音,奥古斯丁也讲过约翰福音。”在苏黎世接续慈运理的布灵格(Henry Bollinger),也持同样的信念。据达根的说法,他“个子很高,蓄着长胡须,面容和蔼睿智,声音动听,举止尊贵而不失活泼。”达根继续说道,从1549年至1567年,他讲启示录100篇,但以理书66篇,耶利米书170篇,以赛亚书190篇,其他还有许多。
一个世纪之后,又有一个极精采的范例,就是马太.亨利(Matthew Henry)忠于圣经的讲道。他是位反对国教的传道人,在柴斯特牧会25年(1687-1712),每个主日早堂崇拜专讲旧约,下午崇拜则专讲新约,如此将全本圣经讲过两遍;周间的讲座则为诗篇,至少讲过五遍。这些解经成了他著名注释的主要内容。
上一世纪的讲坛巨人,承袭了由奥古斯丁、屈梭多模所开创,而由路德、加尔文、其他的改教者,并清教徒所发扬光大的传统。譬如,沈美恩的解经讲道,集为21册《当代的讲道》,总数有2536篇;他指出,如果我们每天读一篇,可以读七年。
从1869年起,在伦敦的都会教堂牧会33年之久的巴克尔(Joseph Parker),经常向3000人讲道。1884年,他宣布,要讲整本圣经。主日两堂,周间星期四一堂,如此七年,他达成了任务。他的讲章称为《民众的圣经》(The People掇 Bible),集结为25册,最后一册于1895年出版。
浸信会牧师麦乐仁,吸引了大批群众到曼彻斯特的联合堂(Union Chapel)近半个世纪之久(1858-1903)。有人称他为“解经王子”。他的32册《圣经讲解》(Expositions of Holy Scripture),含括了整本圣经,出版于他生平的最后六年(1904-1910)。
在我们的世纪中,值得注意的是汤朴盛廉(William Temple),他在庇加第里(Piccadilly)任圣雅各堂牧师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用了四年讲解约翰福音,后来出版讲章集《约翰福音阅读手记》(Readings from St. John’s Gospel)。
为了教会的健康(唯赖神的话,才能生存、健壮),也为了传道人的益处(需要这种操练),我们急切需要系统解经。然而,我们同时也必须考虑本世纪的特色,不致一成不变地因袭前人的作风。目前灵里成熟、饥渴的会众并不很多,因此很难像过去时代的传统,用很长的时段,消化冗长的讲章。比方,戴尔曾提到,有位“德国的解经教授,讲解以赛亚书二十多年之后,终于讲到第二章的一半。”钟马田对罗马书的讲解十分出名,从西敏堂退休之前,他用了12年,讲到14章17节;现今在英国教会,连这种作法也不太可能重演了。可是,如果我们能谅解现代人,选经文时不按节而按段,以几个月(非几年)来连续讲解,时下的会众仍能欣然接受。这个作法也可以帮助传道人,在解释神全备的真道上,勇气日增。(未完待续)
(此文为斯托得所著《当代讲道艺术》一书的第八章,该书由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本刊蒙允转载,特此致谢)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