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听信的是什么样的“福音”?
文/余钧
《生命季刊》第81期
保罗和巴拿巴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做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持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 (徒14:21-22)
保罗和巴拿巴在第一次宣教旅途中备受迫害。他们从彼西底的安提阿城被赶出之后(徒13:50-51),又在以哥念和路司得两处被石头打(徒14:5, 19)。随后,他们来到特庇,向那城里的人传福音。这就是上述两节经文的背景。
保罗和巴拿巴每到一处总是先在犹太人的会堂里传讲福音(徒13:5, 14; 14:1),而福音的内容是:上帝的应许借着耶稣的复活已经应验了(徒13:23, 32-33),耶稣就是弥赛亚。这福音意味着:“赦罪之道就是借着这一位传给你们的;在借着摩西律法所不能称义的一切事上,每个信的人只要借着祂,就得以称义了”(徒13:38-39,新汉语译本)。
犹太人的祖先因未遵守摩西律法,行了不义而落在与上帝盟约的咒诅之中(利26:14-45;申28:15-68;但9:3-19),只有借着受苦的弥赛亚(赛53:11; 但9:24-26a),他们的罪才能被赦免、被上帝称义。保罗这因信称义的道理对于那些有着上千年遵守摩西律法传统的犹太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上帝借着摩西在西乃山与以色列所立的盟约(出24:1-11)被耶稣弥赛亚所立的新约取代了,原先旧盟约下上帝的子民必须悔改,信靠耶稣才能进入新的盟约,继续保持上帝子民的身份。
保罗向外族人传讲的福音信息略有不同:他呼吁他们离弃虚妄的假神,归向永活的上帝(徒14:15),因为上帝已经定了审判的日子,并且让那将要审判世界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确实的凭据(徒17:31),所以他们需要悔改、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26:20)。其实,这正是主耶稣要求门徒们传讲的“悔改赦罪的道”(路24:47)。
保罗和巴拿巴传福音的果效(也是目的)就是使相信的人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这与主耶稣颁布的大使命一致。无论对传的人还是对信的人,信耶稣就是进入上帝的国、作耶稣的门徒并按上帝的旨意去生活,他们都知道作耶稣基督的门徒是要付代价的。
想像一下:如果几个逃避政府抓捕的人来向我传福音,他们接着又逃到其他城市去了,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所传的福音?我为什么要成为他们那样到处躲避迫害的人?这值得吗?如果我是犹太人就更会想:我已经有了与上帝立约的记号(割礼),我遵守安息日,也不吃不洁净的食物,罗马帝国允许犹太教的存在,我因此很安全,为什么要冒险去信一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罪犯呢?
保罗和巴拿巴要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自己曾受过迫害的地方,去坚固门徒的心。他们劝勉门徒持守他们的信仰,并毫不避讳地对他们说:你们必须经历许多患难。如果我听了保罗和巴拿巴说的这番话,很自然会想到:还要不要持守这信仰?为什么要持守?这对生活在没有肉体迫害的环境下的基督徒来说实在是个挑战。
有一次我在教会讲道,内容是启示录中的士每拿教会(启2:8-11)。敬拜结束后,一位慕道友对我说:“哦!原来这个信仰要付这么大的代价,幸亏我没信!”她的一位好友、已经信主多年的姐妹不满地对我说:“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看到的结果吗?”这位姐妹出自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在她心目中,上帝就像那从来不会对她发脾气的父亲一样慈祥,而且她当时不能接受上帝还有公义的一面。这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还有一次,我讲道的内容是罗马书8:12-17节。在新汉语译本中,罗8:17是这样的:“既是儿女,就是承受产业的人,是承受上帝产业的人,且与基督一同承受产业——只要我们与祂一同受苦,与祂一同得荣耀。”一位在布道会上决志信主的弟兄很严肃地对我说:“你怎么能讲基督徒要受苦呢?要讲上帝的恩典啊!”我想,如果今天的基督徒不能接受“基督徒会受苦”的信息,那他们的信心又怎样能够经受住真正的考验呢?我们实在需要听到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基督徒受逼迫的经历,并且认真反省自己的信仰,才能对上帝、对福音、对自己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美南浸信会国际宣教部主任David Platt牧师曾被邀请去印尼参加一个神学院的毕业典礼。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那位神学院长对Platt牧师说:“凡是要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必须在穆斯林居住区建立一个有三十个穆斯林受洗的教会。今天你看到的这些毕业生都做到了,你没看到的是他们中的两个同学—他们已经为主殉道了。”
美籍华人牧师陈恩藩(Francis Chan)有一次在亚洲与印度和中国的一些基督徒交流。那些基督徒笑着对他讲自己如何被抓被打的经历,这使陈牧师很惊讶。可那些基督徒们对陈牧师的惊讶感到很惊讶:“圣经里的教会不都是这样的吗?”于是陈牧师给他们讲美国的情况:“如果敬拜团队的诗歌不合我的口味,如果牧师的信息没打动我,或者教会的主日学不适合我的孩子的需要,我就要去别的教会了。”这次轮到那些印度和中国的基督徒惊讶了:“那是教会吗?”
请大家想像并比较一下两个不同的场景,看哪位讲员开布道会有较多的人举手决志:
1)一位满有口才的讲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把信耶稣能获得怎样的好处说得令人满心羡慕。听信这样信息的人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走进教会后,牧师应该高兴还是担忧?为什么?如果教会牧师传讲的是要门徒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随耶稣,这些信的人会怎样回应?为什么?
2)另一位满有胆量的讲员,自己身受迫害但仍然放胆传讲那让人认罪并悔改的道,呼召人背起十字架来跟随耶稣。为什么?听信这样信息的人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走进教会去,牧师应该高兴还是担忧?为什么?
我并不否认基督徒一定会经历上帝的恩典,有人甚至会经历神迹奇事,但我们要明白:主借着使徒施行神迹奇事,是为了证明祂恩惠的道、让人悔改、归向祂(徒14:3)。保罗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从来不为了让举手相信的人多而投听众所好,而是传讲听众所讨厌的或认为不可理喻的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林前1:22-23)。他这样做,因为他丝毫不怕听信真正福音的人数不多而没有面子;相反,他为那些相信了“别的福音”——被人扭曲的福音——而误入歧途的人担忧,不惜言辞强烈地向他们发出警告(加1:6-9)。
保罗那样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即使讲员传讲的是真正的福音,都不能保证听信的人真正悔改了。圣经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徒8:9-24)。腓利在撒玛利亚传“上帝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过去行邪术的西门相信并受洗了。随后,彼得和约翰来支持腓利并为信徒们按手祷告、让他们领受圣灵。看到这一切,西门满心渴慕圣灵的恩赐,以至于要付上金钱的代价来获得。可彼得却看透了他,说“你在上帝面前居心不正,因此,你要悔改离开这恶,并且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以获得赦免。因为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中,在罪恶的枷锁里。”(徒8:21-23,新译本)
西门是因着神迹而相信耶稣的,但是他相信耶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即使受了洗也没改变。好在彼得及时指出他的罪,他才因敬畏上帝而祈求彼得为他祷告(徒8:24)。其实,这样的人应该不少见,我自己就曾经是其中的一位。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因不满足人生的短暂而开始对气功、奇门遁甲、紫微斗数和易经算命感兴趣。移民加拿大之后,又受邻居一位老大爷影响,把李洪志的书读了个遍。后来听到了福音,听过很多著名牧师传讲的信息,也读了不少属灵书籍。最后,我自己决志信了耶稣。当时,我要的是信耶稣能得到的好处—永生,我对耶稣并不特别感兴趣。不是牧师们的信息有误,而是我领受得有限。信主、受洗之后,多次经历了主借着圣经对我说话,我才明白:我必须将自己完全交给祂、顺服祂才算有从祂而来的新生命。说实在的,我当时有一种感到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一开始没人告诉我这些?感谢主的看顾和保守,带我走到今天。
弟兄姐妹们,愿我们常常对照圣经来审视自己的信仰,寻求不断丰富和加深对主耶稣的认识,相信祂必会看顾并带领我们,努力走通往永生的窄门。
余钧 牧师,现在加拿大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