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总第17期 2001年3月
基甸:要有委身基督的心志和态度
小羊提出的问题(见《生命季刊》总第16期),是北美华人教会中非常普遍的问题。网上的弟兄姐妹常常都会讨论到这些问题,为此苦恼、困惑、伤心的也不少。其实基督徒奔走天路,在世界里面,却又不属于这个世界(约17:15-16),所谓“灵命”的问题,也不外乎这些问题。我们内心的挣扎、困惑,也不是什么特殊的经验,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软弱,以前的圣徒有以前的痛苦——比如马丁路德的挣扎;海外有海外的试探,国内也有国内的难处——我自己现在常常收到一些国内的弟兄姐妹的电子邮件,大多数是吐露“信仰之路”上的痛苦挣扎、希望得到属灵帮助的。
几位牧师和杨弟兄的回应我都非常赞同。正如他们指出,对付软弱、冷淡、退后的办法只有“重拾起初的爱心”(刘传章牧师),悔改、归回爱我们的主,通过祷告、读经使我们的基督徒信仰生活正常化(杨弟兄),在上帝面前有智慧的心、过敬虔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复兴之途”(陈宗清牧师)。
我自己特别有一点感触的是,我们在信仰上有问题、有挣扎的时候,常常很容易陷入一种非常负面、灰心的光景。为了突破自己的属灵现状,我们盼望有某种一夜之间“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如灵命成熟的牧长的一席教导、灵恩聚会的一次“神秘体验”等等)。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回到上帝的话语上来,圣经并不否认基督徒的信仰之路上仍然会有信仰上的心灵挣扎(如罗马书第7章等所讲的),但上帝的心意并不是要我们停留在“牢骚太甚”的景况中不能自拔,而是要我们彼此扶助、彼此相顾、激发爱心、互相勉励(希伯来书10:25),共同为天国努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在教会里面跟弟兄姐妹团契、一起事奉的理由之一。
我在上林慈信牧师的课的时候,林牧师说,“属灵的问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只有一个,就是时时回到十字架的面前,悔改、复兴,起来跟随主……”我听了很感动。我们实在是常常轻慢主的恩典,然而上帝仍然爱我们,所以圣灵会在我们的心里做工,提醒我们,让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我们既然意识到这些属灵的问题,就需要认真反思我们的信仰(所以我非常认同小羊的信仰反思)。接下来我们需要一起悔改,因为神的恩慈正是要领我们悔改(罗2:4),神的恩典也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可以在其上刚强起来(提后2:1);我们在主里面可以有新的希望,从头做起,重新走上复兴之路。上帝是可敬畏的,是配得我们终身事奉的。我们如果真知道、真认识他是谁,我们就知道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他的灵、他的面(诗139:7)。有一次一位弟兄在谈到婚姻家庭的问题的时候,说基督徒的婚姻“没有后门,只有天梯”,我想我们的“信仰之路”也是如此。
小羊谈到的信仰生活中的不冷不热,和基督徒信主以后就在世俗的洪流中流逝的问题,在北美华人基督徒当中非常普遍,也逐渐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前段时间读苏颖睿牧师写的《委身》一书,他从“天国(上帝国)”和“盟约”的角度谈到基督徒应该有的委身的动力,对我颇有帮助。圣经中“天国”一词的涵义,是指上帝(耶稣基督)的君权、君位和君尊。基督徒是“天国的子民”,意思就是基督徒应该愿意臣服于基督的王权之下,天国的价值在乎神,基督徒做天国的子民、臣服于神的王权即是得著神,拥有神所赐的生命、荣美和应许(耶24:7)。这是一种永恒的价值,这样的生命是丰盛而有意义的。所以基督徒不应该把我们的生活分为“属灵”和“属世”两部份,天国在社会和我们个人生活的每一层面都要发挥影响力。我们作为天国的子民,是受托的管家,需要按照神的心意完成神在我们身上的计划。神看重我们的忠心而不是成就,我们必须做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基督徒”(李定武牧师)。使命感能够帮助我们有委身基督的动力。从“盟约”的角度说,虽然立约是上帝单方面的,但是约的成就也要求我们以爱和顺服来守约。我们在与上帝的盟约中有守约的义务,守约是我们做上帝子民的责任。“约”是“君王”与“臣属”之间的盟誓关系,这意味著我们需要把整个生命毫无保留地全部奉献给上帝,委身于基督。我们的信仰必须是“全人”的,也必须是“全时间”的。
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实践一定需要有委身基督的心志和态度。如果没有委身的心志和态度,用一些我们觉得好的“方法”也许仍然不能“治本”。说到底,还是在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神,是否真正是让上帝作我们生命的主。可是我们在传福音的时候也许在这方面做得很差,光讲“信了有什么好处”,不讲“背起十字架跟随主”(太16:24),结果变成“成功神学”、“庸俗化的福音”、“廉价的恩典”。这一点我认为也非常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传福音的时候是不是把全备的福音传给人了,有没有把人真正带到上帝面前,帮助他们有真正的信仰根基。如果我们没有在真理上、在信仰上打好基础,我们的信仰在世俗的潮流中必然跟沙土上的房屋一样不堪一击。“功利主义”的问题网上一些弟兄姐妹曾经有过深入的讨论,《生命季刊》也刊登了根据这些讨论整理出的文章(第2卷第4期)。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教会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大,这里只能稍微提一下。我相信一个有正常生命的基督徒,看到教会里面的种种问题,“心里焦急、如同火烧”(诗69:9),应该是正常的,说明圣灵仍然在我们心中做工。我在网上也说基督徒也应该“反教”。但是另一方面,教会是天国的彰显,却不等于天国的本身(或者说天国的全部)。“问题教会、教会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新约时代就有,新约书信中就有很多关于这些问题的教导。但是同时,上帝的话也告诉我们上帝的心意是要在地上建立教会,要我们基督徒在其中团契、事奉、成长,我们“不可停止聚会”(希伯来书10:25)。因为基督爱他的教会,甚至为教会舍己(弗5:25)。
在网上和“网下”越来越多地看到、听到基督徒对教会的“不满”,我一方面为弟兄姐妹的热心感动,另一方面也常常为他们的“教会论”而担忧。因为我看到某些在真理上值得商榷的神学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尽管这些弟兄姐妹往往是持“反神学的神学”观的)。比如有人过分强调“复原主义”的思想,对“教会体制”、“正统神学”、“基要信仰”等正统神学思想会产生一种带著怨气的莫名反感。这样的“教会观”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或走向极端,就会与国内知识界、思想界的“文化基督徒”不谋而合:他们自称“不加入任何‘建制教会’”,要做“不进教堂的基督徒”。这种现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这也说明华人教会在“教会论”方面的教导和神学上有很多需要,很多“小羊”需要这方面的喂养,不知道教会的教牧长执对此有什么回应?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对教会有这些激烈的不满和“愤世嫉俗”的情绪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自己灵里面光景不好、我们自己远离神的时候。所以可能我们也应该彼此提醒,求圣灵光照我们,让我们自己看到自己属灵生命的缺陷,从自己悔改起,要避免把自己的问题用教会的问题掩盖的“潜意识”。
教会是人组成的(所以有笑话说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完美的教会”,因为既使有“完美的教会”,我们一加入进去,就不完美了。)。教会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就是你的问题、我的问题。但愿我们时时在上帝面前鉴察自己,而不光是“牢骚太甚”,但愿圣灵带领我们,有真正的谦卑和智慧,自己的仗需要自己打,自己的问题需要自己对付。教会有问题、别的弟兄姐妹有问题,我们可以为他们祷告,但上帝最看重的,还是我们“个人”跟上帝之间的关系。如果每一个基督徒个人都被圣灵更新、充满的时候,作为基督徒群体的教会自然也就被圣灵更新、充满了。
基督徒在“信仰之路”上确实会有软弱、灰心,但是感谢主,上帝也应许我们会有圣灵的帮助。弟兄姐妹之间的分享,也是为了彼此的帮助、互相的鼓励和代祷。天国的路上尽管有眼泪、痛苦,基督徒却有真正的、超越的盼望,因为我们可以仰望各各他山顶上的古旧十架,也能够盼望天国里面极重无比的荣耀。
咏实:当初火热的心哪去了?
也许是由于科学的进步,生活更加方便,人们似乎一无所缺,像油蒙了心一样,越来越少的人去思考信仰问题,即使思考也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首先想到的是我马上能得到什么好处。人们习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维方式。冷不丁,有人传不要自己做什么只要信的救恩,有谁会信呢?感谢主,在我们看来不可能的事,他就一件件成就。这不,在过去十多年,有许多骄傲自满的中国学人跪在永生神面前,称他为主。
我们不管是怎样来到主的面前,最重要的是要在主里成长。我们原本是骄傲自满的,因为我们在很多大小考试中是优胜者,我们有好几个学位,我们还发表过论文,出过书,有体面的头衔……我们拜过多少有形和无形的偶像!主既然饶恕了我们,现在我们就应该轻装上阵,丢弃所有偶像,去追求那永生的道。有恩赐教导人的,真是应该慎而又慎,稍不留心就会绊倒人。讲道,写文章,出书,句句都应定准。不然,就是谎言。主耶稣怎么说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再多就出于那恶者。传福音也是一样,只传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他复活了。至于谁信,谁不信,那是神的事,不是我们的事。
在弟兄姊妹面前作见证也应讲心窝子里的话。比如,奉献方面的见证,我宁愿讲,我将主赐我的一小部份奉献到主的殿里,为他的圣工使用,虽然我奉献以后没钱换车了,也心甘情愿,因为我信凡我所有皆主所赐;而不敢随便讲,我将主赐我的一小部份奉献到主的殿里,信实的主让我福杯满溢,这不,今年老板给我长了25%的工资。尽管上面说的都属实,后面一种情况也许是对我的特殊恩典,因此,对别人可能帮助不大。
当今教会里最大的问题是世俗化的问题。弟兄姊妹爱世界比主更甚。查经聚会,一半时间是瞎扯。受欢迎的牧师最好是个好的中产阶级俱乐部主任,多组织些聚餐会,少些培灵会。牧师也就不用再多装备了,已经有了博士学位,大家对听道也就那么回事。牧师一家生活要精打细算,弟兄姊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最多一星期见一次,我应有尽有就好了。这个教会的牧师或弟兄姊妹不顺眼,好办,换教会,天底下信耶稣的人都一家嘛。圣经有多少章书?什么,一查不就知道了吗。兄弟,今天教会有祷告会,去吗?不去了,我没什么要祷告的,再说,天父都知道。听说,张兄弟和王姊妹正闹离婚呢,离罢,爱没了,婚姻还有什么意义……这不就是我们的光景嘛?难道我们不需要及时悔改吗?当初火热的心哪去了?主啊,饶恕我们!
一乐:不做生命河边的枯树
教会是奉差遣进入世界,训练人成为主的门徒。大使命的动词是“去”和“训练”,后面的“施洗”与“教导”是修饰、说明“训练(make)”门徒。而门徒则是跟随主的人——主耶稣从来都是讲“跟随我”;是一群看清了代价之后,不计代价跟随主的人。奉差遣,使人做门徒包括两个方面:宣教,领人悔改归入基督;教导,使信徒生命更新,遵守主的命令。当教会遵行上帝的旨意时,上帝就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前者(大使命)是命令,后者(同在)是应许。
我们首先需要检讨的是,教会是否忠实地执行了上帝的大使命——造就门徒。
据我观察,在北美的大部分华人教会都有很大对本族人传福音的热诚,努力做福音工作。但在一些情况下,福音的内容被妥协,产生的不是真正的认信。耶稣基督的救恩,没有了基督教信仰中创造论的框架,没有了挑战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人为罪为义悔改的成份,很容易成为廉价的恩典。“信主”成了终点,而不是新生命的起点。有的人信了主,在教会“混过”一段时间后,因为“乏味”而离开。
更为令人忧虑的是,认信之后的教导工作异常缺乏,没有训练遵守主命的信徒的计划。教导的缺乏包括神话语的教导与过敬虔生活的指导。相当多的教会没有系统的课程,让信徒在上帝的话语上札根,更不用提通过门徒训练的方式培养信徒的属灵生活。初信的前两年,信徒的心是敞开的,有很大的热诚与动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是做门徒训练的最好时机。如果无法于这一时期在神的话语上扎根,重整个人生活,在上帝面前敬虔度日,便没有力量在天路上持续不断地奔跑。初信的热诚渐渐褪去后,生命也会一点点干瘪下去,慢慢就变成了“老基督徒”。哀哉斯也。生命河边的枯黄树木,有什么比这更可悲呢?
上述两点的问题,可能与大多数北美教会是由校园查经班转型而来的历史渊源有关;也与华人教会多为超宗派的独立教会,资源过于分散分不开。我们需要更多成熟的教会,可以成为门徒的训练学校;我们需要行走于教会间的机构,与更多有著宽广胸怀的教会合作,提供系统的主日学教程与门徒训练规划。
俞知恩:“美国梦”与基督徒
许多大陆来的学生,指望很快拿到绿卡,毕业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他们的车越来越小(从乘公共汽车到开大破车,到小轿车……),房子越来越大(由合住一个公寓到自住一套,到买房子……),社区也越来越“高尚”,正像小羊文中说的那样。
一部分学生在美国信了耶稣,但“美国梦”在思想中根深蒂固,始终认为这是一条光明大道,正如小羊文中所说的“是神祝福的表现”。人的社会经济条件,往往决定了他对神需要的程度。
小羊的文中提到“高尚区”教会的信息,多为“美化生活”、“夫妻关系”、“中年危机”之类。约伯记中记载,约伯在受苦前十分敬畏神,但因他处于那么富有与尊贵的地位,他对神的认识受到一定限制;当他经历苦难后,他说他以前风闻有神,现在亲眼看到神。
主耶稣出来传道时,他提到:“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
中国学生刚到美国时,比较困难,他们对神有一定的要求。当经济条件好转,进入“高尚区”时,世界已把他们牢牢地吸引过去,这就是为什么大陆来的学生,大多是在校读书时信主,而毕业找到工作后信主的则很少了。
感谢神,今天有许多大陆学生扔掉了“美国梦”,将自己完全奉献给神,走上了全职事奉之路。也有一部分弟兄姊妹找工作,首先求神安排一个能很好事奉的环境。小羊等人虽然已搬到了“高尚区”,也察觉到有些“不对头”。有钱不是坏事,但主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玛门。”
基甸 咏实一乐 俞知恩 来自中国大陆,现居美国。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