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第83期 2017年9月
一片云彩中的信心
文/陈小
《生命季刊》第83期
前言
以斯帖记第六章是犹大人处境反转的开始,犹大人的代表末底改和哈曼此处交锋产生戏剧性的结果,意味着整个故事即将进入新的阶段。从故事情节上来讲,这一章内容和以斯帖的计划并没有直接关联,这也不在她的计划之内,哈曼计谋败露并被处死与此事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似乎将这一章抽离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的进展。
但这一章的重要性不容忽略,它是犹大人看见神救赎的记号,是他们继续全心仰望神的力量,是以斯帖最后勇敢反击的信心保证。无论是犹大人,还是哈曼身边的人,经过这事之后,都深刻明白一点,就是哈曼败局已定。这让我想起了以利亚看见海上升起的一小片云彩,就信心十足的宣告大雨将至(参王上18:41-16)。
这样的信心,即从一些微小的征兆中看见神作为即将临及的信心,是每一个基督徒都要努力操练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加坚定依靠神,更加清楚的与神同行,紧紧跟随主的脚踪。
一、无巧不成书
1、本章诸多巧合之处
第六章充满了一系列的巧合之处,一个又一个巧合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这些巧合又毫无突兀之处,让读者拍案叫绝。
第一个巧合是“那夜王睡不着觉”,人或多或少总会有睡不着觉的时候,但亚哈随鲁王偏偏在此时睡不着,这不能简单归结为偶然事件。至于他为何睡不着,圣经作者并没有交待,或许我们可以从上一章中得出一些推测,但这并不关宏旨,我们大可不必花过多精力在其上。
亚哈随鲁王睡不着觉可以有很多选择,他可以起来静思,也可以月中漫步,或找宫中之人下棋,或找歌伎舞女消遣作乐,或找嫔妃侍寝,但王偏偏选择查看历史书。
波斯的君王拥有一个非常精细的档案记录制度(参拉6:1-2)。希罗多德也提到,波斯王会特别清楚记录那些好好服事他的人。此处的历史书应该是指亚哈随鲁王统治这12年来的年鉴(编年纪的史书)。历史书所记载的事件、人物很多,如果每年以百件计(对于如此巨大的一个帝国而言,以每年百件计量是非常保守的估算),12年就有上千件事情,在如此多的历史事件中被选中的概率不到千分之一。但是,王偏偏翻到末底改救王之事。
第二个不同寻常之处是,王竟然没有给功臣末底改任何尊荣爵位。末底改之前的举动实在是拯救了亚哈随鲁王一命,按照一般惯例,王应该当场奖赏他,不应该有如此疏漏。对于君王而言,明确的赏罚是树立威严,也是治理国家的有效途径,若功臣未能得奖赏,必然打击人的积极性,也给王的名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末底改未得赏赐应该有五年之久,所以再行补偿也不急于一时,然而亚哈随鲁王竟然一刻也不能再等,他一见到哈曼就咨询如何奖赏,接着又让哈曼急速去办,好像此事绝不可再拖延半刻功夫(对于末底改的性命而言的确是不容拖延,但王并不知此情),这也很难说是另一次偶然事件。
第三是王与哈曼的对话。哈曼看见亚哈随鲁王一夜未眠竟然没有多加留意,王见哈曼如此早来求见也没讯问有何要事,二人直接就末底改的事情展开对话,真是奇怪。更奇怪的是,王在问哈曼的时候竟然没有提及他要奖赏的人是谁。按照王如此真切要赏赐末底改来看,最佳的方式莫过于了解末底改的情况并其喜好而有针对性的奖赏。所以,正常的对话应该类似这样的:哈曼呀,你知道末底改这个人吗?你知道他现在缺什么,他有什么愿望和爱好吗?
王和哈曼的对话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但王最终却很有意思的泛泛而论—王所喜悦尊荣的人,这样的措辞才会产生接下来哈曼的自作多情,给故事带来极强的戏剧性效果。
2、末底改的缺场
可以说,第六章的焦点人物是末底改,整个事件都是围绕他而展开,但末底改本人却在事件中缺场。他很可能不知道那天晚上哈曼连夜为他赶制了一个五丈高的木架,也不知道哈曼一早赶到王宫欲求王将他处死。他不知道那一夜,王读到他救王的历史,也不知道王定意补偿他,他不知道王和哈曼正在谈论他的事。
这一夜风起云涌,各方势力围绕着他,各样事情指向他,但末底改浑然不知。这一切事与他息息相关,但末底改仿佛置身于事外。从整个事件来看,末底改是弱者,是案板上的鱼肉,他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强大的波斯帝国面前,他是外来人员;在位高权重的哈曼面前,他是可以被任意宰杀的对象。他无力反抗,甚至无处喊冤,他所能做的只有来到神的面前禁食,就这样神亲自为末底改开了道路。
第六章处处围绕末底改,但末底改并没有在场,这样的记载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很容易就让我们看到,这一切都是神的作为,是神怜悯祂的百姓,是神展开了救赎计划。
3、巧合的背后—神的作为
基督徒既然相信一切都在神的掌权之中,那么就应当相信这世上并没有巧合,人所谓的巧合其实都在神的计划之中。第六章这么多的巧合一起演绎出这样戏剧性的故事,更让我们确信这并不是巧合就可以解释的,巧合的背后乃是神的作为,在每一个巧合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神那双奇妙的手。我们简单看三个巧合背后神的作为:
第一节提到“那夜王睡不着觉”,这句话原文直译是“那夜睡眠离王而去”,两句话都在表达亚哈随鲁王睡不着觉的状态,但原文更有意思,好像是王的睡眠被谁给抽走了,这更容易让读者看见让王睡不着觉,是神的作为。
第三节,王问臣仆有赐末底改什么尊荣爵位没有。我们已经分析过,当初没有赏赐末底改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是不应疏忽的一件事。现在我们要作个假设:如果当时王就赏赐了末底改,那么今夜王睡不着觉再次读到这段历史时,也不会另行赏赐,他的焦点可能就在要谋害他的辟探和提列身上,因为相比于记恩,人更容易记仇。如果是这样,也就不会有接下来情节的发展,哈曼杀害末底改的计谋就很可能得逞。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看见,之前末底改未得赏赐正是为了今夜这千钧一发之际,如此精准的巧合,只能说这是神亲自的作为。
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一夜哈曼一心筹谋杀死末底改,虽然他位高权重,也为此做了看似周全的准备,整个计划势在必行,但他还需要最后征得亚哈随鲁王的首肯。对于哈曼而言,不久前他都能说服王灭绝一个民族,此次只不过是要杀掉一个人,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出乎哈曼意料的是,这一夜神却兴起亚哈随鲁王思索如何奖赏末底改,并且不给哈曼机会说出自己的请求,使得哈曼的计划付诸东流。因此,我们就看见神的奇妙,祂常带领自己的百姓经历水火而到达丰盛之地。
二、为人作嫁衣
在7-11节,哈曼所提出的赏赐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穿王的朝服、骑王的御马,即给予王的尊荣,人世间所能获得的最高尊荣;二是让所有人都知道并实际上给予如王一般的尊重,所以要走遍街市,并要让一个极尊贵的大臣牵马、吆喝,以此开路。
在此之前,哈曼可算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也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尊崇,除了末底改。也就是说在尊荣方面,上有亚哈随鲁王是哈曼未能企及,下有末底改他未能收服。哈曼此时提出的建议正是想要突破这二人,即获得王的尊荣,又在百姓面前大张威严。
可惜哈曼机关算尽,结果是为他人作嫁衣。王所喜悦尊荣的人是末底改,就是哈曼欲除之而后快之人。王要哈曼速速按照他自己的建议尊崇末底改,可想而知,哈曼此时有多忧闷和无奈。
哈曼连夜为末底改准备了一个近25米的木架,想要置末底改于死地。哈曼立这么高的木架的目的是为了羞辱末底改,使远近之人都可以看见末底改的悲惨结局,同时也是为了震慑别人,使他们对哈曼更加毕恭毕敬。哈曼本想如此极端地羞辱末底改,结果却要亲自送上自己所提议的最高尊荣,这前后的反差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却都在神的手中。
三、云彩中的信心
12-14节所记载的是哈曼此事之后灰头土脸地回去,我将以人物为线索来简单分析下这几节经文所隐藏的信息,即云彩中的信心。
首先是末底改,圣经就一句话描述—末底改仍回到朝门,这句话很精炼却不简单,仔细品味,颇有意义。末底改经历这么戏剧性的一幕之后仍回到朝门,就是回到他正常的生活轨道,这就是说他并没有因刚刚所获得的尊荣而惊讶不已,或者说虽经历这么戏剧的事情,他并没有觉得惊讶,他很淡定地继续之前的状态,没有喜大普奔(网络用词,“喜出望外、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没有惊讶不已,没有谢主隆恩、感戴不尽。
我以前的单位常有国家领导人去视察。我记得08年的时候,当时的总书记胡锦涛来单位视察,在进办公大楼的台阶上,胡锦涛主动和一位清洁阿姨握了手。之后,这位阿姨在激动之下作了一个决定:一个礼拜不洗手。其他人也很激动,纷纷找她握手,因为这是总书记握过的手。
我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一般人在获得极大的尊荣时,往往容易激动,但末底改却表现得异常平静,好像在他的头脑里,这算不得什么,又好像这一切都在其意料之中,或者他正期待更大、更奇妙的事情发生。
这就是末底改的信心,他相信刚刚所获得的个人尊荣不过是神救赎计划的苗头,他要以一颗平静的心等待、观看神的作为继续展开。他一开始就深信神必然救赎犹大人,就算以斯帖不肯出面,他仍然相信犹大人会得解脱、蒙拯救(参斯4:14),我想再经过三天三夜的禁食祷告之后,他更加坚信神的拯救,因此对于刚刚发生的这件事情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之处。
其次是哈曼的妻子细利斯及他的智囊团,他们听闻这件事之后,就断定: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斯6:13)。我们不能确切的知道细利斯人等人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可能如该亚法一样受感动而说出预言(参约11:49-53);也有可能是他们从历史中观察到犹大人的独特性,似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这个民族较量;更有可能是此次事件给他们带来这样的想法,因为当时波斯帝国的人很盛行以事情开头顺利与否来预测结局。
不管是哪种原因,圣经作者这样记录的目的至少是要读者明白,连哈曼的妻子和智囊团都这样直言不讳的“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都断定哈曼终必在犹大人面前败落,更何况其他人呢,特别是经过三天三夜祷告后的犹大人岂不是更加从此事中看见神所要施行的救赎吗?也就是说圣经作者通过细利斯等人的口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犹大人已经胜利在望,末底改得尊荣就是以利亚所看见的那朵云彩,神的作为马上临及。
最后是哈曼,这一段圣经有两次记载:12节提到哈曼“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14节提到哈曼被王所派来的太监催着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如果说12节的描写让读者看见哈曼的垂头丧气,那么14节就是在说哈曼无奈,或者是情不得已的走向以斯帖所预备的“鸿门宴”。
试想,一个如此忧闷之人,怎么会有心情参加筵席?但哈曼已经无法选择,他只能跟着太监走。以斯帖记前面章节都是哈曼占主导权,他在主导一切,犹大人毫无办法。然而故事发展到此处,哈曼这样一位为所欲为者,终于被人牵着鼻子走了。这预示这哈曼大势已去,他即将要掉入自己所挖的陷阱里。
结语
我们从这一章圣经中看见了神那双奇妙的双手在掌管、引导事件的发展,祂在护理自己的百姓,不容仇敌的计谋得逞。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安慰,因为并不是当时的犹大人有多好,神才伸手救护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是神的百姓,所以神时时看顾。
但我们也要留意,神允许这样一次危机临到,是为了神百姓的益处,让他们可以同心合意来到神的面前寻求神的护庇。我们甚至可以说,神的救护往往是在神的百姓转向祂时临到。
如果我们能确定这一点,那不管是在教会整体的处境中,还是个人的境遇里,我们就相对容易看见“那一朵云彩”。教会这几年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挑战,形势看似不容乐观,但我们看见或多或少已经有肢体开始反思,有同工开始悔改,转向神、依靠神、忠于神的呼声虽然微弱,但并未停歇。这些都是教会复兴前的“那一朵云彩”,我们应当以一颗信心迎接那即将复兴的教会,那是被神所洁净和救护后的教会。
就个人而言,我们也当留意生命中的“那一朵云彩”。它可能是圣经的一句话,指引你脚前的路;它可能是肢体的一点提醒,让你免遭试探;它可能是一件小事,让你醒悟到神正在管教你;它可能是一首诗歌,唤醒你消沉的情感;它可能是一个梦,显明你的内心状况……
总之,如果我们一心寻求神的带领,乐意遵行神的旨意,神总会让我们看见祂所升起的那朵云彩,让我们知道祂的手已经伸出,叫我们可以快跑跟随祂,可以与祂同行。
陈小 中国大陆传道人。
=================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2013g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