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信仰》 第34期 2018年6月
霍金与上帝:失之交臂
文/吴家望
“我发现我会提醒他,他不是上帝。”
珍妮·霍金 (Jane Hawking)
霍金(Stephen Hawking)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虽然他在青年时期就患了运动神经元绝症,四肢瘫痪,却有毅力与残疾斗争,并在科学上取得很大成就。他专长于不可捉摸的“量子宇宙学”(quantum cosmology),早年以研究大爆炸论的黑洞(black hole)知名。近二十年来追求一种所谓能“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统一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岁。当天,《新华社》评论文章的标题是:“巨星陨落!他属于宇宙星辰!”2006年,霍金访问中国,得到无数年轻粉丝的瞻仰,他们记住霍金给孩子们的忠告之一:要仰望星空。 所以,“巨星陨落”便是“仰望星空”这一代人的第一反应。
新华社评论文章结尾时说: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伟大的灵魂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创见、他的思想、他的勇气和坚持、他对这个世界的爱,正如他家人所说,“将会持续很多年!” 愿天堂没有疾病!愿天堂没有伤痛!
《每日经济新闻》文章标题“一个伟大的灵魂去了天堂”,表达了国内许多年轻人对霍金这位神秘偶像的仰慕。但是,“星空”、“灵魂”、“天堂”都是基督教的语言,用来描绘一个无神论科学家,阴错阳差之外,颇有讽刺戏剧的效果。
霍金比任何人都有更多时间,在轮椅上思考上帝的存在。所以,他与上帝不是擦肩而过,而是故意地对上帝嗤之以鼻,从不错过机会来诋毁上帝。
卖书秘诀:否定上帝存在
2010年9月霍金的新书《伟大设计》 (The Grand Design) 出炉,宣称宇宙存在无需上帝,成为媒界头条新闻。[注1] 媒界最感兴奋的似乎不是此书的内容,而是霍金促销的本领。《纽约时报》称霍金为显赫的数学家(a formidable mathematician)和显赫的售货员(a formidable salesman),并引用霍金的话说,“我要每个飞机场的书摊都卖我的书。”[注2]
作为显赫的数学家,不少人将霍金和上帝相提并论(Hawking is godlike)。他的前夫人珍妮说,她最感困扰的是,每当话题转到信仰和科学,霍金脸上会露出一种目空一切的神秘微笑。作为显赫的售货员,霍金十分得意地说:“我卖出的物理书比(性感明星)麦当娜(Madonna)卖出的性感还多!”(《时间简史》前言)[注3]
英国《前卫报》评论员里查德·利亚(Richard Lea)2010年9月在霍金《伟大设计》一书快要出炉时报道说,“乡亲们,霍金上了新闻了,‘科学证明宇宙运行不需要上帝’ 这枚理论物理的炸弹,把霍金爆到了《纽约时报》的头版。”他说,和其他著名的科普作家不同,霍金特意地要在书中提到上帝,例如在他早期的畅销书《时间简史》结尾那句话:“如果我们发现了完整的理论,那就意味着理智的最终顺利,因为那时我们会知道上帝的心思。” 但是,在《伟大设计》书里,他却用贬意的口气说,“这宇宙能够而且将要从无到有创造自己,… 它不需要请求上帝来点火发动宇宙。”利亚说,你不需要上帝来创造一个宇宙,但是掺一点儿宗教能帮你创造一本畅销书。
利亚说,霍金卖书有办法,不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或是他的文笔,或是他的人生故事,或是他在轮椅上的困境与他跨越宇宙之智慧的对比,… 而是他动用了the G-word(G-开头的这个字,指上帝)。[注3]
忘恩负义:遗弃神赐贤妻
霍金可以说是在感情上最幸运的人。还在学生时期遇到珍妮(Jane Wilde),两小无猜,成了朋友。天有不测风云,一个月后,他被诊断患上了俗称为“格里克”病的“运动神经元”绝症(Motor Neuron Disease — Lou Gerig’s Disease)。信仰和爱情的力量鼓励珍妮继续和霍金相处,并在1965年结为夫妻。以后30年,世人都知道霍金怎样坚强地战胜肌肉萎缩、神经失控的恶疾,却不太熟悉霍金夫人珍妮的境遇。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又要照看患严重残疾的丈夫,珍妮可说是位不可思议的贤妻良母。她说,她和霍金生活的基础是信心,是对他毅力和天资的信心,是共同努力的信心,和对上帝的信心。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珍妮以爱心照顾霍金近30多年。她最痛心的是霍金无神论者的傲慢。珍妮说,在世人眼里,霍金有点像神(godlike),而她发现她常要提醒他:他并不是上帝!(I found myself telling him that he was not God)。她说,霍金完全不尊重她的人格、信仰和观点。[注5, p.536]
出乎珍妮所料的发现是,霍金所追求的是以“非人性的科学价值观(impersonal scientific values)为基础的、有病态的无神论(ill-defined atheism,pp. 494-495) 。霍金瘫痪失去了说话能力后,有位工程师为他精心设计了他的“代言电脑”(Hawking’s voice synthesiser)。1990年,霍金爱上了这位工程师的妻子,离开了珍妮,并且缩减了珍妮的管家费用。珍妮尽了最大努力来补救这个婚姻,直到霍金提出要一半时间和他的情妇(ladylove)同居的荒唐要求时,珍妮忍无可忍,在1995年和霍金离婚(p.574)。
珍妮不但充满爱心,而且才华满溢,在百忙中获得博士学位,是西班牙文学专家。耳濡目染,她对霍金所研究的宇宙学有深刻的感受。在她的回忆录中,她对科学家所研究的“人类原理”的解释比科学家还深刻。珍妮和霍金的根本隔阂在于信仰。珍妮说,在霍金个人的宇宙中,上帝没有容身之地(p.494)。他不允许任何造物主的观念介入他的科学计算;虽然每当提到宗教和信仰时,他会露齿一笑(grin),但是,他还是承认,他所从事的宇宙科学同样需要“信心的跳跃”(a leap of faith)。珍妮称这种信心之跳跃为“灵感的猜测”(inspired guesswork)。她解释说,科学家必须首先主观选择宇宙之模式,假设和方程,通过实验过程观测考验,从而可能,用量子物理学泰斗费曼(Richard Feyman) 的话来形容,达到“暂时不错”(temporarily not wrong) 的效果。至于霍金追求的宇宙一统理论更是不可能证实的假设,比费曼所面对的量子物理学更为玄秘。珍妮说,每当她提及科学和信仰的严肃问题时,霍金总是用阴阳怪气的微笑(enigmatic smile)来回答(Jane Hawking, p.465)。
否认黑洞:挑战上帝创造
英国数学家彭罗斯(Roger Penrose)是近代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也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典基人之一。在彭罗斯影响之下,彭罗斯的“空间时间起点”(space time singularity,中译“时空奇异点”)理论成为霍金博士论文的主题。后来,霍金与彭罗斯合作,推测宇宙的诞生乃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起点。
20世纪中期的宇宙大爆炸论震撼了整个科学界和哲学界:从无到有,宇宙在无法形容之壮烈条件下诞生,一举推翻了两千多年来阿里士多德宇宙永恒的观念。近几十年来,宇宙学家虽然成果累累,却懂得宇宙很小的一部分。他们颇为神秘地用个“黑”字来形容他们的无知之处。科学家对宇宙间百分之95的物质一无所知,就给它们取名叫“黑物质”和“黑能量”(dark matter,dark energy)。
黑洞的研究从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引力的几何理论”开始,认为引力乃是物质存在导致时空扭曲的产物 。1967年,著名美国物理学家威勒(John Wheeler)在演说时第一次戏用了“黑洞”二字。简言之,一个黑洞是空间一处,因为大量物质压缩在一个小地方,高密度物质造成庞大引力,光的运行受引力牵制,光子无法游离逃脱,形成一片黑暗。因为它们不能被看见,所以以“黑洞”得名。小的黑洞只有一个原子那样大,却有一座山那么重。超大(supermassive)黑洞可以有几百万个太阳那么重,里面可以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参见美国航空航天局读者网)
最小的黑洞在宇宙大爆炸时就产生,超大黑洞与它所在的银河同时产生。虽然黑洞不可见,科学家可以观测强引力对星球及周遭气体的影响来判断它的存在。
因为黑洞之不可见性,以及它和宇宙诞生时大爆炸的关系,我们很自然会连想到上帝创造天地的情景。
黑洞是宇宙大爆炸后万有引力形成以后的必然产物;而银河中超大型的黑洞所带来的引力,保证银河有稳定的形态,最终给宇宙带来生命能够存在的精确(fine tuned)条件。
1971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黑洞存在。1974年,霍金发表文章,认为黑洞会排斥粒子与辐射(后称为“霍金辐射”),所以,它可能会缩小。因为它发射辐射,所以它也不见得那么“黑”。
“This was a form of insurance policy for me. I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on black holes, and it would all be wasted if it turned out that black holes do not exist,” Hawking wrote in his 1988 book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ut in that case, I would have the consolation of winning my bet, which would win me four years of the magazine Private Eye.”
霍金因为这篇文章“一举成名”。 接下来,这位黑洞大师霍金又以赌博“一举惊人”:他和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基伯·邵恩(Kip Thorne)打赌说黑洞并不存在。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一书中解释说,“我打赌黑洞不存在乃是一种保险政策,我在黑洞上花了这么大功夫,如果它不存在,那么我岂不是全功尽弃?所以,一旦黑洞不存在,至少我是赌赢了,也算是种安慰(consolation)。”[注4,6]
我们注意,因为那时黑洞存在还是悬念,所以,如果哪一天,有人证明黑洞确实不存在,那么霍金所研究的理论就成为垃圾了。但是,如果他故意事先打赌说黑洞不存在,而黑洞果然不存在,那么,他的理论虽然泡汤了,但他至少可以领一份赌博胜利的安慰奖。霍金不愧为超级大脑,想得出这样的妙计。
今天,特别是在2016年发现引力波之后,黑洞的存在已无悬念。所以,霍金幸运,输了赌注,却保住了他黑洞大师的名声。
从1997年,他又一次为黑洞下赌,这次他与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约翰·普勒斯克尔(John Preskill)打赌,认为黑洞会消灭它所“吞食”的物体所含的信息,和量子力学的信息不可灭规律背道而驰。2004年,他又一次输了。
霍金是对宇宙从无到有、在大爆炸中诞生的理论认识最深,也是最早宣布,在大爆炸之前,一切都不存在的科学家之一。所以,读者会很自然想到,对黑洞的存在出尔反尔,是不是他的无神论思想在作怪,或者是他对上帝创造的挑战?在他70岁生日之际,他感叹地说,认为黑洞会消灭信息乃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biggest blunder)。(参考:Fox News, 2014/01/26)
夜郎自大:否认上帝粒子
核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The Standard Model)是解释宇宙规律的最重要学说。它“几乎”完美地解答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后所形成的四大力的关系。但是,几十年来,剩下一个未有答案的大难题是:为什么有些粒子有质量,有些没有质量?
40多年前,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等六位物理家提出假设:宇宙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无所不在的、看不见的、能激发(希格斯)玻色子的“希格斯场”(Higgs field),当某些没有质量的粒子与希格斯场耦合时就会获得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是物理学标准模型里的一种基本粒子(玻色子),极不稳定,生成后会立刻衰变。因为这种不带电荷、色荷的、隐而未现粒子能够解答粒子物理学最后未解之难题(物质为什么存在?),科学家不遗余力,建造了全世界至今为止最昂贵、最复杂的实验设施之一,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来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踪迹,证实它的存在。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宣布他们终于探索到以希格斯命名的玻色子。次年,希格斯和另一位物理学家,弗朗索斯·恩格勒特(Francois Englert)荣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里昂·利德曼(Leon Lederman)赞赏希格斯等物理学家的努力,写过一本名叫“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的科普书。他说,这个玻色子应该被称为“上帝粒子”,因为它是如此不可捉摸,因为我们通过它最终能懂得物质结构的关键,也因为它似乎能与另外一本非常古老的书连接起来 … 。他所说这本古老的书就是圣经。利德曼在书中引用圣经,与科学作了有趣的对比,值得一读。[注7]
50多年前,物理学家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 1936-)因为探测到宇宙大爆炸的证据而得到诺贝尔奖。当记者访问他时,他感叹地说,(历史上)没有一件事比宇宙大爆炸论更符合圣经(《创世记》上帝创造天地)的记载。但是,50年来,万事俱备,唯缺东风,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宇宙的“物理学标准模型”就缺少最后的一块房角石(cornerstone):(希格斯)玻色子这一样小东西。怪不得利德曼要称它为“上帝粒子”了;有了希格斯玻色子,宇宙大爆炸后所形成的、不可思议的复杂又精确的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完美的科学答案。
当科学家们忘寝废餐在寻找希格斯玻色子,霍金他老人家在一边说泄气的话:希格斯玻色子根本不存在。他还和密西根大学教授戈登·坎(Gordon Kane)为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打赌一百美元。
《大西洋》杂志评论员罗伯特·莱特(Robert Wright)想要知道霍金否认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根据。因为霍金在远洋之外,他就去请教另一位打赌希格斯玻色子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Krauss)。克劳斯解释说,他怀疑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因为希格斯这种假设无非是“可疑的便宜”(suspiciously convenient);意思是,这么困难的问题,哪有这么简单的答案?[注8]
霍金输掉一百美元后,感叹地宣布,希格斯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这句话霍金算是说对了。
结尾感言
霍金有出身环境、贤惠妻子、天赋才能的优势,和特别充裕的时间来思考与感谢上帝的恩典。但是,霍金目中无人,抛弃了为他付出一切的妻子,损害了为他设计代言电脑的工程师。他和科学家们打赌都是小事;但是,霍金以傲慢的态度与上帝打赌,结果失去了永生的机会,可叹可惜。
【注】
1. Stephen Hawking (with Leonard Mlodinow), The Grand Design (Bantam Books, 2010).
2. Dwight Gardner ,“Many Kinds of Universes, and None Require God,”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7 ,2010.
3. Richard Lea ,“Stephen Hawking gets some PR help from God ”(The Guardian ,September 3 ,2018).
4. Stephen Hawk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antam Books, 1998).
5. Jane Hawking, Music to Move the Stars: A Life with Stephen (Pan Books, 1999), p.536.
6. Michael Greshko, “Stephen Hawking’s Most Provocative Moments, From Evil Aliens to Black Hole Wagers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March 14, 2018).
7. Leon Lederman, The God particle (Dell Publishing, 1993).
8. Robert Wright, “Why Some Physicists Bet Against the Higgs Boson”(The Atlantic (.com), JUL 17, 2012).
吴家望 来自中国大陆,曾获数学、神学学位,现居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