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
2016/7/29 18:14:03
读者:8189
■江摩西 敬德等
生命季刊 第23期 2002年9月
 
 
编者按:主耶稣说:我们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我们基督徒如何才能"把光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我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本刊编辑部最近组织国内的弟兄姊妹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是部分弟兄姊妹的书面发言,其中有弟兄姊妹在实际事奉中的观察和体验,也有美好的见证,相信一定会给读者在生活中带来帮助。本刊也盼望更多的弟兄姊妹继续参与讨论。

读经: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3-19)

讨论问题:

一、我们基督徒如何才能"把光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您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建议吗?

二、您的教会或团契中的弟兄姊妹对此问题是如何看的呢?他们是如何行的?有没有一种这样的现象:进了崇拜的家庭是基督徒,出了门后和不信的人无区别呢?

三、我们基督徒是否只能作"隐蔽的"或"地下基督徒"呢?我们能否用我们的爱心等好行为使人把我们辨认出来呢?


江摩西(大陆青年基督徒):

《生命季刊》所提的问题也是我们最近思考的中心问题。在人山人海的北京,早班时分在地铁站里,或是夜色降临在街市旁边,看到那么多的人,我就不禁想他们有多少是得救的呢?有多少是听过福音的呢?伴随着深深的亏欠,我只有默默向神祷告:"主啊,我该怎么办呢?"

我的身边最近有两个山西农村教会的主要同工,他们在农村事奉二十年,常常带上乐队大张旗鼓地传福音,但是到了城市,他们感到很"窝囊",福音工作非常难以开展,同时城市里教会很保守,彼此很少联络。所以一个姐妹说,她巴不得到街上去吼几声,也盼望有一天能把她的乐队带到北京来传福音。

当我们在一起交通时,我们这些在城里呆久了、习惯城市保守的工作方法的弟兄姐妹们被他们"为道迫切"的心所感染,都很惭愧。

在与这两个前辈交通时,我们有共同的看法,就是:第一、中国教会目前受到的限制对于教会的洁净和弟兄姐妹们进深追求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环境的压力而不去传福音,我们不能因为惧怕而放松我们的福音工作。第二、我们要为不久的将来福音的开放做预备,一方面是教会的管理要走上正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得着一批真正委身的人。这样的一批工人,要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进深的预备,在信仰上有根有基地建立。目前在真理的造就上怎么做,大家较少思想。我们最近有共同的感动,尝试用归正神学中的救赎论和基督论在真理上培训工人。

目前中国教会中有很多人都在盼望有朝一日福音开放,一方面他们把希望寄在政府的"开恩",另一方面因为这种期盼而放弃了眼前的工作。我们对于中国的福音开放不要盲目乐观。山西老弟兄说,法国新教被逼迫的时代是一百年,而且是比我们大得多的逼迫。但是他们传福音的热情远胜过我们。所以我们关键的是要抓紧今天,抓紧手头的工作,而不是等待"开放"。

我们是处在"受限制"的环境中,但是最可怕的还不是外面的限制,而是我们自己心中的畏惧。正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今天我们大陆的弟兄姐妹最可悲的是:我们在一个受限制的环境中信仰,而环境所加在我们身上的恐惧使我们自己心中被恐惧所包围。其实这不仅教会中有这个问题,北大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作为一个当代自由言说的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哀是让环境加在我们身上的恐惧深入了我们的心里。是我们自己先给自己加了一层枷锁。但是圣经的教导不是这样的,"因为神赐给我们的,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1:7) 因为"爱里没有惧怕",但是我们今天往往是因爱自己而惧怕,而没有因为爱失丧的灵魂而无所惧怕,没有"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1:20)。

由于我们是在一个有限制的环境中,今天很多的教会更注重的是安全,变得过于保守而"不冷也不热",而我们还以为这是"谨慎",还以自己在一个有逼迫的环境中持久守信仰而自得。有谁真正体贴耶稣基督的心肠:"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有多少人真正遵守主的呼召:"我在屋里告诉你们的,你们要在房顶上宣讲出来"呢?我们是否太惧怕"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呢?而保罗却说:"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徒20:23-24)。在当代中国福音事工的开展中,最大的拦阻可能不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惧怕。

现在在大陆,要走全然委身奉献的路,几乎没有人能帮助你,也没有任何利益和名声可图,你只有仰望神,只能有一颗单纯为主而活的心。有多少年轻的朋友们愿意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呢?盼望主兴起更多信仰坚定,知识全备,坚定不移的提摩太式的人,可以"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提前6:12),可以"在耶稣基督的恩典上刚强起来,""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提后2:1-3)今天勇于回应圣经对我们挑战的年轻一代弟兄姐妹们在哪里呢?

对于您所提到的:"我们该如何将光显在人前",我个人认为只要有一个传福音彰显神的荣耀的心志,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做。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由于不能开展公开布道的事工,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与不信主的人建立私人关系,然后把信仰传给他们。

现在大陆有很多人都在街头散发广告单张,我们能不能也往那些停在路边的自行车里投放福音单张,往那些小区居民楼的邮箱里投放福音单张呢?这方面工作我们正在筹备,而且根据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我们准备主要以讲孙中山、张学良等伟人的信仰故事为主。

我个人比较注重在文学与文化界里面通过写作来见证神。目前大陆是一个价值崩溃的社会,我们基督徒应当去了解整个思想文化的动态,然后用圣经的观点与人们对话,使人看到真光。同时,在人们几乎没有"远象"的时代里,盼望基督教信仰在与中国当代文化对话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新的生活理想,提示一种崭新的可能,这对于得着年轻一代有追求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人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像我们这些受过左倾文化影响的人,他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形态,如何对他们传福音,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过去我听一些教导,认为理性是低层次的,要属灵;后来接触了归正神学以后,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才注意文化使命,注重了解文化界的动态,与文化界有更多对话。北京的一些文化人的沙龙我也注意去参加,找机会传福
音。另外我们的一些弟兄姐妹也常用请人吃饭等方式来做知识分子的福音事工。对于北京这个文化中心,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要是能得着一批真正委身于神的人该多好啊。

在文化使命方面,未得之地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写了文章以后,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投到那些非基督徒的网站去。

中国目前是一个伦理崩溃的时代,人们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夫妻关系和对子女的教育面临很大的危机。所以我们基督徒在家庭生活上要有好的见证,也需要有人来研究夫妻关系和下一代的教育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祷告,求神让福音的传播能带来中国道德的重建、家庭伦理的重建和对下一代的教育。这是将来城市福音工作一个很重的使命。

中国由于对基督教特别警惕,所以基督教文化类的书目前出的很少,书店里宗教类书柜里摆的多是佛教道教类的书。其实根据中国国内的情况,运作得好,一些带有福音性的书是有可能出版的,这方面需要海外的支持,尤其是版权方面。在资金方面,如果能有少数起步的资金,运作一定阶段后,就有可能实现良性循环。

中国由于历史上王朝多亡于民间帮会组织,当前政府对于民间组织尤其是宗教组织十分敏感。而对基督教更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它容易为境外势力所利用。此外,家庭教会内部也可能存在问题,就是有一些人在拉山头和势力。这也给当前政府增加了担心。

因此中国家庭教会如何与政府沟通,如何在中国社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大问题。梁启超讲过一个故事,就是一只鸡刚刚被绑住时,看到有人接近它,就会跳起来,人也吓得后退,再接近,鸡再跳起来,如此反覆,直到双方达到一种默契。当代中国家庭教会与政府也很需要消除双方的误会。一方面,我们坚持信仰自由,不希望自由的信仰受到权力的干涉。另一方面,基督徒也要声明,我们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不会以教会的形式参与政治,更没有结成势力对抗政府的打算。我个人很赞同袁相忱弟兄"本地教会"的看法,就是教会没有必要形成大范围的组织,每个教会应是相对独立的,只是像葡萄枝一样连于基督。目前在一些农村,教会与政府的沟通已有良性发展的势头,盼望有人出来研究这个课题。

我个人过去是一个比较激烈反政府的自由知识分子,而成为基督徒后,反则更注重人的心灵问题。也肯承认政府的合理权威。这是圣经教导的。在信仰自由上我们不需要政府的恩赐,我们应在心灵与信仰领域里坚持自由。而对政府在公共事务领域的合理权威,照《圣经》教导,我们应采取尊重与合作态度。

目前有些人打着基督教的旗号,号称是"基督教活动家",但是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他们打基督教的旗号有没有信仰之外的目的,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基督徒,这些都是问题。我们要慎思明辨,要警惕有人利用信仰做信仰之外的事情。

几个月前向袁相忱弟兄请教,他强调在教会里要人人起来事奉。二十多天前,再次拜访他,他提出"回到《使徒行传》去,跟随使徒的脚踪行"。我也接到了您给我的《给家人的信》,但是看了吴华弟兄关于"摩拉维亚大复兴"(见《生命季刊》总第22期)的文章后,我个人认为循环连祷只是形式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摩拉维亚那一种以神为中心,完全委身的生活。不过,你的信使我更加注意祷告,二十天前我们开始一个每周一次的同工祷告会,为了中国教会的复兴,也为北京的福音事工恳切祷告。后来又开始查《使徒行传》,参加祷告的人,人人都分享自己的看法,我们看见神的手做奇妙的工作。《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使徒们处处高举十字架,传福音满有十字架的能力。而且他们是在比我们大得多的逼迫中不要命地工作的,为此我们为了我们的小信,为了我们的不冷
不热在主面前悔改。这样的查经祷告的方式对于工人的建造有很大的意义,请你为我们祷告,也盼望神能兴起更多这样的查经祷告会,有更多这样的马可楼被建立起来,在北京,在中国。

愿上主与你们同在!

感恩、赞美(大陆某地基督徒团契同工):

季刊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常遇见的,确实让人伤心。我想你们那里应该好得多。

我们基督徒是世上的盐,是世上的光。我们的道德水准应比不信主的人要高得多,这从平时的言行中应表现出来。我们的爱心也是我们生命的自然流露,不是教出来的,训练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勉强做出来的。现在很多信徒的言行与世人混同,是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光的性质,没有盐的品格。自然也就发不出来了。既使偶尔感受到有盐或光的品质,也是学的或被教出来的。但不能持久,就像外面涂的一层颜色,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暗淡消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至于我们,我想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见证。从充满爱心信心的胸怀,从充满平安喜乐的笑脸中,从爱心和行动中,从不计算人的恶,不求自已的益处等等的人际关系中,从充满见证的人生轨迹中,都能找到有生命的基督徒的踪迹。我想从一个人的脸上、言语和行为上基本上能够看出他是否有生命。我们无论在车上、河边,甚至街道上传福音给需要的人,我们觉得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很乐意这样做。你认为呢?

愿主祝福你们!

请为我们祷告。

王乐(大陆基督徒):

长久以来,每当我到农村和山区宣教,看到那里肢体的缺乏,看到那里各种疾病对人的捆绑,看到那里的传道人,年复一年的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但依然忠心事奉,看到那里的弟兄姊妹的忠诚时,每每都是以泪洗面。我深深感到,我们这些生活在物质富裕中的人,如果不能力所能及的给那里的人们以必要的看得见的帮助,我们讲的道就没有果效,我们竭力奔波就不会得到神的祝福。所以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感动,一是以自己的经济情况,定期给予农村和山区贫穷的传道人以生活上的帮助,给缺乏的家庭以必要的资助。二是,我想组织一个有主内肢体组成的医疗队,每次和我一起到农村和山区宣教,利用宣教的间隙,免费给那里的人们(包括还没有信主的)做一些必要的身体检查,医治一般的疾病,赠送一些常用药物,效法当初宣教士宣教的方式。因为在今日的中国,医疗费用非常的昂贵,(稍微重一点的病,一天住院治疗要一千多元)就是城市的人,都不敢住院,而农村的则不到生命垂危关头,更是不敢住院。农村的条件很差,通常没有定期检查和防治手段,结果总是在发现有病时,已经很危险了。我就曾经亲自经历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山区一位教会的负责人,六十多岁,他的妻子春节前诊断出是胃癌晚期,由于家庭贫穷,无力医治,而老弟兄又操劳教会事务,在山间往来做工,他的事奉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他们为病人也祷告了很久,但主并没有医治她,虽然他没有由此对神产生怀疑,而他的家人却很灰心,老弟兄的事奉也遭到了家人的阻拦。我在春节期间,原计划前去看望他和那里的肢体,并给他们以经济上的帮助,但由于在距离该村五十多里的地方宣教时,遇到数天大雨,道路中断,没有交通,无法从中出来,最后就没有去
看望他。

不久前听说,他已经放弃了教会的工作。我非常难过,我为我不能及时的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而自责,我为我自己生活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无法体贴他们的贫穷和缺乏而难过,我也为我不愿为他们放弃自己的钱财而难过。是啊,我说自己是信主的,我们信的主是无所不能的,然而在生活中,我却无意之中将自己拥有的钱财、物质和环境看得很重,而不愿甘心与缺乏的肢体共享。神感动我,让我省察自己。如果我以这样看重自己的心进行事奉,而当主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来到,责怪我没有更多帮助弟兄姊妹时,我怎么回答他呢?我能这样说吗:"主啊,我不知道你来得这么快,如果我知道你来得这么快,我一定会早日将我所有的奉献给那些比我更需要的人了。"我计划十一国庆节时,和一些肢体专程去看望他们。

在这里,有两件事,请你们代祷。第一方面的事情我已开始做,请祷告主使更多的肢体甘心参与。第二件事,就是求主预备一、二位医生和几位护士,(我的妻子是护士,她只能看一些简单的病,无法满足需要,在我所在的几个团契中,和我认识的弟兄姊妹中没有医生)以早日组成一个宣教医疗队,同时求主预备必要的供应,以购置必要的便携式的检测仪器和医疗设备与一些药品。

还有一件事,请代祷,就是我最近组织的团契中,多人是从佛教和练功中悔改信主的,在信主前,他(她)们都与邪灵交往很深,并在决志时,邪灵进行了很大的阻拦和搅扰,为此我和他们一同与邪灵进行了数次的直接争战。请你们为我们这个新团契祷告。此外,还有一位和我在一层楼工作的伊斯兰教徒,她属于伊斯兰教世家,她与她的丈夫家中长辈数代是阿訇,经过与她两年多的交通,她愿意来到主的面前,尽管她很担心家族的阻拦,但她愿意和我们一起聚会,请为她祷告,也为她的丈夫祷告,她的丈夫也会很快地来到主的面前。
愿神祝福你们和你们的事工!

清心(大陆基督徒):

我以我的领受回答您的问题:

一、无论信主多久,只要照着所知道的主的话去行,就是行在光中,别人必能看见光,虽然黑暗不接受光;

二、不少的基督徒说:我知道,但我做不到。瓦器包着,别人如何能看见宝贝呢?

三、按照圣经上的教导(如:太10:26,32,33等),基督徒应该承认自己是基督徒,无论所处的环境如何。我的见证以后可以分享。以马内利!

敬德(大陆某地传道人):

其实有许多基督徒已经把光照在人前,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我在这里分享一个:

在华西的某村庄里有一个基督徒L,她可能是当时全村唯一一个信耶稣的。她的邻居是个很厉害的泼妇S,谁要惹着她,她可以不住口地连骂几小时脏话还不会重复的。而且气劲上来,她会上到房顶上或在院墙上高声叫骂,众人围观也不惧,村里很多人家都被她点名骂过,所以大多数人家都很少和她来往,唯有基督徒L和她还有些交往。

S的丈夫是个做小生意的人,常往县城里跑,他们的女儿也在县城里打零工。一次,S的丈夫又要进城去卖东西,其中有几只鸡准备拿去卖。头天晚上将鸡装在笼子里。第二天天亮以后,要将鸡笼放上车时,发现少了一只鸡。其实是他们的女儿缺钱花了,妈妈脾气不好,不敢张口要,昨晚看见爸爸装鸡,就留上了心,早晨天还没亮就先起来,假说要赶路,就在父母起床之前,拿了一只鸡往县城里去了。S不知道女儿的事,就开始怀疑每个上她家来的人。碰巧,那几天基督徒L家也吃了一只鸡(农村人当时几乎家家都养鸡),将鸡毛倒在街对过的垃圾点上。这些鸡毛被S看见了,虽然毛色不太一样,但顺理成章,她自然认为是L拿了她家的鸡,于是就开骂。从屋里骂到屋外,从房门骂到院门口,最后索性上房叫骂。
 
L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后来越听越像是冲着自己来的,而且话都很难听,什么"小偷"什么"贼"的,就有些生气,想去理论一番,但心里有柔和的感动让她要学习忍耐,并且有平安喜乐。

这样,S骂了两天,忽然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竟不能起床做饭了。那几天她的丈夫和女儿又都在县城里,家里就断了炊。L呢,这几天她时刻注意S的动静,不知道除了骂以外,她还会有什么花样出来。但第三天却没动静了,而且早晨中午都没有炊烟,S家里静悄悄的。L正纳闷呢,圣灵感动她:"S病了,你做两碗热汤面送过去。"

L不太乐意,"她(指S)?这么不明不白地骂了我两天,我不恨她就是了,还给她送面?"

但圣灵一直感动她,让她想起《圣经》要求"爱仇敌"。于是L就做了两碗热汤面端了过去。

L端着面来到S家中,果然见S躺在床上呻吟着,家里因没有生火而显得有点冰冷,见此情景,L心软下来,就柔声对S说:"S呀,起来吃点热汤面吧。"

S真是饿了,看见热汤面端到面前,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甚至吃得有些冒汗了。等吃饱了,有些力量了,S就翻着眼睛冲着L说:"哼,别想拿两碗面来哄哄我,就不赔鸡了。"

L气得掉头就回家中,对主祷告:"主耶稣,我去帮助她,她却恩将仇报,下次我再也不理她了。"

但第二天中午,又到吃饭时候,圣灵又感动L去关心S,为S做两碗热汤面。照人的想法,L真不愿意去做,但想到耶稣的爱,她就又去做了两碗热汤面又给S送去。那S虽有点好转,但仍然躺在炕上,当L端面过去,S也不客气,一口气吃完了两碗面,放下碗擦擦嘴,冲着L说了一句:"L呀,四碗面也换不过一只鸡。"

L也不和她理论,又一次憋着气回到家中,向主祷告,主就安慰她。

到了晚上,S的丈夫和女儿一起回到家中,S的病也基本好了,一家人说起话来,才知道女儿拿了鸡去换钱。S这下子觉得很对不起L,无缘无故地骂了人家两天,后两天自己生病人家送面过来,还恶语相向,太过份了。S的良心发现,让女儿陪着去找L赔礼道歉。

L说:"其实不是我好,我第一次都不想送面,何况送两次呢。是我信的主耶稣,他爱你,感动我这么做的。"

S问道:"耶稣是谁呀,他怎么这么好?我不认识他,他还爱我?我说你一个女人怎么能有那么大肚量,原来有位耶稣让你这样做的。我一定要认识耶稣。"

于是L就向S一家人传了福音,圣灵大大地动工,S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罪很多,特别是这一张嘴,骂人太厉害,实在可恶。她问L该怎么办,L回答:"亏欠神的向神认罪,亏欠人的向人赔礼道歉。"S真的照着去做,先祷告向神认罪,然后向每一户她骂过的人家去道歉认错。人家问她道歉的缘故,她说是因她信了耶稣。看到这么恶的人竟因信耶稣而有极大的改变,村里多有人来询问关于耶稣的事,于是福音就传开了。信主的人很多,村里自然形成了家庭教会。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