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编者的话
2015/5/30 18:07:15
读者:4020
■本刊编辑
生命季刊 第24期 2002年12月
 
    自本期起,“24小时守望祷告”将成为季刊的一个新专栏。我们相信,只要读者愿意在这个专栏中驻足片时,便能看到一个丰富的灵性世界。
 
    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中,关于祷告的作品真是浩如烟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祈祷的奥秘仍不能穷尽。照着圣经的启示,我们知道祷告是神儿女的生命形态。而我们的主道成肉身来到世间,自己就是一个祷告的人。祷告不是观念,祷告是生命、是生活。你把所有关于祷告的经文都背下来,你把十几个世纪以来所写关于祷告的书都读完,而你每天却不愿意拿出30分钟时间俯伏在神面前祷告,你就仍然无法明白什么是祷告。祷告的作品常常是祷告的人写出来的,他写祷告不是单要告诉你祷告的观念,他写祷告是为了叫你成为祷告的人。
 
    在本期的“24小时守望祷告”专栏中,三位长者的文章对我们操练祷告,想必能提供许多具体的帮助。便雅悯老弟兄结合他自己的祷告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祷告是以神为中心的祷告,神是按照他自己的心意垂听祷告和成就祷告的;神也借着祷告把我们造就成合他心意的人。于力工牧师曾经写过《祷告和祷告学》一书,这和他“活在祷告中”的灵性经历不无关系。他自从作传道人以来,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不是一个祷告的人?”他认为一个基督徒的人生“就是一个祷告”。他说,祷告“变成了我的人生观”。另一位便雅悯老弟兄提醒读者要照着真理的规模来祷告,不能主观地追求“奇”、“特”、“大”之类的感觉和效果。最后,三位长者都强调守望祷告,祷告的人应该有强烈的“守望”意识。
 
    这个专栏中的其他文章,也都是祷告生活的记录。黄冯喜龄的文章中充满喜乐,这喜乐是因为参与守望祷告给自己的灵命带来了复兴,也给教会带来了复兴。李众的文章反映的是国内弟兄姊妹的祷告生活。从施玮的文章中,我们看到在北美土地上也有一群祷告的人,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在祷告中却像一队神国军队的勇士。他们为全地的灵魂代求,为在世界各地的属灵的争战祷告,为神国的各样事工及各机构、教会的同工代求┅┅他们称自己祷告之处为“守望楼”——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需要更多的“守望楼”和更多的在其中守望祷告的人哪!
 
    在“十字架与新世纪的福音使命”专栏中,读者将会看到中国宣教士“到蒙古传福音”的故事。不久前,人们还在问:中国教会什么时候开始向其他国家差派宣教士呢?话音未落,中国的宣教士已经上路了。他们选择了落后贫困的国家去传福音,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早期西国宣教士在中国传福音的精神。这只是一个开始。宣教者的脚踪十分美好,但道路却非常漫长。21世纪的中国教会,真的能够承担起把福音传回耶路撒冷的重任吗?愿我们在祷告中记念他们,更愿有一天神感动我们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教会生活”一栏里发表了几篇“小文章”,但反映的却不是“小”问题。我们能坚持“什一”奉献吗?在遇到大患难时,能持有从神而来的平安吗?牧者或长执敢不敢为了真理而“得罪”自己的会友甚至为此付出代价呢?“什一奉献之后”、“信心和平安”及“喝彩”三篇文章分别告诉了我们“小牧师”、“平信徒”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盼望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在教会生活中,更是在自己的生命中,选择合神心意的答案。
 
    20世纪已是“上个世纪”了,“百年中国教会”中,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生命见证啊。本期的“吴奶奶的故事”及“全国各大学基督徒学生联合会在成都”两篇文章,不仅是美好的见证,也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愿读者可从中受益。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