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信仰 第35期 2018年11月
盖棺掩卷,长夜未央中国文学魂何在?—写在文豪金庸离世之后
文/晓静
金庸先生以十几部构思精妙、笔触动人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虚幻的江湖,百多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近几代中国人当中,似乎每位读者都能在这众多作品、人物里找到一个给自己定位、给朋友定位、给冤家定位的形象。金庸武侠因此让人读来物我两忘,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是文学的魅力。作家能在为数诸多的作品中都显出这样的功力,也堪称泰斗了。
下笔劲力如此的大家,似乎也难脱出中国文学的两大局囿,不仅是文学,以致文化和民族性中的局限,在这些作品里集中的体现,让我们可以探讨反思。
其一,对人能力高下的定论。几乎每部书中,都有个武功第一人。这与众多中国古代作品同出一辙,比如《西游记》里众妖魔神仙虽法力不同,却也能分出高下;孙猴子借天地造物之功和个人殷勤修炼,得以大闹天宫,后来胜过群魔,取得真经。《三国演义》智者众多,唯诸葛亮最出类拔萃,成为中华文化中智慧的化身;武将众多,却以五虎上将为最勇武。这跟科举制度中把学子们的才华排出名次,高考制度中把学生们的成绩分数化,以致今日众商贾名流身价数字化都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大家常常甚至不自觉地就找出一个标准来攀比。比如住什么价位的房子、开什么档次的车子、孩子上什么级别的大学……甚至在教会,都会暗自排一排哪个最属灵。
攀比,是人性中的必然,说白了,就是罪性中骄傲的衍生。谁都想高人一等,量化出来,就有据可凭了嘛!圣经里有一个故事,讲到以色列先知撒母耳遵从上帝的命令,去一位叫作耶西的老百姓家,在耶西的众多儿子当中,膏立一位他选中的以色列君王。撒母耳在上帝面前一生忠诚,少有瑕疵,这次也看走了眼。看到耶西的大儿子人高马大,一表人才,觉得“就是他了!”。上帝却说了一句话:“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上16:7),结果上帝选中的竟然是老爸耶西觉得绝无胜出可能性的小儿子大卫,甚至耶西都没把大卫带来见撒母耳。可见人所看重的,跟神所看重的,能差多远了。
我们的民族,什么时候能看内心过于外在的表现、看永恒的价值过于短暂的收益,打“假”就不需要了,名牌就没市场了,浮躁就能根除了……
其二,无法超越悲观的命运结局。金庸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结局以隐遁者居多,这和我们民族信仰中的佛教渊源有关。《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少有的,对罪有正面的揭露(作者看待淫乱、贪婪有个正直的角度)并表达出忏悔意识的作品。而且曹雪芹当时的创作并无甚名利可图,确实流露了一个作家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单看现实的世界,人生确实是无解的。如果没有一位掌管宇宙的主宰,他不是公义慈爱、对芸芸众生充满热情的,那么作为渺小的一个人,纵然有千般本领、万般品格,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身全而退!
无论是虚构的江湖,还是现实的人生,这世界是险恶莫测者居多。就像李白在《蜀道难》中所描述的惊心动魄的险象一样,最后的总结是“其险也如此,胡为乎来哉!” 圣经中诗篇里有一声发自心底的呼喊:“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就早已丧胆了。”(诗篇27:13)没有上帝,人生是悲剧性的、无助无望且令人畏惧的。
毕竟,金庸当初写小说是为了吃饭的,报社发表他的作品是为卖钱的。卖点在于他能把构架细节处理得精妙绝伦,至于读者可以不思茶饭,等着明天的连载出炉。这样的作品通常要有很好的娱乐性,迎合多数读者的价值观。除非作者有坚定的信仰和使命感,这种发表方式决定了作品无法带领读者反省和超越自我 ,难以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之作。
今天,中国人的生命开始接通了永恒的活水泉源,我们祈求智慧的主,为中华民族赐下伟大的作品,引入从天而来的智慧、光芒!
晓静 中国大陆基督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