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第89期 2019年3月
管教子女会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
文/安安
《生命季刊》第89期
对孩子进行训练或管教时,常有家长会担心孩子因此而缺乏安全感,毕竟太多的育儿书籍或者文章在告诉家长,管束、管教、训练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孩子哭闹是这些观点持有者最常用的论据。我们暂不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先来解释一下两个关键概念:1. 什么是合神心意的管教或训练。2. 安全感是什么。
合神心意的管教或训练
1. 神要求我们管教和训练孩子吗?
神在圣经中给父母的托付很明确: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 22:6 和合本)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言 13:24 和合本)
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留在意中,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也要教训你们的儿女,无论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命记 11:18-19 和合本)
显然,神指示父母要管教和训练孩子。
2.什么样的管教和训练才是合神心意的?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以弗所书 6:4 和合本)
首先是动机和目标:箴言22章6节告诉我们,教养孩子是为了使他走当行的路。而以弗所书6章4节则提醒,父母是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教养儿女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孩子不是我们的私人所属,他们是属神的,是神托付给父母的产业。有些父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训练孩子,比如自己想玩手机不愿意陪孩子玩,就给他一个手机让他自己安静呆着,这样自私的做法自然是不符合圣经的。那么,为了孩子“好”,训练他们成才,是不是就一定符合神的心意呢?也不尽然,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时候是因着自己的愿望和目的,而忽略了神的旨意如何。神要父母带领孩子认识主,而不是随从自己的情欲,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当我们在要求孩子做这样、做那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审查,这是神的心意,还是我的心意?若是后者,我们为人父母的真的要认罪悔改。
我们对孩子的管教、训练,其目的一定是为了遵行神的话。神要求父母自己负上责任,养育孩子,要求我们教导孩子顺服、过圣洁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以自己成为敬虔的榜样,让孩子从我们的生命和实际生活中看到神的荣耀!
其次是方法:“不要惹孩子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如何才能不惹孩子的气呢?
父母以身作则
言语暴力的父母要求孩子说话有礼貌,孩子一定会被“惹气”:既然你们做不到,又为何要求我去做呢?神要他们的子民圣洁,因为祂是圣洁的。父母要求孩子过圣洁生活,若自己不做,这个管教和训练一定会大打折扣。父母的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成为那样的人!
父母要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性格的差异以及身体心灵等发展规律,父母需要不断学习,了解相关知识,为他们设立界限。我们一再提到漏斗育儿法,漏斗外的养育以及过窄于漏斗的养育,都会对孩子的身心灵带来不利影响。做学习型的父母,认识自己的局限性,与孩子一起进步,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成长。
不在怒气中管教
管教果效要基于爱的关系的建立,若我们根本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日常他们交给别人来管理,只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才管教他们,那他们只会感受到我们的严厉,而不会相信我们是因为爱他们才管教他们。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不要在怒气中管教,管教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在主里是平静的,怒气会使人失去分寸,我们会伤害到孩子,孩子也会因为感受到我们的怒气,而忽略我们管教的目的是纠正他们的行为,他们会以为我们只是不喜欢他,厌恶他,这就是偏离了管教的目的。注意,管教和训练并不是为了“责罚”孩子,而是通过让他们付上犯错误的代价,而让他们远离错误。
关于安全感
当我们按照神的心意管教和训练孩子的时候,孩子还是会哭闹的,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的安全感被伤害了呢?让我们来看看,“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安全感在我国流行开来,始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国内大行其道之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摘自百度百科)
很多育儿的书籍或者文章,就此论调,大肆宣扬原生家庭伤害论,好像父母必须在婴儿时期有哭必应,成长过程中百般呵护,这个孩子的心理才最健康,才最具有安全感。而事实上,在主流心理学界以及心理学临床使用上,弗氏的这一理论都是被批判居多的。
我们不如把目光从世俗的心理学理论转向圣经,看看圣经上的安全感又是什么?
在创世记,神造亚当和夏娃时,祂说一切甚好,亚当和夏娃居住在伊甸园里,与神完全没有隔阂,他们之间彼此相爱,与自然万物也和谐相处,完全没有所谓的”冲突、焦虑、防御机制”,一直到亚当夏娃违背神的命令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耶和华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耶和华神对女人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创世记 3:8-13)
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到,人开始躲避神—人与神之间出现了隔阂,亚当将犯罪的原因推脱到夏娃身上,完全没有了之前他说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那般的爱—人与人之间出现了隔阂,天起了凉风,人因为犯罪,神用了一张兽皮给他们做衣服遮盖身体—人与自然出现隔阂。从此,和谐的、安全的伊甸园从人类的生活中消失不见了,人们必须劳苦才可以糊口,必须面临生老病死,更重要的是,人与神分离了,与那永恒的爱的根源隔离了。这是圣经中,人类的“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的来源。
由此可见,弗氏所说的,人类的冲突、焦虑、防御机制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和满足造成的,并不符合圣经。让我们反向思考一下,也可以发现弗氏理论的错谬,假设一个人幼年时期和成年阶段,他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他是不是就丝毫不会冲突、焦虑或者有防御机制呢?显然不是,放眼看看我们周围的啃老族、妈宝们,一味的满足和娇纵,只是让他们的自私自利不断被养大膨胀,及至根本不会顾及周围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完全的自我中心,一旦生活出现了父母无法帮他们屏蔽掉的难处,他们极其容易被击垮而走上极端。
如何才能有安全感?
神才是安全感的根源
我们认识到安全感的缺失乃是因为人犯罪离开了爱的源头,与神的分离导致每个人的安全感生来都不会是完整的。那么,安全感的不完整是不是全然是一件坏事呢?事实上,当我们还身处于这个悖逆的世界,我们周遭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和危机,管教和训练不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是训练他拥有必要的界限感和保护机制,由此可以帮助他躲避危险,比如家里的电源开关是有危险的,父母从小就训练孩子不去碰,可能在训练时,孩子会有些哭泣,但他也会因此明白,这个东西他不能碰,因为碰了他会付出代价(爸妈的责打),但因为惧怕破坏孩子安全感而放弃管教的父母,教不会孩子避开电源,由此给孩子带来的危险,岂不是比孩子被打几次要大得多吗?
再说回到安全感本身就是不完成的,所以父母试图靠不断满足孩子来让他们的安全感保持良好可以说是徒劳无功的。因为父母也是人,人人都是罪人,并且是有限的—我们所处的世界,遍布着危险和不确定性,即便父母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保护孩子不受丝毫的伤害。然而,神说“虽有苦难,在我里面有平安”,一个真正有神的人,祂会得到耶稣基督的生命,会知道自己是永生神的选民,在永恒的国度里有份,而不会被世界上几十年所经历的苦难击垮。若父母真的希望你的孩子有安全感,请不要试图成为他的神,而是带领他去认识那一位真神。
父母相爱的家庭,给孩子在这世上最有安全感的居所
孩子在稳定的家庭中成长,他从小意识到自己的爸爸爱妈妈,妈妈也爱爸爸,他们一起按照神的心意来管教、训练他,使他可以走在神的道路上,这样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有时候父母很在意孩子的安全感而拼命地去满足他,追求给他物质上的丰富,却毫不在乎地在孩子面前争吵不休,这样的孩子也会因着父母关系的破裂而受到伤害。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千万要警惕世俗心理学人本主义的侵蚀,回到圣经当中去理解安全感,按照神的心意去管教和训练孩子,以我们自己的生命做神的见证,带领孩子来到永身神的面前。愿意这样去行的父母,真是孩子一生莫大的祝福!
安安 中国大陆基督徒,全职家庭主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