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圣经里的“灰姑娘”
—— ——《路得记赏析》路得的宿命与终局(1)
2020/8/13 3:48:15
读者:5688
■任运生

  

 

 

 

路得的宿命与终局

—— 路得记赏析(1)

 

文 | 任运生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音频为杨迪姊妹朗读: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1:16-17)

 

序言

 

《路得记》是圣经文学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优美的爱情短篇,被认为是《灰姑娘》(Cinderella)的古老版本。圣经中的爱情描写并不多见,只在《创世记》中有关于以撒和利百加以及雅各和拉结相爱的简短记述。当然,所罗门的《雅歌》是专一讲述爱情的书卷,但《雅歌》的措辞过于直白、火辣,不太合乎东方文化含蓄的口味。也正因为如此,对中文读者来说,《路得记》便显得尤其珍贵和美丽。

 

德国大文豪歌德这样说过:“路得记是人类的语言文字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首诗;是所有短篇中最可爱且最完全的一本著作。”

 

如果将《路得记》作为爱情短篇来欣赏,以文中的主角路得的活动为主线,那么《路得记》简短的四章可以做如下简单的概括:

 

第一章:回归伯利恒;

第二章:巧遇波阿斯;

第三章:麦场两相会;

第四章:美满成姻缘。

 

然而《路得记》的爱情故事只是一条明线,这本书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暗线,那才是《路得记》的主旨。因此,《路得记》的爱情故事只是历史背景的衬托和辅助。因为圣经不会单纯为记述历史而写历史,也不会单单为描写爱情而写爱情。《路得记》作为连接以色列士师时代与王国时代的桥梁,在耶和华神的救恩计划中占据浓重的一笔。

 

那么,《路得记》一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 与《士师记》作一清晰对比;

 

第二, 引介基督弥赛亚的家系;

 

第三, 引入至亲救赎者的概念;

 

第四, 显示神的恩赐惠及万邦。

 

首先,路得记通常被称为《士师记》的第三个附篇。“弥迦的偶像”是《士师记》的第一个附记,显示以色列在士师时代宗教的混乱;“利未人和他的妾”是第二个附记,表明士师时代以色列道德的颓废和政治的衰亡。有人将《路得记》归为《士师记》的第三个附记:对比于《士师记》的黑暗、败坏、混乱、萧杀,《路得记》就像流淌在山涧的一汪清泉,带给人清新、明亮、美丽、甘甜!

 

《路得记》的结尾,引介大卫王的家谱,这段家谱在马太福音第一章被完整引用,成为耶稣基督弥赛亚家系的一部分。因此,《路得记》一书成为新约圣经的重要铺垫。此乃圣灵是圣经的真正作者(Divine Author)的又一实例。

 

《路得记》中的波阿斯是路得的救赎者,从而引出一个关于Kinsman Redeemer (至亲救赎者)的重要概念。因此,波阿斯成为耶稣基督的预表,主耶稣是犹太人的至亲,他不仅救赎犹太人,也拯救普世的人。

 

路得作为一名外邦女子——受咒诅的摩押后代,在以色列对神“移情别恋”时, 却对神表现出“忠贞不渝”,读来令人迴肠荡气。因着忠信,路得蒙神格外的恩典,预表神的救恩惠及万邦!

 

《路得记》开始是饥荒和死亡, 结束是美满和欢乐。前者是因人离弃神, 后者是因人投靠神!这样的结构和主题在《路得记》中一再重复、寓意鲜明。

 

一、流浪异地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得1:1-2)

 

当士师秉政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因为以色列政治腐败,道德衰退,宗教混乱,导致地土也连带受累,国中遭遇饥荒,民不聊生。此时,在犹大地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他的妻儿到摩押地去逃荒要饭。

 

伯利恒,英文Bethlehem, 是由两个希伯来文字组合而成:Beth, “房子;”Lehem,“面包;”所以,伯利(Bethlehem)顾名思义,是“面包房”的意思,中文译为“粮仓”。而摩押是罗得与女儿乱伦的后代所寄居之处,是受咒诅的外邦。在饥荒之时,人离开粮仓之地而逃荒到受咒诅的外邦地,是多么地具有讽刺意味。

 

而这个人——以利米勒,他和他一家人的名字也极具意味:“以利米勒”也由两个字组成,“以利”是“我的神”;“米勒”是“王”;所以,“以利米勒”希伯来文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他的妻子“拿俄米”的名字是“甜美”的意思。显然,以利米勒没有活出他父母的期望,在举国属灵荒芜的世代,以利米勒也未能幸免。他属灵光景的低落和颓废从他为自己两个儿子所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玛伦”的意思是“有病”;“基连”的意思是“孱弱”。在饥荒年代所生的儿子“有病”“孱弱”大概也不足为怪,但以利米勒的灵性肯定也像他给儿子所起的名字一样:既“有病”又“孱弱”。

 

当以利米勒看他周围的环境,他所看到的尽是黑暗,没有一点曙光。他完全忘记了他的父母给他的名字的寓意:我的神是王!他的生活是凭眼见而不是凭信心。饥荒多是耶和华神对祂悖逆犯罪百姓的管教,然而以利米勒完全忘记了,“祂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5)以利米勒完全丧失了多年后以色列大卫王所表达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29:10)

 

以利米勒失去了属天的眼光,失去了属灵的定见,生命中的决定随外面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可想而知,凄凉的结局便是无可避免。

 

“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得1:3-5)

 

丈夫和父亲是一家之主,这也是神对丈夫和父亲的托付,他的作为常常决定一家人的命运!眼光产生定见,定见决定命运!

 

拿俄米是一个聪明甜美的女子,但当她嫁给以利米勒,就注定成为一个“苦命人”。先是一家人遭遇国中饥荒;后来跟随丈夫携带儿子外出逃荒,流浪异乡。谁知不久丈夫又撒手人寰,留下她和两个儿子。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操办成家,还没有片刻安息,如今两个儿子又先后离她而去,人之命运的凄惨大概莫过于此。

 

这是《路得记》中引出的第一个人生论题——死亡。以利米勒一家六口人死去三个,而且都是养家的男人,留下拿俄米一个年长寡妇带两个年轻寡妇,没有依靠,没有指望。死,对逝者通常被认为是凄惨和不幸;对活着的人,它留下的是不尽的哀伤和无望。(未完待续)

 

任运生  牧师,在美国牧会。生命季刊特约撰稿人。

 

请阅读"尼希米记"讲章系列信息:

 

1 什么是异象?如何产生?如何成就?(含音频)

2-1 如何克服灰心与惧怕?(含音频)

2-2 出于神的工作,神必保守到底!(含音频)

3-1 属灵复兴,从渴慕神的话开始(含音频)

3-2 以色列百姓为什么哭泣?(含音频)

4-1 严肃会:三小时读经,三小时认罪!(含音频)

4-2 你是一个与神立约的人吗?(含音频)

5. 属灵领袖,要具备什么样的气质(含音频)

 

 

敬请阅读新号文章:

靠什么你才能在危机风暴中站立?(含音频)

从吸毒者到牧师,从强盗变传道:我今成了何等人(含音频)

诚信与对人的尊重,可平息人心的怨愤(含音频)

今日灵修:在毁谤主的人前,你敢承认主名吗?(含音频)

深度文章:“我已为你祈求”(含音频)

华裔90后传道人呼吁:当举目仰望(含音频)

你是否知道,你的永生什么时候开始?(含音频)

王明道:基督徒的健康问题(含音频)

大灾难之前的黑暗:黑暗之灾(含音频)

教会,当从民族分裂中学功课(含音频)

耶和华的夜:大灾难发生了!(含音频)

分裂,在于领导者是否执行三公!(含音频)

这夜是耶和华的夜:出埃及!(含音频)

生命季刊新号

请扫描关注“生命季刊3”,请转发给您的亲友

↓↓↓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本刊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