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须区别“宗教概念”和圣经真理
——对“我为什么长不大”的回应(一)
2022/4/21 15:12:10
读者:6033
■辛立
生命季刊 第29期 2004年3月
 
 
读了署名“小包包”的文章和分别刊登在《生命季刊》(总27、28期)上的回应文章,心里感触很深。特别是这位自称“混混基督徒”,但又追求灵命长进的弟兄,对他的执着与勇敢,困惑与挣扎,我的尊敬更多。以我个人的灵命程度,实在没有资格来帮助他从困惑中解脱;我只能从他文章所发的感慨中,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帮助有需要的弟兄姐妹,来认识自己读神话语时的某些盲点。
 
 
“小包包”认为,刚信主时,与神有一段“蜜年期”;两三年后,“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属灵生命不知不觉到了一个旷野飘流的阶段”。“在旷野飘流了几年之后,有些人的生命发生了质的变化,终于争战得胜进入迦南美地。少数幸运儿改行跟随世界做阿拉伯王子挖石油。大多数人希里糊涂地做只在旷野流浪十几年的小瘦羊”。“小包包”将“进到旷野中飘流”,作为许多基督徒属灵生命成长的必经阶段;并根据自己“在旷野中飘泊”,总结出“旷野中的心态”。
 
 
“小包包”陷入困惑的第一步,是以自己理解的“宗教概念”,代替了圣经中所教导的“圣经真理”,其具体反映在对“旷野飘流”理解的不准确上。
 
 
有人将“旷野飘流”泛指为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进入迦南之前40年间在旷野的生活。但不准确。1 因为在以色列人到达西奈山之前,是有目标的向神的应许之地前进。这就是耶和华神在向摩西显现时所说的:“我将和你同在。这将是我差派你,并给你的证据:当你将这民从埃及领出来之后,你们将在这山上事奉神。”(出3:12节。希伯来文直译)2 所以,在“汛的旷野”,以色列人发怨言,但神降下吗哪;在“米利巴”为饮用水“试探耶和华”,神从磐石中给他们水喝;甚至摩西在山上四十昼夜领受法版时,以色列人和亚伦造金牛犊,神让利未子孙一天击杀了三千人,但经过摩西的祷告,神的恩典与救赎没有离开以色列。神不仅应允摩西,“我必亲自和你去,使你得安息”(出33:14),并进一步承诺“你所求的我也要行”(33:17)。耶和华神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律法、会幕、祭祀制度、军事组织等各方面使以色列人得以装备,并藉着打败亚摩利人,显明神与他们同在。这一切,都是为进入应许之地作准备。
 
 
当以色列人到达应许之地的南端,12个探子进入迦南美地40天,带回消息后,其中10个探子主观夸大敌人的强盛,忘记神的手在以色列人的救赎中一切奇妙的作为,以至谣言惑众。“当下全会众大声喧嚷,那夜百姓都哭号。以色列众人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全会众对他们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这旷野。耶和华为什么把我们领到那地,使我们倒在刀下呢?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掳掠,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么?”约书亚和迦勒撕裂衣服向他们见证,但全会众说:“拿石头打死他们!”“忽然,耶和华的荣光在会幕中向以色列众人显现。”(民数记14:1-10)
 
 
神首先发问:“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民数记14:11)并要立即杀他们。摩西向神祷告:“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但”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面对神的震怒,摩西虽然反覆哀求:“求你照着你的大慈爱,赦免这百姓的罪孽,好像你从埃及到如今常赦免他们一样。”(民数记14:19)与神处理前几次以色列人的悖逆相比,这一次的方法不完全一样。神听了摩西的祷告。他没有立刻击杀他们,没有以摩西的子孙取而代之──以此彰显了神的慈爱;但同时也没有赦免他们的罪孽和当受的刑罚──以此彰显了神的公义。3神指着自己的永生起誓,用以色列人向神所发的怨言定了他们的罪:20岁以上向神发怨言者,必不得进入应许之地;但他们的孩子,就是以色列人所说要被掳掠的,神必将这一代新人领进他们父兄辈所厌弃之地。“你们的儿女必在旷野飘流40年,担当你们淫行的罪,直到你们的尸首在旷野消灭。”(民数记14:33)
 
 
和合本翻译中所用作动词的“飘流”,希伯来文的本义是“牧养,喂草,放牧”,“照管”,与诗篇23:1节中“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的“牧者”同字根。原文直译:“你们的儿女将要成为牧羊者在旷野40年”,这是针对神所应许,将他们带进“流奶与蜜之地”、稳定平安的农业生活而言。“担当你们的淫行的罪”,原文中没有“罪”这个字,是中文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的。什么是“淫行”?原字有男女道德风化的荒淫,以及宗教信仰不纯正两方面的含意。在此应是后者。因此,也被译为“不信”──faithlessness。所以,所谓“旷野飘流”,是神针对以色列人屡次悖逆,以致犯下必死之罪后,神不再是这些罪人的牧者。而是任凭其虚谎刚硬的心,并兴起一种特殊的环境,来实践他与以色列人所立“十诫”中的第二条诫命:“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这里,有以下几方面的真理是我们应当认识的。
 
 
(一) 神的忍耐与限度
 
 
从出埃及到第一次入迦南的失败,以色列人屡次悖逆神,但因着摩西的祷告和神的怜悯,神饶恕了他们的罪,没有将他们当受的刑罚加给他们。神的恩典,丰富地加给这些蒙恩的罪人。但是,神的宽容与忍耐是有限度的,特别是对那些拒绝进入神所应许的“安息之地”、怀疑神的救恩、稍有困难就要重新回到为奴之家、沉溺于罪中的人,神必定他们的死罪,并按着他们自己的怨言,使其倒毙在旷野。对他们而言,旷野代表了地狱与死亡的审判。
 
 
这一原则,和新约中的教导,是完全一致的。对于那些抵挡耶稣真道的人,主耶稣反覆强调:“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7:21-23)“唯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8:12)这都是针对那些自己以为义,自以为与神国有份的以色列人而言。
 
 
在希伯来书中,这一真理更为明确,神的宽容与忍耐是有神的标准:“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6:4-6)在第10章26-31节,和12章14-17节中所强调的,是同样的真理。
 
 
在彼得后书中,也同样反覆强调对那些“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的灭亡”者的处置。“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彼得后书2:21-22)
 
 
神国是神自己的统治。在旧约中,神国度的名词用法,是由动词“做王”发展引申而来。权柄、原则与标准,都是由这位大君王所订立,不是世人自己的想当然。在新约中,主耶稣在讲国王宴席的比喻中,也突出了王的权柄、原则与标准。这些明确的真理,与当今流行的“成功神学”中滥用神的恩典,将任何羞辱神名的罪都列入可“宽恕,赦免”之列,是泾渭分明的。
 
 
(二) 神的慈爱与公义
 
 
在以色列人犯下必死之罪后,摩西用神自己所说过的话,为他们向神求告。在这里,摩西用“慈爱”来形容神的性格。这是非常丰富的爱。又被译为“永守契约的爱”、“救赎的爱”、“神圣的爱”、“永恒不变的爱”等。神的慈爱,绝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在求神恩典慈爱的同时,摩西不忘神的公义,神“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恩典和公义,慈爱与真理(箴言3:3),是神属性中不可分割的特征。两者之间,缺一不可;顾此失彼,或特意强调一点而忽视另一点,都不能反映神全备的救恩。
 
 
(三) 新约如何看“旷野飘流”?
 
 
在使徒行传7:39-43节中,司提反有对以色列历史的回顾;特别是在希伯来书3:7-19中,当神的圣灵启示作者,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完成了救赎之恩的角度看“旷野”的历史,对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旷野飘流”,会有更准确的帮助。这段经文引自诗篇95:8-11节,概要地指出摩西领导的以色列人在旷野不光荣的历史:“那时,你们的祖先试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四十年之久。我厌烦那世代……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对于“旷野”的历史,在以色列人的反思中,是悖逆神,被神处罚的历史。4 在希伯来书中,更是将其作为每一个基督徒所应警醒、以为鉴戒的反面教材:“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希伯来书3:12)悖逆离弃神,直译是:“对神叛道变节”。5 所以,希伯来书坚决否定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是享了“神的安息”;提出“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那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将自己一次献上,所成全的“新约”。
 
 
(四)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理解?
 
 
希伯来原文对“旷野飘流”的准确概念是:“将要成为牧羊者在旷野40年”。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以色列的先祖是游牧民族,当神的恩典临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时,神成为他们的神、主、救主、牧者、王──神是他们生命的主宰。由神的杖、神的竿、神的权柄来管教、牧养他们,还是由他们自己放纵己心,自己掌管自己的命运,始终是以色列人蒙神大恩后所面临的挑战。在旷野,他们要自己做牧者,时刻想回到埃及;在迦南,他们要为自己立王,不要神做他们的王;在被掳归回后,他们又将人的传统和教训,与神的圣经相题并论,并以之抵挡道成肉身的“人子”;这些都是以人的方法对抗神。
 
 
对于在旷野中的悖逆者,神的刑罚体现在旷野40年,特别是第一次进入迦南失败后的38年,“自从离开加低斯巴尼亚,到过了撒烈溪的时候,共有38年。等那世代的兵丁都从营中灭尽,正如耶和华向他们所起的誓。耶和华的手也攻击他们,将他们从营中除灭,直到灭尽。”(申命记2:14-15)
 
 
被耶和华神判定在旷野度过40年的另一组以色列人,是因年龄关系未直接介入悖逆之罪,神让他们在旷野中,看着父兄辈一个个倒毙或被击杀,并担当着他们父兄辈所犯的“淫行”;与此同时,又受到神恩典的庇荫,“神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心内如何,肯守他的诫命不肯……这四十年,你的衣服没有穿破,你的脚也没有肿。”(申命记8:2-5)
 
 
这是两组不同生命的人,通过他们不同的结局,彰显了神的公义审判、慈爱怜悯。这两个不同的命运,圣经明确指出:他们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必定是非此即彼。6
 
 
对于任何一个蒙恩得救的基督徒,用“旷野飘流”,或“自己作牧者,掌握自己的命运”来形容他在信主后与神的关系,来形容他灵命长进过程中的起伏,是不恰当的。正如保罗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新造的人”,按原文译为“新的创造”更贴切。我们活在耶稣基督里,不被定罪,在赐生命的圣灵的律里得释放,皆因耶稣自己成为赎罪祭,为我们受死,并被埋葬,且在三日复活,升天坐在父神的右边,成为我们唯一的中保。我们与父神的关系,是完全地交托,由他来掌管我们的生命。我们既没有随时随地倒毙在旷野死亡阴影的遮盖,也没有承担上一辈淫行的重担。因着信,我们已进入了耶稣基督用自己的身体所成就的安息中,在他里面,有丰盛的生命。正如主耶稣所应许的,他是葡萄树,我们是枝子,要常在他里面,常在他话语里面,常在他爱里面,常有他的喜乐,成为他的朋友。(未完待续)
 
 
注释:
 
1.在出埃及记中的关于神判定以色列人在旷野生活40年,侧重于以去迦南地侦探40天为基点,以40天对应40年;而申命记中的38年,具体确指以色列人犯罪后,神向他们宣判当受惩罚的时间。
 
2.参Owens, Analytical Key to the Old Testament和BDB: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Old Testament。
 
3. 民数记14:20节:“耶和华说:‘我照着你的话赦免了他们’”。似乎是对14:19节中摩西要求”求你照你的大慈爱,赦免这百姓的罪孽,好像你从埃及到如今常赦免他们一样”的回应。在翻译出现了三个“赦免”,而19节中头一个“赦免”和20节的“赦免”是同一个字。19节中后一个被译为“赦免”的字,原文是动词,多用作“举起、担当、拿着”的意思。14:19节直译:“我向你恳求,赦免这百姓的罪恶──根据你不变的大慈爱;根据你从埃及直到如今常背负他们那样。”但神用“我照着你的话”来回答,是照着14:18,19节中的原则:神“有丰盛的大慈爱”,和“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为基础。因为此后的38年,不同于最初一年半的手牵肩扛出奴隶屋;神带领的方式不同。
 
4. 请参考耶利米书7:21-26节。以西结书20:1-29节(中文和合本,英文NIV)。
 
5.参考《新国际版圣经》注释,页2311。
 
6.在这里,我们的侧重点,是如何从个人灵命成长的角度对比”旷野飘流”;和从神在以色列民族救赎历史的角度看旷野40年,略有不同。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