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第29期 2004年3月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问题是:耶稣基督为何受苦如此之多?但是,如果我们只把肇因归结在人的身上,就永远看不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谁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个问题最终极的答案是:神。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想法。耶稣是神的儿子。而耶稣所受的苦难却是举世无匹的。然而,整本圣经的信息却都导向这个结论。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
希伯来人的先知以赛亚说:“耶和华却定意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以赛亚书53:10)。基督徒所阅读的新约圣经说:“神……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马书8:32)。“神设立耶稣……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罗马书3:25)。
但是,神的这个举动,如何与那些杀害耶稣之人可怕的罪行调和呢?圣经的答案,可以用早期的一个祷文来表达:“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使徒行传4:27-28)。神在这件事上的主宰权柄,太深太广,叫我们不禁作声不得。但这也是我们得救的关键。因这是神所计画的,藉着恶人的手,叫全世界蒙受最大的益处。犹太人的律法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意思是:人的意思是要作恶,神的意思却是好的(创世记50:20)。
既然神的意思是好的,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必须越过人类这一面的原因,把焦点放在神的旨意上。耶稣基督的死,其核心的问题不在于肇因,而是在于目的──意义。人要除掉耶稣,可能有他们的理由。但只有神可以使用这件事给全世界的人带来益处。事实上,在耶稣基督的受死这件事上,神为世人所计画的益处是无法测度的。我在这本小书中向你介绍其中的五十个益处,只不过稍稍触及其皮毛罢了。我的目标是要让圣经自己来说话。我们必须从圣经中听见神的话语。我指出这五十个目的,是希望帮助你开始一个无止尽的探索,越来越认识神在他儿子的受死这件事上所定的旨意。
耶稣的受难为何举世无匹?
一个被罗马帝国当局视为觊觎王位而判决有罪并处死的人,却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间释放出莫大的能力,使他的跟随者能够忍受苦难,并且改变整个罗马帝国,并且直到如今依然在塑造这个世界,原因何在?答案是:耶稣的受难绝对是举世无匹的,而他死后三天复活过来,更是神的作为,要向世人证明他的死所获得的成果。
他的受死是举世无匹的,因为他不单是一个人而已。不单如此。正如古老的《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所说的:他是“出于真神,而为真神”。这是那些认识他的人所作的见证,他们受他感动来解释他究竟是谁。使徒约翰称基督为“道”,他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福音1:1-3,14节)。
除了他的神性以外,他也是完全没有罪而受苦的。别人指控他亵渎神,但这指控却是无法成立的;不单如此,他更是完全没有罪的。他最亲近的一个门徒说:“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彼得前书2:22)。此外,他的受死之所以是举世无匹的,还有另一个理由,即他是以绝对的权柄欣然接受自己的死。耶稣所说过最令人震惊的话之一,就是关于他自己的死与复活:“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翰福音10:17-18)。谁杀死耶稣?争论这个问题是没有甚么意义的。他选择接受死亡。那是他的父所命定的。他欣然接受它。
复活证明他是无辜而受难的
因为耶稣的死是这样举世无匹的,神叫他从死里复活过来。这是发生在三天之后。在礼拜日的清晨,他从死里复活了。在他被接升天以前,有四十天之久,他多次向自己的门徒显现(使徒行传1:3)。
耶稣确实复活了;但门徒们却迟迟不敢相信。他们不是轻易受骗的纯朴人。他们可都是讲求实际的生意人。他们知道人不能从死里复活。有一次,耶稣坚持吃下一片鱼,好向他们证明他自己不是鬼魂(路加福音24:39-43)。这不是尸首的复苏,而是神而人者(God-Man)的复活,进入永不朽坏的新生命。早期教会宣告他是天地万有的主。他们说:“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希伯来书1:3)。耶稣完成了神所要他完成的工作,复活就证明神的心已经得着满足了。本书就是论及耶稣的受难为世人所成就的果效。
……
总归一句话,最关键的问题是:为甚么?基督为甚么受苦并受死?这个“为甚么”,不是指肇因,而是指目的。藉着他的受难,基督成就了甚么?他为甚么必须受苦如此之多?在加略山上为世人发生了甚么重大的事?
那就是本书主体部分所要探讨的。我从新约圣经中搜集了基督受苦并受死的五十个理由。不是五十个肇因,而是五十个目的。比起“谁杀害耶稣”这个问题,更为无比重要的的问题是:神差遣他的儿子来受死,为我们这些罪人成就了甚么?现在,我们就要来看这个问题。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 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