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美国经济更是一片萧条
芝加哥的冬天格外寒冷
12月26日,大雪纷飞
这一天,是“中国福音大会2009”开幕的一天。
25日,有附近几个州已经报名的弟兄姊妹打电话告诉大会同工:天气预报有大雪,我们无法开车去,取消我们的报名吧。当夜,大会同工们迫切为26日的天气祷告,求神赐给我们一个没有风雪的好天气。而26日清晨,放眼望去:芝加哥一片银装素裹;灰蒙蒙的天上,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着……下午,一个个电话打来,报告的都是令人沮丧的消息:数位要乘飞机赴会的讲员说:班机会晚点……班机取消了……今天到不了了!
这已经是“生命季刊”第4次在芝加哥举办大会,第一届大会名为“中国基督徒跨世纪聚会”,此后均为“中国福音大会”,均在圣诞节后开始。过去的三次大会,在开幕报到的第一天,神总是为我们预备在芝加哥冬季难得的晴朗天气;而这一次,神把我们放在了这风雪之中。同工们能够做的,就是谦卑地顺服,迫切地祷告……
26日晚。室外,风雪依然在施虐地呼号;而旅馆大厅内,灯火通明,温暖如春。能够容纳3000人的聚会大厅中济济一堂,坐满了喜乐的与会者。7点半钟,大堂灯光转暗,浑厚的号角声起,大会准时开幕。诗班嘹亮、激越的赞美歌声充满了大厅,会众发出的赞美敬拜更如大海波声一样,直达上帝荣耀宝座前!任雅各牧师,一位87岁的老牧师,几乎是欢喜跳跃着跳上了讲台,大声地带领会众为这次大会祷告、感恩!
原来,圣灵的火燃烧起来的时候,风雪是不能拦阻的!是的,全能的神没有停止下雪,但祂带领3900人在风雪中平安赴会,祂使我们在信心的道路上更加迈进一步!神的作为大哉,奇哉!
如往年的聚会一样,26日的开幕式是以赞美、敬拜、祷告和见证组成的;这次,袁幼轩(Christopher Yuan)弟兄和他的父母亲的见证尤为感人: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家庭到今天全家同台为主做见证;从昔日一个堕入深渊的浪子,到今天神学院的讲师、捍卫真理的战士—完全是神奇妙的恩典,是神奇妙的作为!
卡森博士三堂解经讲道,以“改变生命的道”、“基督徒与金钱”、“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为题,深入浅出地道出圣经原文的真谛,并讲出信徒在生活中当如何应用这些道理,使会众受益匪浅。
康来昌牧师在他的信息中指出:神的儿女同祂有永远美好的关系,而我们的罪恶使我们和神有万劫不复的破裂。耶稣的十架修复了神人的关系,可是我们得救后仍常常犯罪,怎么办?答案总是十字架,绝不可自负或绝望。
远志明牧师以“诫命、生命、使命”为题,指出诫命是关乎存亡的,不能废。但人活不出来,因为没生命。生命唯独在基督里。生命的完成是使命,即福音。
刘传章牧师在“神的国度与国度的神”这堂信息中指出﹕神的国是施洗约翰的信息,神的国是基督的信息,神的国也是使徒保罗的信息。教会要有国度的胸怀,也要传讲国度的真理﹕“神的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信福音。”
洪予健牧师在“人不可自欺”的信息中提醒我们﹕很多教会里的讲道往往只敢讲信主的好处、耶稣的救赎,不敢讲做门徒把自己献上当作活祭。
陆苏河教授以“转向历史的主”为题﹐透过撒迦利亚书前半部份的导言与结语(1-8章)﹐论旧约中神对复兴如何持久的教训。他指出﹕当日神为了复兴祂的选民而发的呼召“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也是对今日华人教会的呼召。神要属祂的人转向祂﹐尊祂为主﹐顺服圣经权威﹐过使人和睦的生活﹐在万民中荣耀祂。
王峙军牧师以“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为题,分享了回归十字架的意义。如果说以色列的“稍微复兴”,是从“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开始,继之以圣殿的重建,并且以重读神的律法来巩固信仰的根基,以悔改为生命更新的起点;我们今天的复兴,也必须是从回到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真理开始。
宣教之夜,大会播放了宣教士师达能夫妇(John and Betty Stam, 1934年在安徽殉道)的见证短片。师达能夫妇于1934年12月6日被红军绑架,12月8日被杀害。在短片播放之后,芝加哥中国基督徒合唱团献唱诗歌“惧怕什么”,由黄安伦弟兄作曲并亲自指挥,盛李爱珍姊妹领唱。这首诗歌的背景是:师达能牧师夫妇为主殉道的消息传到美国的那天,师达能的父亲收到儿子几周以前写的一封家书。信中,师达能谈起在中国面临的危险,然后为父亲抄录了海牟登牧师的诗歌《惧怕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并安慰家人。2007年是马礼逊来华200周年,黄安伦弟兄被圣灵感动,为这首诗歌谱曲。
献诗之后,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女孩走上了讲台。她叫克莱克(Clara Stam),是师达能家族的后裔,专程来参加这次聚会。她分享到:在师达能殉道后,他们的家族中,有超过12个人成为宣教士,他们像师达能一样,走上了十字架的道路。她也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幼年开始,师达能的见证就激励着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主。从6岁起,若有人问她:你长大要做什么?她会脱口而出:我长大要到中国去当宣教士!像她的先祖师达能一样,她也愿意无论是死是生,但愿荣耀主名。殉道士及其家族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传福音的精神,再次震撼了中国基督徒的心。
大会的48堂专题涵盖了信徒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人际关系,到生命成长、教会事奉、真理建造等,以帮助信徒回应在真理建造、宣教、事奉、生命成长、中国大陆禾场等领域所遇到的挑战。
小敏姊妹及数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中青年传道人,在大会专题中都有美好的分享。大陆事工研讨中,特别讨论了两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三自与家庭问题,及大陆贫弱事工。许多与会者回应说:这次听了讲员的分享,才明白了“三自”的起源及本质,才知道应当如何合神心意地参与中国教会事工。漫波和闻则信两位海归弟兄也专程回来,带领了两堂“海归事工”专题,回答了许多“准海归”的问题。
一位在国内从国内赶来出席大会的张姊妹也在专题中分享了自己的见证。这位老姊妹十几年如一日,参与贫弱群体的福音事工,专门在几家大的医院(如肿瘤医院、儿童医院等)中向病人传福音,许多病人都因着她的事奉而全家信主得救。她的见证以及她所带信主的病人见证都曾在《生命季刊》及《生命与信仰》上刊登过。当她分享完毕后,会众中一位年轻的姊妹站起来问她﹕您是不是在1998年11月在XX 医院向两个女孩子传过福音?您是不是有一个女儿?原来这位姊妹当年第一次听到张老姊妹传福音,后来她自己信主后,常常思念起这位向她传福音的老阿姨,但又无法找到她。没想到,两人今天在这里相遇!当她们二人拥抱在一起流泪感恩的时候,全场的弟兄姊妹无不感动,大家以热烈的掌声为她们祝福和感恩。
这次大会与前几次大会相比,青少年的英文节目有很大的突破。芝加哥本地一批青年传道人承担了本次大会的英文青少年节目(Young Adults)。他们有很强的负担和使命感,也非常了解北美的华裔青少年所面对的文化冲击和挑战,针对ABC的特点,本次大会的青少年节目命名为”Grace 2009”(恩典2009)。诚如他们的题目“恩典2009”,青少年节目是本次大会中最让人感恩的。出席大会的孩子高达1000多名,其中14岁以上的青少年(包括大学生及大学毕业后的年轻人)约有500名。在这次聚会中,许多年轻人像归家的浪子一样,俯伏在神的面前,重新与神和好。一位家长写道:“我特别感动的是最后一晚讲员呼召基督徒悔改,他列出一个清单,如果任何人在单子上干犯任何一项,他呼吁人在神面前悔改。然后全场百分之九十(或以上)的全走到台前,走道也塞满了……”
注重祷告是历届“中国福音大会”的传统,同工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在繁忙的事奉中要恒切祷告,寻求神的心意,膝盖的事奉先于其他的事工!因此,本次大会的筹备过程中,除了各种形式的祷告会之外,还开始了会前40天(11月15日至12月25日)的禁食祷告。当这个呼吁祷告的EMAIL发出之后,许多弟兄姊妹纷纷回应,有120多名弟兄姊妹参与了为福音大会40天的禁食祷告。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在中国大陆的弟兄姊妹虽然不能出席这个大会,但是,他们积极参与为大会的禁食祷告,以禁食祷告与我们一起同工。还有一些教会集体为大会禁食祷告。大会期间数位牧师、师母分别带领了4个晚上的通宵祷告会。许多弟兄姊妹在这次大会中第一次尝试参加“通宵守望祷告”,所得的益处甚多。第三天晚上的通宵祷告会,有300多位弟兄姊妹留下参加(坚持祷告到凌晨的仍有60多人)。
“中国福音大会2009”于12月30日闭幕。会后大会资料表明﹕此次大会出席的人数为3900人,其中青少年及儿童约1000名,为生命季刊在北美召开的历次聚会之首(1999年跨世纪聚会为1500人;“中国福音大会2003”出席人数是2300人;“中国福音大会2006”为2600人)。根据大会回应表,有385人决志“奉献自己、一生为主而活”,其中有47位要奉献做全时间传道人。50位弟兄姊妹在这次大会中加入“24小时守望祷告网”,承诺每日固定一段时间为普世教会的复兴祷告。出席大会的慕道友约为200人,其中72人在这次大会中决志信主(根据大会回应表);青少年英文节目中,有40位青年信主,整个大会中共有112人决志信主。
会后总结时,同工们不禁再次向神感恩。因为我们看到,我们的工作总是有不完全的地方,但是奇妙大能又有恩典的神总是在怜悯我们,我们所亏欠的,祂都成全了!荣耀归主名!与会的弟兄姊妹已经散去,但愿主的灵借着这次聚会的信息,继续在他们的生命中做感动、催逼的工作,愿这一批弟兄姊妹生命的改变,能够带给我们的教会一个“稍微的复兴”……
安朴 来自中国大陆,现全时间事奉。
---------------------------------------------------------------------------------------------------------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本刊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转自www.cclifefl.org,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本 刊文章进行任何删改。本刊的印刷版(Printed copies)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欢迎个人或团体订阅。请参考回应单。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本刊书面许可。
本网页由生命季刊设计维护,请尊重本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