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哀伤的人如何度过那些痛苦的日子?
2023/1/11 0:03:49
读者:11043
■赵恩慈

 

 

哀伤的人,如何度过那些痛苦的日子?

 

文/赵恩慈

生命季刊 第93期 2020年3月

 

音频由作者本人朗读:

 

 

哀伤辅导(一):自我辅导

 

“满心只有忧虑,根本没有心情悲伤,我一直在等着可以让我卸下所有戒备,痛快伤心哭到昏天黑地的那一刻。”

 

这是网上一位年轻女孩,描述自己经历这场疫情风暴的心路历程。看了令人鼻酸。为了应对困境和奔走求助,连悲伤哭泣的心情都没有。那是怎样的光景?经过几番的折腾和无奈,最终经历了失去挚爱的亲人的人生大恸。

 

这次病毒疫情带来的沉重哀伤,是每个中国人都在面对的,不管是身在疫区或不在疫区。

 

圣经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传3:1-4)即使没有这次的病毒疫情,一个信徒的人生旅程,仍避免不了会有各样大大小小的哀伤。如果上帝还存留我们的性命在这地上,我们就要趁早预备自己,面对和处理那迟早会临到的哀伤,好叫我们在哀伤的日子,不至于失去信心和力量。同时,也装备自己,在未来神所赐的机会里,可以扶持那些正经历哀伤的人。

 

如果你现在正在经历哀伤,我祈求主赐你安慰,扶助你走过哀伤。也盼望这篇文章所分享的原则,能带给你一点点亮光。

 

如何预备自己面对哀伤呢?

 

一、预期哀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反应

 

了解在哀伤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绪和反应,这会让我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以致能坦然接受和应对。

 

震惊。这是人遇到重大损失时会有的第一个反应。越是没有预期的事情,受到的震惊程度就越大。相对预期中的,震惊的程度就会轻微许多。比如,年长者经历衰老而导致的死亡,一般来说,家属都能平静地接受,不会有很大的震惊。但如果亲人的过世完全不再预期当中,头天还健健康康,人突然就没了,那么震惊的程度就会很大。

 

就像这次冠状病毒疫情,正是在人欢欢喜喜地要过年、完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骤然来临的。短短的不到几天,有人因此就丧失了亲人,带来的震惊和痛苦难以想象。

 

震惊反应,透过时间的沉淀,强度会慢慢减缓下来。我们属神的人,更可以透过不断向神祷告以及肢体的代祷,从神那里得力量而不至于惊恐过度。

 

质疑。伴随震惊反应的,就是脑海中不断出现的质疑的声音。质疑的对象可能是自己。比如,“为什么是我?我平常没有做什么亏心事啊!”“是不是我有什么得罪神的地方?是神在惩罚我?”

 

质疑的对象也可能会冲着神来。比如,“我很尽心服事主,主,你怎么没有看顾我,怎么会让我遭受这样的打击呢?”又或者,像在这次疫情中,看到这么多可怜遭罪的百姓,难免也会质疑神,“神啊,你的怜悯在哪里呢?”

 

在患难困苦中,反思自己是不是有得罪神、得罪人的地方,这是很好的,有时更是必要的。但也要理解,即使是一个对神有信心的人,在重大的打击和哀伤当中,有时也难免会对神发出质问,这是心灵痛苦的呻吟,不一定是出于不信。像圣经中的义人约伯,在遇到人生至大的患难,他也曾对神发出质疑:“鉴察人的主啊,我若有罪,于你何妨?为何以我当你的箭靶子,使我厌弃自己的性命?“(伯7:20)可见,因遇到重大变故而发出质疑,是人之常情。

 

企图跟神交换条件。由于人迫切希望扭转事情的结局,让自己脱离痛苦,就会想透过跟神交换条件,或以许愿的方式,来求神改变事情的结果。比如有人会祷告说,“主啊!只要你治好我的病,我一定为你做什么什么…。”或者说:“主啊,只要你救救我儿子,我一定把儿子奉献给你使用。”这也是人遇到危机时可能出现的反应之一。

 

愤怒。愤怒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原因来自事情在我们的掌控之外,以致挫折感和无力感,往往会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有位姐妹,父亲病危需要插鼻胃管,姐妹看见父亲受折磨,自己却无能为力,这时,心中的挫折很容易以怒气的形式,发泄到为父亲插鼻胃管的、无辜的医护人员身上,指责他们技术不好,不能很好地服事病人等等。但事实上,医护人员可能已经非常尽心尽力了。

 

另外,有的痛苦和危机是因着他人的过失所造成的。比如,有一个孩子在上游泳课时溺水过世了,因为教练没有做好相关的安全措施,这种因人为过失而导致的悲剧,大大地加增了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愤怒情绪。

 

明白了在危机当中容易出现愤怒情绪,我们就要求神赐下智慧,区分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而哪些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能做的部分,我们尽力而为,不能做的,就交托给神。学习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关的人身上。

 

自责和愧疚。这种反应,也很常见。比方,网上有位年轻女孩提到,她父母亲因病毒感染而相继的过世了,她因此非常自责,不断地控告自己,没有及早发现父母病情的严重,没有能力给他们及时找到所需要的救助;平时没有好好关心父母亲等等。

 

如果是信徒的父母亲,还没有信主就过世了,那就会纠结自己没能及时地给父母亲传福音等。这些自责,控告和纠结,是常见的哀伤反应。但如果陷入太过度的自责而不能自拔,那就需要找生命成熟的肢体去倾诉和接受辅导了。千万不要让这些沉重的罪疚感压伤了你宝贵的灵魂。

 

接受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看见事情已经不可逆转。比如,接受亲人已经离世了,公司已经破产了,或者婚姻已经破裂无法挽回了等等。当事人会慢慢沉淀下来,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沮丧与哀伤。接受事实,不一定代表和意味着哀伤的结束,很可能是真正哀伤的开始。在危机的初期,由于当事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应付困境,那时,不会有空闲的时候来审视内心的情感。但等接受悲剧已然成为事实,该处理的也都处理完毕了,这时,沉重的哀伤会像潮水那样,一波一波地涌上心头。

 

当事人往往会在此时选择从人群中退缩,把自己隔离起来,沉浸在哀伤里面,陷入沮丧而失去喜乐。脑海中也常会不由自主回忆起那些已故亲人和自己共度美好时光的片段,并为这些一去而不复返的美好回忆哀叹流泪。这个阶段的哀伤多久才能走出呢?因人而异,也视悲剧的严重性而有不同。但这个阶段,是每个遭受打击和经历失丧的人的必经之路。

 

小结:人在遇到重大变故时,普遍会有震惊、质疑、自责愧疚、愤怒、与神交换条件、沮丧哀伤等这些反应,预期这些反应,是人预备迎接和面对哀伤的第一步。

 

二、不要害怕流露哀伤

 

曾经辅导过一位姐妹,丈夫英年早逝,但她却有两年的时间不敢在弟兄姐妹面前流露出哀伤,因她认为丈夫既是信主的,死了就是回到神那里去享受安息了,是极荣美的事。如果她有足够的信心,她就不应该有那么深的哀伤。因此,她把不时涌上心头的哀思,硬是给压了下去,足足压抑了两年,不允许自己哀伤。但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

 

我们要明白,身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即使知道爱人是息了劳苦回天家,但这么重大的失去,也依然会有哀伤。只不过这种哀伤不是天人永隔的哀伤,而是在地上再也不能和对方谈心、互动、共度欢乐时光而生发的痛苦。所失去的,越是亲近的人,哀伤越沉重,需要适应没有对方存在的新生活,过程就越长。

 

眼泪既是上帝所赐,就不必害怕因哀伤而流出来。完美如耶稣也曾哀哭。约翰福音记载,在拉撒路坟墓前,耶稣哭了(约11:35)。还有先知、使徒也常因心中的哀伤而哭泣。耶利米因百姓悖逆遭受神的审判刑罚而哀哭,他说:“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耶哀9:1)保罗流泪劝诫信徒长达三年之久。大卫因遭受艰难而痛痛哭泣,他说:“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诗6:6)

 

只要旧天地还存留,人生在世总免不了哀伤的眼泪。不需要压抑内心的伤痛,只管把哀伤带到上帝的面前,祈求祂赐下安慰,带领我们走过人生这至暂至轻的种种苦楚。

 

三、谨记上帝时刻与我们同在

 

哀伤中,请谨记爱我们的天父阿爸,一直与我们同在。这点特别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有时我们可能哀伤到一个地步,无法正常的读经、祷告,甚至无法和神亲近。即便如此,慈爱的天父,从不离弃我们。祂有足够的恩典赐下,能带领我们走过哀伤的低谷。

 

容许我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见证:神如何在我的哀伤当中,与我同在,保守我,扶持我走出哀伤。

 

记得母亲过世时,我心中非常地哀痛,因她离开世界的时候,我并不确定她是否接受了耶稣基督作她的救主。这种哀痛,导致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混乱。在理性上,我知道神有最高的主权,祂永远不会做错事;然而在情感上,我是如此的哀伤,以致我认为上帝要为此事负责任。因为祂本来完全有能力,可以存留母亲的生命,直到我有机会把福音讲得更清楚些,直到母亲能接受救恩为止。但上帝却没有给母亲和我这样的机会。于是,我的理性和情感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导致我精疲力尽地把内心封锁起来:不再思想,不再感觉,不再读经,不再祷告,也不再亲近神。

 

然而,就在此时上帝却透过一个特殊的途径,借着所造之物,向我封闭的心灵说话,带领我回到祂里面。我记得就在我内心混乱、出于哀伤,无法亲近神的那段日子里,有一天,我走进厨房,从洗碗槽上的窗户望出去,突然看见一只母鸟,叼着树枝、树叶、杂草泥土,在窗户前面的那颗大树的一个枝干上,殷勤地筑着窝巢。由于它选择筑窝巢的位置,不高也不矮,和我眼睛看出去的视线,正正好平行,所以它建筑窝巢的每个细节,尽收眼底。

 

我每天进厨房洗碗,看着母鸟一天天地完成那复杂而温馨的窝巢,在惊叹母鸟高超的建筑技术时,脑海同时也会出现了一个声音,“是谁赐这鸟儿那样的智慧呢?”现在回想起来,树枝上的母鸟和窝巢,以及脑海中出现的声音,都是上帝引领我靠近祂的奇妙方式。

 

过了几天,窝巢完工了,母鸟开始在窝巢里下蛋。又过了几天,窝巢里躺着五个鸟蛋,又过了几天,孵出小鸟了。这时我看见母鸟更加忙碌了,天天出去觅食,来来回回地喂食着嗷嗷待哺的雏鸟。每当我出神地望着这一幕时,脑海中总会有一个声音不断地出现:“你知道生命的孕育和成长的奥秘吗?”这声音总让我联想起约伯记里,神质问约伯的一段话,“山岩间的野山羊几时生产,你知道吗﹖母鹿下犊之期,你能察定吗﹖它们怀胎的月数,你能数算吗﹖它们几时生产,你能晓得吗﹖”(约伯记39:1-2)

 

这就是上帝带领我回到祂里面的奇妙方式。借着联想起约伯记的这段经文,我再次被提醒关于神的伟大和祂那浩瀚无可比的智慧。祂创造宇宙万物,安置地的根基,为海定界限,创造生命,掌管宇宙万物的运作….这些智慧和奥秘,都是我这个渺小的人所不能明白的。想到这里,我的情感已经能跟上我的理智了,我开始愿意把母亲还没有信主就过世的这个事实,全然地交托给主,不再为此而拒绝来到这位伟大的神的面前。虽然伤痛还在,但却可以恢复往日喜爱亲近主的岁月了。

 

就这样,我慢慢地从哀伤中走出来。这时,我发现羽翼丰满的小鸟,随着我哀伤的消逝,也一个个飞走了。望着树上悬挂着的空鸟巢,我对神充满了感恩,感恩祂在我无法亲近祂的时候,透过母鸟筑窝和孵蛋的过程,向我封闭的心灵说话。这真是神在特殊的时期,为我这个软弱的人所赐的特殊恩典哪!我住进这房子20多年,除了那段哀伤而无法亲近神的日子,之前从没见过树上有过鸟巢。之后,也再也没有见过。

 

透过这段经历,我对自己、对神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己,我发现哀伤居然能使我瘫痪到失去亲近神的意愿和能力,这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平时我自认是个很愿意亲近主的人。对神,我认识到祂的看顾何等信实!即使在我无法亲近祂的哀伤岁月里,祂依然与我同在。

 

透过我自己这个亲身经历,我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真理,祂怜悯我们的软弱和无助,祂听见,祂看见,祂也救助。当然,我的经历不一定就能成为你的经历,因为神带领我们走出哀伤的途径很多样,但我们在哀伤当中,请千万不要忘记祂依然深深地与我们同在。

 

四、这个世界并非我们永远的家

 

提摩太前书6:7:“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界上来,也不能带什么离开世界。”使徒彼得也提醒,我们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2:11)。如果我们深信这个短暂的世界并非我们永恒的家乡,祂已经为我们建造了那不能震动的永恒的家,在等着我们,那么,我们在面对失去时,就更容易坦然平安地去面对。如果我们紧紧攥住自己所拥有的,不愿放开,我们就会有很大的难处来面对失去。一个把这个世界当作是永久家乡的人,最难面对失去。

 

我们要明白,当神让这一切不完美的事,发生在我们周遭,就是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要我们对祂为我们所预备的美好的、永恒的家,心生向往。在那里就再也没有眼泪,痛苦,黑暗,分离,失去和死亡。我们要记住的是,即使在临终,跨过死亡之河之时,神都没有离开我们,祂是与我们同在的神。

 

同时我们也要记住,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神若拿走我们所深深依恋的人、事、物时,同时祂也会赐下属灵的资源,包括内住的圣灵、神的话语、耶稣的代祷,肢体的扶持,来帮助我们适应未来新的生活形态。我们可以靠着祂的恩典和同在,勇气和力量,继续走完神所量给我们的人生的道路。

 

结语:只要旧天地尚在,新天新地还没有来临,人生在世就难免有悲欢离合,眼泪痛苦。哀伤是个必要经历的过程。我们可以借着预期哀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反应,来预备自己;提醒自己不要刻意压抑哀伤的情感;牢记上帝会时刻与我们同在,祂会扶持我们的软弱;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不要把这世界当作永远的家乡,相信靠着主所赐的恩典,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因失去而有哀伤!愿感恩和荣耀,归给那位应许将来要擦干我们一切眼泪的神!

 

哀伤辅导(二):扶助经历哀伤的人

 

上帝要我们爱人如己,与哀哭的人同哀哭(罗12:15)。疫情当前,看见很多教会的肢体起来服事,有的帮助深陷疫区的人联系物质供应;有的透过微信和电话,给那些痛苦的人送去关怀。最令人欣慰的是,众多教会的肢体热切地发起祷告,为同胞、为教会、为自己警醒守望,好叫我们在地上的认罪悔改,能得到上帝的悦纳,并因祂的怜悯,止住疫情,存留人的性命。也求上帝祝福众教会肢体因爱人如己而摆上的这一切。更求主赐我们智慧和力量,继续为祂发光、作见证。

 

这次的病毒疫情,让很多家庭经历失去亲人的噩梦;也有不少人因而遭受经济的重大损失。这是在过去喧闹躁动的岁月里,完全不曾预料到会发生的。然而,人生本就会面临各式各样、大大小小不同的失去。这原就是一个被罪所咒诅,不完美的世界。过去我们在享受神赐的阳光、空气、雨水、大自然的美景、亲情、爱情、友情等美好时,也许很少去思想,人生其实是一个必须不断面对“失去”的旅程。打从出生开始,每天人都在经历失去。失去岁月、失去青春、失去金钱,失去工作,然后慢慢的失去健康、失去老友,失去老伴,失去行动上的自由,最后要失去地上的生命。

 

换言之,失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所以平时我们应当有所预备,以致损失和打击临到时,能坦然应对。对属主的人来说,最好的心理预备,就是持定永生的盼望,知道主赐给我们的复活应许,永远不会失去,因而能以神为乐,并看自己在世上是寄居的,是客旅,而不把这世界当作是自己永恒的家乡。

 

不但自己平时就要有所预备之外(请参考:哀伤辅导一:自我辅导),同时也要有心志和装备,成为神可以使用的器皿,去扶助那些神摆在我们身旁,正经历失去、处在哀伤当中的人。以下列出几个简要的原则,盼望对那些有心扶持哀伤的人的肢体,有所助益。

 

一、以爱来接近他们

 

正经历痛苦中的人,往往会把自己从群体中抽离。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内心哀伤,使得他们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已经显得格格不入。所以这时候他们宁愿把自己从人群中抽离;也有的是哀伤已经耗尽了他们的精力,此时此刻,他们的身心灵都处在一个非常疲惫的状态,没有精力去应付人来人往的关系;也有些人是害怕看见别人平顺和幸福的生活,容易陷入自哀自怜,所以宁可把自己和外界隔离起来,以免触景伤情。这些都是可能造成他们退缩,独居一隅的原因。

 

圣经教导我们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来13:3)。这里提到的“记念“意味着我们要实际去关心这些独居一隅,与世隔绝的哀伤人。先要理解到他们因哀伤会产生的想要与世隔离的心理状态;不要因他们不回应我们的关心,太快放弃。我们可以透过给对方发短信、电话问候、发安慰性质的诗歌、送食物等方式,持续地表达关心。最重要的,要求神赐我们一颗爱他们、为他们祷告的心。常常提醒自己是为神而作,为爱而作。

 

此外,危机发生的早期,当事人因为忙着应付危机,比如,为受病毒感染的亲人四处奔波找医院和床位,或为濒临破产的公司积极筹集运转的资金,或为挽救即将破裂的婚姻而战斗着……这个时候是求生存的时期,都忙着应付危机了,哪有心情来悲伤?但等到需要处理的事情暂告一段落了,比如亲人已经过世了,公司已经宣告破产了,离婚手续已经办妥了,此时,沉淀已久的情绪和哀伤,才会不请自来地涌流出来。就像许多在经历灾变的人,在后期开始会有噩梦,失眠,恐慌等所谓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出现。此外,危机刚发生时,提供关怀,安慰和帮助的人相对来讲多一些。可是在危机后期的阶段,那些人都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经历人生变故的当事人,这时才是最孤单、最需要人以爱来关心和陪伴的时刻。这一点求神提醒我们,不要忘记。

 

二、多倾听少说教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原则,要视情况而定,但通常一个人在刚遇到重大变故时,他需要有时间去慢慢消化这个变故,去梳理内心的哀伤。这时期,他特别需要别人给他安静哀伤的空间,不喜欢别人对他滔滔不绝地讲道理,即使你讲的是圣经里美好的真理。这个时候,是需要以“专心的聆听“来服事对方的时候,要让当事人感受到你愿意倾听,以致他可以没有隐藏地来把心里的哀伤、不解、难过、遗憾,甚至隐藏的怒气,都倾倒出来。

 

你要允许当事人表达他内心的痛苦感受。当然,求神给你智慧,如果当事人对神有“非常不合宜”的抱怨,也许你可以用简短温和的方式来打断他,例如,以体恤和温柔的语气回应对方说:“嗯,我想,你会这样抱怨神,一定是你太痛苦了。好不好让我现在先为你祷告。”然后,在祷告中,你求神赐下属天的安慰。记住,祷告也要简短,不要借着祷告又叨叨絮絮地教导一堆高言大智的话。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有时基督徒喜欢用“万事都互相效力”或者“神这样安排,一定有祂的美意”,或“苦难正是神化妆的祝福”等话语,作为对刚刚遇到打击的人的劝勉安慰。这不一定合宜。听在遭受变故的人耳里,很容易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些话谁可以说?当事人可以说。他因着神的恩典,已经慢慢能从上帝的眼光,来消化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之后,由当事人自己说出来,能见证神的恩典和荣耀。这些感悟,最好不要由陪伴在旁边的人来教导。求神让我们在陪伴哀伤的人时,不但有爱心、还要有智慧。

 

三、可以适时地引导当事人谈话

 

在陪伴的过程中,有些人自己可以慢慢消化内心的哀伤;也有些人会愿意主动倾诉心中的哀伤和想法;但也有些人,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或者无法梳理混乱的思绪。这时,除了安静地陪伴在他身旁之外,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以提问的方式,尝试引导他去谈论内心的想法。

 

例如,可以询问对方:“面对丈夫的突然过世,你有什么觉得特别遗憾的事情吗?”或“面对妻子突然不在了,你愿意谈一下你心中的失落感吗?”注意,你的目的是引导他谈论,然后你给予专注的聆听。过程中,你也可以简单的回应,例如,“嗯,原来你心中有这么深的遗憾。”如果对方的罪疚感太重,我们也可以简短地提醒:“不要过于自责!毕竟我们都无法料到他会这么突然离开这个世界。”类似这种很简短的回应就可以了。不需要长篇大论的劝导。

 

在陪伴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需要学习圣经的某些真理,除非他很愿意跟你探讨这些圣经真理,否则,最好透过转发相关的属灵文章,让他有自由和空间,选择自己去阅读或休息。这样不会给对方造成压力。然后祷告,求神让当事人在读这些信息的时候,神向他的心说话。

 

四、了解哀伤的人会出现的情绪和反应

 

这会帮助我们对他们会出现的情绪和反应,不意外,也不慌乱。这样才能有智慧地来扶助对方。一般人在遇到重大事故时,通常会出现震惊、愤怒、自责、质疑、然后慢慢接受事实,进入时间较长的沮丧和哀伤等反应。关于这些反应的详细内容,请参考《哀伤辅导一:自我辅导》

 

预期这些情绪和反应,会帮助你合宜地来回应他们,使你不至于对处在哀伤中的人,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例如,你不会因当事人震惊的反应而变得惊慌失措。也不会看见当事人对神发出质疑,就冒然论断他没有重生得救,或轻率地给他定罪,说他小信。更不会因为已故的亲人是个基督徒,就认定了当事人不会、也不应该有深沉的哀伤情感。

 

五、不要急于结束哀伤的过程

 

有的人比较刚强,或者因神给的特殊恩典,很快就走过哀伤。但有更多的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走过哀伤。合宜的哀伤,并不是不好的,我们要明白,整个哀伤的过程,是一个“对过去告别”的过程,也是一个面对新的未来的必经之路。

 

但很多人都认为哀伤是不好的,所以很急于阻止当事人哭泣。其实,哀伤的眼泪,只要不是出于绝望的原因,对人是无害的,甚至的有益的。千万不要害怕面对当事人在我们面前流露哀伤,哭泣。硬是要略过,或者掐断人哀伤的过程,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让人没有机会去面对内心的情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反而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唯有走过哀伤的过程,人才会渐渐适应新的挑战和困难。

 

六、提醒当事人,一天的难处一天当

 

有些人会过度沉溺在“失去”当中,或者过度的“扩大那个失去”,以致整个人瘫痪,不知也不能面对新的生活。这时,我们需要提醒他们:“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当然,也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但要留意一点,他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凡事都代劳,这样对他们以后要过独立生活,不一定有益处的。这需要智慧来分辨。不要让对方过分依赖你。你要鼓励和引导他去依靠神,而不是处处依赖你。

 

七、祷告总是有益的

 

每次倾听他们诉说哀伤之后,虽然我们不一定需要有很多真理的教导,但每次总可以为他们作祷告,求神安慰他们,坚固他们的信心。甚至在当事人因哀伤过度而躁郁不安时,如果是同性,我们也可以拉着他们的手,为他们祷告。但记得祷告不要太冗长,以免造成当事人太过疲惫。

 

结语

 

愿意扶持别人的心志,是很好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扶持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我需要有爱心,有力量,有智慧,我们要比当事人坚强和健康,才能真正去扶持帮助他们。那么我们心中的爱,力量和智慧,从何而来呢?绝对不是靠我们自己,而是要时时仰赖造天地的神。祂以右手扶持我们,赐智慧和力量给我们。你我要常在主的里面,才能够成为别人的祝福。

 

最后,千万切记,人生又苦,又难,又短。我们要带给人的真正祝福,是更多引导他们依靠天父阿爸在基督里所赐我们的救恩。否则,这世上的短暂哀伤只会是将来永恒痛苦的预尝。在我们以爱来接近哀伤的人时,求神保守我们种植在他们心中的真理种子,得以生根成长,使得他们的生命,得以被建造在救恩的盘石上。

 

祷告

 

主啊,将残的灯火你不吹灭,压伤的芦苇你不折断。求你靠近这些孤独而心中哀伤的人,赐下属天的安慰,怜恤他们,看顾他们,引领他们,擦干他们的眼泪,让他们在哀伤当中,因你深深的同在而满有盼望。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

 

赵恩慈师母 来自台湾,现与丈夫赵约翰牧师一同在“恩言辅导中心”服事。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手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