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vX6qwC6vIyTvDocnojia7x4nPicRQuZiae2OZkazvjubibIySK2gKwmVbDYcJApciccwQdVlgdl5DOaJytNqRIwQ.jpg)
译本无误与译本的权柄
圣经译本与灵命成长(3)
文 | 周屈刚
《生命季刊》第99期
编者按:
本文为周屈刚传道根据自己在2020中国福音大会的专题信息“圣经译本与灵命成长”整理而成的文章,原文较长,今天发表的是该文的下篇。本文上篇:https://cclifefile.ens.org/View/Article/9451
请点击观看该文视频(周屈刚传道在“中国福音大会2020”12月30日下午的专题信息):
https://youtu.be/GVI07psU_bs
本篇信息音频如下(作者根据自己的专题整理成文,与音频内容相同但并不是逐字朗读):
圣经无误:译本无误与译本的权柄
绝大多数弟兄姐妹所阅读的圣经不是原文圣经,不是抄本圣经,而是圣经译本。原本(Autographs)和抄本(manuscripts)都是无误的,那么译本(versions, translations)是不是无误的呢?译本能不能看作是上帝的话呢?
一般来说,有两种翻译原则或哲学。一种原则是“直译,字对字翻译,是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而另外一种是“意译,根据思想内容翻译,是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直译的翻译原则是根据圣经逐字默示(即:默示的形式是实际和具体的字句)和完全默示(即:所有和每一个具体的字都是默示的)的教义。而动态对等和意译的翻译原则是基于“概念默示”或“动态默示”的观点。
任何的翻译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程度的解释。但是,在形式对等的翻译方法中,解释的成分被有意识地降到最低,译者的作用不是为教会解释圣经。与此相反,译者的真正作用是为教会提供精确的翻译,使教会以此为基础解释圣经。[1]
所以,虽然有些意译的译本,像New Living Translation和The Message Bible,也是很好的译本,但直译的译本,像King James Version、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最好是带Notes的)、Darby's New Translation以及和合本,更是不可或缺的。直译的译本更像课本,意译的译本更像参考书。
翻译不是默示,所以错误在所难免。但是,译本只要基要真理无误,内容基本上无误,就可以说“译本是无误的”。当然,译本无误不是绝对无误,不是每一个字和词都是无误的,与原本无误和抄本无误不能等量齐观。原本无误是绝对的,字词和内容都无误。抄本也是无误的。
虽然抄本之间有差异,没有两个抄本是完全一样的,但神借着教会所保守、使用和存留的抄本,包括玛索拉文本和公认文本,其差异是极小的,是可以忽略的,抄本之间有细微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抄本是有误的。与译本无误和抄本无误相比,译本无误的关键是基要真理无误,内容基本上无误,不是指每一个翻译的具体的字和词绝对无误。虽然译本之间的区别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基要真理无误,内容基本上无误”的译本应当被认定为是神的话,拥有圣经的权柄,对教会和基督徒有约束力。[2]
基要真理首先是对上帝和基督的认识。这是我们信仰的对象,表明我们信的是谁(Who)?我们所信的是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一真神。从神性上讲,上帝只有一位。从位格上讲,上帝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但三个位格都是上帝。
神性(essence)是指神各种属性(attributes)的综合,诸如慈爱、公义、智慧、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善等。位格(person)是指有着独立的自由意志、思想、情感的存在;位格有自我意识、自我定位和道德性,对自我的存在、身份、价值能够自我界定(self-existence, self-conscience, orself-identity);位格之间可以建立亲密和深刻的关系。
圣父、圣子、圣灵有着相同的神性、地位、荣耀。神性是相同的,是不可分割的。不能说圣父、圣子、圣灵各有三分之一的神性,而是圣父、圣子、圣灵都有完全的神性,都是完全的神。位格是不同的,是不能混淆的(God is one and the persons are distinct)。[3]圣子不是圣父,也不是圣父的化身。圣灵不是圣子,也不是圣子的化身。圣父、圣子、圣灵都是上帝,但不能说上帝是圣父、圣子或者圣灵,不能用一个位格代替神。圣父、圣子、圣灵之间存在着完全平等、完全自由、完全合一的爱的关系。
从救恩的角度来看,是圣父计划救恩(Election, Gods' work without me),圣子成就救恩(Redemption, God's work for me),圣灵施行救恩(Sanctification, God's work in me)。圣父、圣子、圣灵都参与了救恩的这三个阶段,但是他们工作的侧重点不同。道成肉身、十架受死、死而复活的不是圣父,也不是圣灵,而是圣子。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经成就了救恩,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但是已经成了的救恩怎样才能临到或者实现在人的生命当中呢?这是圣灵的工作,关乎基督徒的主观经历。就像已经有了预备好的美味佳肴,但如果不吃,仍然于我无益。只有吃了之后,这美味佳肴才能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上帝预备了救恩的桥梁,但是人有责任走上去,才能到上帝那里去。人应当接受基督的救恩,尽自己当尽的责任,但这必须在圣灵的带领下才能完成。所以,圣父是我们的救主,圣子是我们的救主,圣灵也是我们的救主,三个位格在救恩里都是不可或缺的。三个位格的神性(deity)和位格(personality)对基督徒都至关重要,都是基督徒所必须认识和经历的。
除了三位一体的教义,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也一定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约翰一书2:22-23),而且“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约翰一书4:2)。耶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而且基督的神人二性既是不可混的(Not Mixed),又是不可分的(Not Separated)。正因为耶稣是完全的人,无罪的人,所以祂能替人死,救赎人;正因为耶稣又是完全的神,所以祂的代死能够救很多人,而不只是救一个人。
其次,基要真理还包括信的途径,怎样(How)才能建立与上帝的关系,怎样才能到上帝那里去?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一定相信“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8-9),若有人传别的福音,无论是谁,“是天上来的使者,他就应当被咒诅”(加拉太书1:8-9)。这是指救恩论,因信称义的真理。
第三,基要真理也包括信的目的。我信耶稣到底为了什么?我信耶稣的目的是什么?简言之,就是要顺服上帝,成圣得胜,荣神益人。这也是必须的。成圣不是一个选择,可有可无。没有成圣就表明没有称义,有称义就一定有成圣。
“没有爱的,仍住在死中。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约翰一书3:14-15)
“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 ,是不能救一个人的(雅各书2:14; Faith without work is not justifying faith or saving faith)。
基督徒不是靠好行为称义,但称义之后一定要有好行为(We are justified not by good works, but for good works)。
主耶稣也说:“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不能也不配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7;马太福音10:38)
得救的确据是得胜,生命的特征是成长,信心的果子是善行,称义的目的是成圣。
“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 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的一样。”(约翰一书3:7)
就像两个人结婚的目的不是没离,而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像一个新生婴儿的目的不是没死,而是茁壮地成长,同样,一个人信耶稣的目的不能是仅仅不下地狱,而是要不断成长,成为上帝喜悦的人,这才是上帝的旨意。
信的对象、信的途径和信的目的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就像旅游,先要决定去哪里,然后决定怎么去,最后决定去了干什么。不可能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去了一个地方,大睡了三天,什么也没干,又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回来了。
三位一体、基督神人二性、因信称义、因信行义这些基要真理也体现在大公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他那修信经和迦克顿信经中。教会历史上,这些基要真理也称为信心的界限(Analogy of Faith), 包括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主祷文和十诫。信经关乎我们的所信,十诫关乎我们的所行,主祷文关乎我们的祷告、灵修、和敬拜。
不符合主祷文的祷告是非法的,是不蒙上帝悦纳的。有的基督徒、牧师、教会或宗派声称相信尼西亚信经,却在行为上违背十诫,而且拒绝悔改,虽然不是教义上的异端,却是行为上的背逆,也同样可怕,正如圣经所说,“他们宣称认识上帝,却在行为上否认上帝,是可憎的,是悖逆的,在各样善行上是被弃绝的。”(提多书1:16, 三一本)
任何的译本如果在三位一体、基督神人二性、因信称义、因信行义的基要真理上没有错误,而且在内容上基本是可靠的,即使对个别经文的翻译有出入或者错误,那么就应当被认定为是神的话,拥有圣经的权柄,对教会和基督徒就有约束力。任何的抄本、译本、学术、神学、牧者、机构如果违背了三位一体、基督神人二性、因信称义、因信行义的基要真理,都是基督徒应当摒弃的。
比如个别很有名的牧者宣讲圣父就是圣子,圣子就是圣灵,在位格上混淆了圣父、圣子、圣灵的区别,对神性和位格不作区分,违背了三位一体的基本教义。基督徒就要对此应当有警醒和分辨,要以圣经为标准,不能高举个人过于高举圣经。
个别的译本对某些经文的翻译也可能违背基要真理。比如,新世界译本翻译约翰福音1:1,“道就是一个神”(The word was a god),否认了基督完全的神性。这样的翻译认为既然子是受生,就是更小或更低级的神,就不是完全的神。这就混淆了“生”和“造”的本质区别。“生”意味着相同的本质,“造”意味着不同的本质。人“造”的机器人,无论多么好,也不是人。人“生”的孩子,无论高矮胖瘦丑俊贤愚,都是100%的人。人是“被造”,而非“受生”,人不是神。圣子是“受生”,而非“被造”,是完全的神,与圣父有着相同的完全的神性。圣经对违背基要真理的错误有着严肃的警告。
“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分。”(约翰二书1:10-11)
所以,译本经常是识别异端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正统的教会都使用正统的译本,异端的教会经常使用自己的译本。异端的译本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否认耶稣完全的神性,虽然认为耶稣也是神,却是不完全的神。因为耶稣是不完全的神,所以祂也不是完全的救主,人称义就要在耶稣的受死之外再加上人的功德善行。因为人的功德善行是必须的,非常重要,所以就容易高举个人。所以,这样的异端教会也往往组织严密,等级森严,能进不能出。在这里,我们看到译本与信仰的密切关系,如图所示。

在此,弟兄姐妹一定要小心。魔鬼不总是青面獠牙、凶神恶煞;魔鬼经常和蔼可亲、彬彬有礼。有的异端或极端教会往往在表面上很敬虔,很认真,很属灵,很火热,很深刻,往往宣称只有他们对圣经的理解才是正确或最正确的,只有他们找到了灵命成长的不二法门和唯一道路,甚至给人一种感觉,他们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借着他们,就不能得救或成圣。但是如果进一步了解,就知道他们的很多教导似是而非,尤其是偏离了基要真理,而且在组织上是家长制,在神学上是一言堂,只能有一个声音,不能有讨论和沟通,对人有很大的控制和辖制。
经文的不同翻译对信仰实践的影响
本篇信息音频如下(作者根据自己的专题整理成文,与音频内容相同但并不是逐字朗读):
圣经译本与灵命成长
在教会经常宣讲圣经无误,但圣经无误一定要从原本无误和抄本无误落实到译本无误,因为绝大多数弟兄姐妹和所有教会使用的都不是原本或抄本,而是译本。只要某一译本符合基要真理,即使个别翻译有误,基督徒也必须认可该译本是上帝的话,拥有圣经的权柄。而且,凡是在正统教会中使用的译本,很多的译者都为之付出了无数的辛劳和汗水,甚至是付出了生命,像丁道尔。这些译本都是上帝莫大的恩典,都应当值得我们存着感恩和珍惜的心阅读、领受和遵行。
但是,必须承认,没有一个译本是完美的,甚至很难说哪一个译本是最好的。相反,译本之间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对基督徒却是莫大的帮助。和合本是很好的一个译本,几乎是所有的华人教会都使用的译本,是很多弟兄姐妹所钟爱的译本,我们都是喝和合本的奶长大的。在此我们举例指出和合本或其它译本某些不完美的地方,绝不是要诋毁和合本或任何一个译本,更不是要打击弟兄姐妹对圣经译本的信心,而是要在圣灵的带领下,通过比较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应用和遵行上帝的话。
在此谨从基本信仰、灵命成长、教会治理和经历基督四个方面探讨使用不同译本的重要性。
在基督论上,现代中文译本对罗马书8:3的翻译有着根本性的错误。该译本是这样翻译的:“上帝差遣自己的儿子,使祂有了跟我们人相同的罪性,为要宣判人性里面的罪,把罪除去。”这样的翻译否认了基督无罪的基要真理。因此,我们不推荐现代中文译本。
关于圣灵论的一节经文是罗马书8:10,和合本的翻译是:“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
“心灵”原文是“灵”。灵在罗马书第八章除非有明确说明,比如罗马书8:16, “我们的灵”(和合本译为“我们的心”),都是指圣灵。“活着”原文是名词的“生命”。所以,罗马书8:10也可以翻译为:“如果基督在你们里面,身体虽因罪而死,圣灵却因义而赐给你们生命。”
“而赐给你们”原文没有,所以加点注明。三一本、新汉语译本和环球圣经译本都是这样翻译的。
另外,从上下文看,罗马书8:11是解释第10节的,讲到了信徒的复活和基督的复活之间的关系。信徒怎么复活呢?尤其在中国,实行火化,都烧成灰了,怎么复活呢?正如父神借着圣灵使基督复活,同样也会借着圣灵使基督徒复活。这是圣灵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在基督再来的时候使信徒复活。
使徒行传16:31关乎个人得救与家人得救之间的关系。和合本的翻译是:“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吕振中译本的翻译是:“信主耶稣,就可以得救,你和你一家。”和合本的翻译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信主了,全家人就都得救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每个字都翻译出来,应当是:你当信主耶稣基督,你就必得救,你和你一家都当如此(三一本)。
“都当如此”原文没有,所以加点注明。这样的翻译一方面忠于原文,另外也突出了每个人都必须重生信主,认罪悔改才能得救,不能靠着家庭的传统或其他家人的信心得救。第三也不能否认个人得救与家人得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上帝的恩典里,圣灵经常使用基督徒的信心和见证带领其他的家人认识福音,信靠耶稣。路加福音8:50耶稣对管会堂的说:你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这里我们看到是管会堂的要信,但得救的却是他的女儿。当然,这里的得救也可以翻译成“得救治”或“得痊愈”。
创世记3:4带领我们回到灵命成长的起点:人最开始是怎么堕落的,人的罪到底有多么严重。和合本的翻译是: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
正确的翻译是:蛇对女人说:你们一定不会死。
首先从语法上讲,这是没有疑问的。吕振中译本、新译本和所有的英文译本都是如此翻译的。
第二,从常识上讲,比如我手中的这瓶矿泉水,如果上面写着:你喝了不一定死,我是一定不会喝的。我要确保喝了我一定不会死,我才会喝。所以,人最初的犯罪不是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被骗那么简单,而是有着高度智慧、高度能力、高度尊贵的独立自由的人,领受了上帝无比丰厚的恩典之后,自愿自主地完全地相信了魔鬼的话,否认了上帝的话,否认了上帝的主权、恩典、公义和审判。这是完全的不信,是对上帝完全的离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罪大恶极的。实际上,整个的人类历史和教会历史以及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日常生活都在诠释始祖吃禁果有多么严重,严重到一个程度,只有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一生顺服、十架受死、复活显现升天、不断代求、还要再来才能解决。所以,罪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人的想像,基督徒永远不可低估罪的严重性。
人的本性是不信的。如果在上帝的恩典里,我们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就不可否认这一点。路加福音5:4耶稣让彼得下网打鱼,这里的“网”是复数。彼得遵从耶稣的吩咐下网打鱼,圈住许多鱼。公认文本以及KJV和Darby对彼得下的“网”的翻译都是单数。也就是说,耶稣让彼得下很多网,但是彼得只下了一只网。
对彼得来说,他们人多势众的专业打渔队努力工作了整整一夜,却一无所获,耶稣的话有什么可信的呢?他可能情面难却,就只下了一只网。在这里我们看到彼得的不信和所有人包括自己的不信。彼得要成为得人的渔夫,但是他一定不能跟着鱼走,不能跟着自己的能力和劳苦走,不能跟着人走,而只能跟着主走。如果跟着鱼走,就不是捕鱼,而是被鱼捕去了。
“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撒迦利亚书4:6)
灵命成长的另外一个关键是要明确信的目的,我到底是为了什么信的。希伯来书12:17说到以扫“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以扫“号哭切求”,好像悔改了,其实不然。原文中以扫“号哭切求”的对象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祝福,和合本没有翻译出来。以扫求的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祝福。
弟兄姐妹!我们信耶稣,求的是上帝的祝福,还是上帝呢?当然,我们最初的信心可能都是不纯的,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里。有的弟兄姐妹一开始追求上帝的祝福,后来就开始追求关于上帝的事情,诸如圣经知识、神学教义、感觉经历、属灵恩赐、道德修养、教会事工、社会见证等。感谢主,上帝的祝福和上帝的事情都是好的,但是不能够替代上帝,不能成为最高的追求。否则,就会很危险。
我积累了很多的知识或经验,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骄傲。我建立了很大的事工,同时也建立了很强的肉体。正如老传道人钱苹洲所说:不能让事工成为你的事业,成为你的梦想,成为你最高的追求,这样的追求不能为上帝所用,却能为魔鬼所用。这等人神不能用他,他反能被魔鬼利用。 上帝最终的旨意是要把祂自己赐给我们。
“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马书8:32 )
在这个过程当中,上帝有时候会拿走祂的祝福,拿走我们所引以为傲的知识、恩赐、经历、事工等,从而使我们单单依靠主,追求主。我从前很喜欢读圣经,很喜欢在教会事奉,但是现在病了,老了,卧病在床,老年痴呆,走不动了,读不动了,做不动了,怎么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就不能亲近主了?不是。主要让祂自己成为我们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满足,唯一的价值。这是一个苦和死的漫长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不可或缺。
所以,灵命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经历苦难,不仅仅是外在的苦难,更是内在的苦难、绝望和挣扎。罗马书7:24说:“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这个“苦人儿”是指基督徒呢还是指非基督徒?
当代新约学者Douglas Moo、Thomas Schreiner、 Colin Kruse、Richard Longenecke都认为是指非基督徒。但是,奥古斯丁、中世纪的神学家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改教家基本上都认为是指基督徒。苏格兰牧者Alexander Whyte甚至拒绝出版任何的罗马书解经书,如果该解经书认为罗马书7:14-25描写的是非基督徒。这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罗马书7:22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
“里面的意思”原文是“里面的人”,新约圣经总共出现三次,另外两处是以弗所书3:16和哥林多后书4:16,都是指基督徒。“神的律”应当翻译为“上帝的律法”,与诗篇第一篇“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相对应。一个没有重生得救的人怎么可能喜爱上帝的律法呢?罪人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竭尽全力否定、摒弃、更改、替代上帝的律法。只有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才有可能喜爱上帝的律法。
所以,罗马书第七章讲的是基督徒要依靠自己、依靠律法成圣的自我破产的经历。只有经历了第七章律法之下自我的破产和绝望,才有可能进入第八章依靠圣灵的得胜经历。第七章的“我真是苦啊”是灵命成长的必经之苦。
罗马书8:3是对第七章的总结和回顾:“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
请问弟兄姐妹,这里讲的是“肉体软弱”还是“律法软弱”?和合本的翻译是“肉体软弱”。当然,肉体是软弱的,但是,原文毫无疑问是“律法软弱”。因为罪或者肉体的罪大恶极,我们既不能靠律法称义,也不能靠律法成圣。律法是圣洁的、公义的、良善的(罗马书7:12);律法是不可或缺的,“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神活着”(加拉太书 2:19);律法是不能违背的,“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约翰一书3:4)但是,律法是软弱的。正确的翻译应当是“律法既因肉体而软弱”。
关于教会治理的一节很重要的经文是提摩太前书3:11。和合本的翻译是:“女执事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说谗言,有节制,凡事忠心。” 所有的其它中文译本包括新译本、吕振中译本、环球圣经译本、新汉语译本、三一本,以及所有的英文译本对该处“女执事”的翻译都是“执事的妻子”。
“女执事”在和合本只出现过两次,另外一处是罗马书16:1:“我对你们举荐我们的姊妹非比,她是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英文译本中,除了NRSV,对该处“女执事”的翻译都是“仆人”或“女仆人”。该字在原文总共出现29次,除了在教牧书信里明显应当翻译为“执事”(约4次)外,其基本意思是“仆人”或“佣人”。绝大多数的华人教会都有女执事,但是非常可惜,圣经里并没有“女执事”,“女执事”是源自和合本的翻译。
关于教会治理的另外一节重要经文是士师记18:4。和合本的翻译是:“米迦待我如此如此,请我作祭司。” “请”在中文里一般是指“邀请”(invite), 但原文的词意思是“雇”(hire,可以参考新译本和所有英文译本)。“雇”和“请”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
“雇”这个字很传神地描写了那位利未人的灵命光景和事奉光景,是对士师记第17章的总结。米迦说:“我每年给你十舍客勒银子,一套衣服和度日的食物”(士师记17:10),就把他雇来了。而且,在利未人进入米迦的家之前,米迦说:“我以你为父,为祭司”,但利未人来了之后,“那人看这利未人如自己的儿子一样”(士师记18:10-11),利未人的身份转瞬之间就从父亲变成了儿子。和合本的翻译“祭司”原文是“他的祭司”。也就是说,利未人最终成了米迦的祭司,而不是上帝的祭司。
弟兄姐妹!你们的教会有没有正在聘牧或者已经聘请了牧师?你们是不是雇一个牧师?这位牧师是作了你们的仆人,还是作了上帝仆人?我们当中的传道人或神学生,你服事神,是被人所雇呢?还是蒙神所召呢?你是作人的祭司呢?还是作神的祭司呢?
正确认识教会治理,我们又必须回到起点:始祖的堕落。很多弟兄姐妹可能会问,夏娃和蛇对话的时候,亚当在哪里呢?和合本创世记3:6说:“于是女人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新译本的翻译和英文译本是“给了和她在一起的丈夫”。所以,夏娃和蛇对话的时候,亚当和夏娃在一起。女的不应当带头,却带头了;男的不应当沉默,却沉默了。在夏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亚当却一言不发。多么悲剧!为什么呢?亚当是不是太爱夏娃了?是不是觉得要和夏娃合一,不能跟她有不同意见?
弟兄姐妹!如果违背了上帝的话,违背了大是大非的真理或圣洁,我们怎么能合一、中立、包容、沉默呢?牺牲真理、不问是非、稀里糊涂、无所作为的所谓合一、中立、包容、沉默是对上帝的背叛,是对圣经的否定,是一种极大的罪恶。
创世记3:1说:“耶和华神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与教会治理也有密切的关系。魔鬼要借着蛇说话,达到取信于夏娃的目的。但魔鬼最终要征服的、最终要打败的不是夏娃,而是亚当,因为亚当的位份既是家庭领袖,又是教会领袖和国家领袖。夏娃吃了禁果,眼睛并没有明亮,什么事都没有。但是当亚当吃了禁果之后,“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 (创世记3:7)。如果魔鬼直接对亚当说话,他的阴谋诡计很有可能就不会得逞。魔鬼为了要征服亚当,他先要征服亚当最紧密的夏娃。魔鬼要征服夏娃,他先要借着最灵巧的蛇对夏娃说话。亚当是从最爱他、他也最爱的美若天仙的太太手里,接过了这个古今中外空前绝后、威力无比的糖衣炮弹,把自己、自己的家庭、整个人类带入了万劫不覆的深渊。
最近因为瘟疫的缘故,很多人对中间宿主和无症状感染者、携带者很敏感。在亚当堕落的过程中,背后的看不见的魔鬼要借着两个无症状感染者、携带者或中间宿主,就是最灵巧的蛇和最亲密的夏娃,才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无症状感染者、携带者或中间宿主的特点是欺骗性迷惑性强,潜伏无症状,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最亲近、最信任、最倚重、最看好的、最重视的人。弟兄姐妹!我们不妨想一想,我最亲近、最信任、最倚重、最看好的、最重视的人是谁?讲得俗一点,谁是我的闺蜜、心腹、知心朋友、生死之交、可靠同工?谁和我最铁、最近、最亲、最熟?魔鬼有没有可能借着他们对我们说话?我们一定要警醒,即使连主耶稣也有类似的试探。主耶稣刚刚说了祂要被钉十字架,“彼得就拉着耶稣,劝(或译:斥责)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但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太福音 16:22-23)
彼得在这里多么善解人意,多么大义凛然。但是,他充当了一个携带者、感染者、中间宿主的角色。所以,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可怕的敌人,而是可爱的敌人,可怜的敌人,在我们最没有防备的时候对我们说我们最爱听的话。
/ItVvX6qwC6uUZsDVSIE8UU8QQusEmttLgLpYIPPHzx5iciak4f1k9xicT4XGaHPtxkgrkbu0c0xUuMmYclicf6S6qw.jpg)
灵命成长:如何聚焦基督
本篇信息音频如下(作者根据自己的专题整理成文,与音频内容相同但并不是逐字朗读):
除了基本信仰、灵命成长和教会治理方面的经文之外,我们现在列举一些关于如何聚焦基督的经文。和合本加拉太书6:14说:“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
“因这十字架”更准确的翻译应当是“借着主耶稣基督”。KJV、Darby、三一本都是如此翻译的。基督徒不是在字面意义的木头的十字架上与基督同钉十字架,而是在基督里与基督同钉十字架。
与耶稣基督的死有关的另外一节经文是约翰福音12:24。和合本的翻译是:“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Darby、Douay-Rheims Bible、三一本的翻译不是“一粒麦子死了”,而是“这粒麦子死了”,是指主耶稣基督的死。我们在教会经常讲“要死透”,“要治死老我”,但是经常感觉死不透,死不干净,死得不完全。怎么办?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祈求圣灵带领我们聚焦主耶稣的死。信心和成长的关键不是我死,而是主死。只有当圣灵带领我们进入主耶稣的死的时候,我们才能经历自己的死。我们越看主的死,就越能进入主的死,就越能经历自己的死,就越能死透。我们越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就越死不透。
在苦难里,基督徒真正安慰的来源不是基督徒自己的死,而是主耶稣的死。和合本希伯来书11:26说:“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为基督受的凌辱”也可以翻译为“基督所受的凌辱”。类似的短语在希伯来书13:13就是这样翻译的:“这样,我们也要出去到祂那里,在营外担当祂所受的凌辱。”这也是三一本和绝大多数英文译本的翻译。
基督的道路决定了基督徒的道路,被神拣选和使用的基督徒一定会像基督那样经历冤曲、毁谤、背叛、出卖、嘲笑、轻视、羞辱等苦难。弟兄姐们!在苦难中你的安慰是什么?如果我们老是想着自己“为基督所受的凌辱”,我们会得安慰吗?不会的。我们越看自己的苦难,就越是苦不堪言,怨天尤人,就越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苦的人,最不幸的人,最可怜的人,为主受苦最多的基督徒,最奉献最舍己的传道人,就越觉得上帝不爱我,上帝的爱很遥远。
这样,思想自己为主受苦所带来的只能是两种反应:苦毒抱怨和骄傲自义。相反,只有当我们的眼目转向“基督所受的凌辱”,思想主为我受苦,进入基督的苦难,在基督的苦难里看待自己的苦难,才能认识上帝的圣洁和自己的败坏以及不配,认识基督的救赎大爱,在基督里感受到上帝的爱,得着真正的安慰。
耶稣基督钉十字架,也就是祂在十字架上被父神“离弃”,是耶稣苦难的顶点,是耶稣苦难的实质,也是人类历史苦难的顶点。没有任何人的痛苦可以超过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承担的苦难。信心的基石一定不是我为主受了多少苦,而是主为我受了多少苦。[1]
弟兄姐妹!我们在服事中最看重的可能是事工的大小、教会的大小、恩赐的大小、果效的大小,但是对主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主的爱。主最看重、主最关注、主最在乎的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对主的爱,而不是我们做什么。如果我们的心不属于上帝,如果主不是我们的最爱,我们做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
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我们是有罪有限的,我们能为主做什么呢?从本质上讲,上帝不需要我们为他做事,上帝要的是我们的心。当然我们要忠心事奉,但是最关键、最基本的是我们的心要爱主,要纯洁,要单单属于主。而且,最知道我们内心的也是主,而不是别人(The true test of reality in our religion is to be able to appeal confidently to God's knowledge of our hearts. It matters nothing what friends, and relatives, and fellow worshippers, may think and say of us. —J. C. Ryle)。
我们对主的爱的程度也决定了我们服事主的程度。我们爱主到什么程度,就服事主到什么程度。爱主就爱主所爱,就会爱主的羊;爱主才能爱主所爱,才能爱主的羊。我们服事主的程度不可能超过我们内心对主的爱的程度。有时候即使好像暂时超过了,作了很大的事工,但如果爱主不够,结果很有可能会跌倒,不会持久,最终害处大于益处。
另外,我们服事的对象是主的羊,不是我的羊,我们的事工是主的事工,不是我的事工。有的同工非常爱教会,把教会当成自己的家,感谢主!但是,如果成了家长,就不能荣神益人。教会这个家只有一个家长,就是主。主的羊也是主最关心的。所有的事工,包括神学教育和文字事工,要落实到主的羊身上,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身上,让每一个羊在基督里成长,成为更蒙上帝喜悦的人,才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最重要的,事奉的关键不是我爱主,而是主爱我。约翰福音21章彼得的经历对应路加福音5:1-11彼得蒙召的经历,彼得对主的回答对应彼得在约翰福音13:36-38为主舍命的自信和愿望,耶稣第三次显现(约翰福音21:14)和三问彼得也对应彼得的三次否认主。
彼得经过三次不认主,认识到自我的不堪一击,弱不禁风,陷入信心的至暗时刻。即使主复活了,已经显现两次,他依然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决定放弃服事,金盆洗手,重操旧业,再去打渔。他对自己已经万念俱灰,万分绝望,觉得自己没救了,完了。他不想干了,他想放弃。像我这样的人,怎能服事主呢?在他万念俱灰的至暗时刻,主第三次向他显现,问了他三个问题,提醒他当初蒙召的情形,让他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不仅面对自己的跌倒,更是面对主的爱和呼召。是的,彼得对自己绝望了,但是主对他没有绝望;彼得要放弃自己了,但是主没有放弃他;彼得觉得自己完了,没救了,但是主认为他没有完,还有救。[2]
弟兄姐妹!你有没有过跟彼得类似的经历?觉得自己没救了,完了,主不要我了,我要放弃了?但愿主借着祂的话也这样问我们: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我们当然要努力不跌倒,但是更重要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有没有跌倒,有没有完全,而是我们爱不爱主。只要我们对主还有那么一点点非常不完全的爱,也不要离开和离弃主的羊。
不仅如此,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爱不爱主,而是主爱不爱我,而是主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爱我这样一个万念俱灰、走投无路、穷途末路、一无所有的卑微罪人。
“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翰一书4:10)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哥林多后书 5:14-15)
在服事中,一定要常常回到主的爱。主的爱是服事主的起点、基础、动力,也是中心、重点、终点。(全文完)
注释:
[1] Einwechter, p. 14, quoting Jakob van Bruggen, The Future of the Bible,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Inc., 1978, p. 106.
[2] Francis Turretin, Institutes of Elenctic Theology, Phillipsburg: P&R, 1992, vol. 1, p. 125-126.
[3] George Smeaton, The Doctrine of the Holy Spirit, Carlisle: Banner of Truth, 1980, p. 5.
[4] 钱苹州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今日灵修:心灵怎样才能得满足?(含音频)
[5] 玛拉基,生命成长的必经之苦:律法,《生命季刊》总第88期。
[6]王峙军牧师,从“为什么离弃我”看今天的疫情,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7]J. C. Ryle, ExpositoryThoughtsonJohn, Vol. 3, Carlisle: BannerofTruth, 1999, p. 508-510.
周屈刚 2000年来美攻读MBA时,蒙恩听到福音得救。后蒙召入读芝 加哥三一神学院等院校,获道学硕士和神学硕士(MDV及THM)。曾在底特律牧会,现主要从事圣经的翻译,同时牧会。曾在《生命季刊》、《生命与信仰 》以及生命季刊微信发表多篇信仰探讨和灵命成长的深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