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On]  |  [Register]  |  Gmail  |  yahoo!mail  |  hotmail  |  qq  |  雅虎天气  |  本页二维码
日光下十大迷思(上)——从传道书看人生
——当将焦点从日光之下转向日光之上,从迷恋当下转向仰望真神
2021/8/20 2:16:12
读者:9323
■吴献章

 

 

日光下十大迷思(上)
——从传道书看人生

文 | 吴献章
《生命季刊》第97期

 

音频为韩凯弟兄朗读: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传一1-3)

 

这样看来,做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传三9)

 

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加增虚浮的事既多,这于人有什么益处呢?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传六8-12)

 

传道书是旧约犹太人在“住棚节”时诵读的经卷,其开场白既隐藏又直接。隐藏方面,作者自称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一1),读者立刻会问:那不是所罗门王还会是谁?但作者却自称是会众中的“传道者”(传十二9)。如此隐藏,好让读者从关注传达信息的是谁,转向听传道者所要传达、与读者切身更关切的议题:人如何活才有益处?

 

然而这犹太人最欢乐之“住棚节”所诵读的正典,传道者一开口就非常直接(且扫兴):他以最高级语法“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来给“人生如何活才有意义”做总结(1-2)。如此的“直球对决”宣告,对认真追寻“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的读者,怎能不受冲击、震撼乃至窒息?焉能在被这“虚空之风”刮到全身哆嗦后,就随手翻页,轻忽这位集地位金钱爱情于一身的以色列君王,追寻四十年后所要述说智慧结晶和结语?读者不知不觉就被邀请进入本书,与这位“智慧大师”(王上三章),一起遨游于超凡脱俗的心灵世界!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人为何而活?”在历史长河中,是哲学,科学以及神学一直所思索的主题。这超级重要的人生课题,绝对比孔子学生林放所问“礼的本质”,要庞大复杂多了,也绝非孔子一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直译“这个问题十分重大!礼仪,与其隆重,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奢侈,不如悲戚。”),就可以打发掉的。正如有一学生问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拉比幽默却深邃地回答“这么好的问题,为何要用答案来交换呢”一样!

 

读传道书,仿佛在听一则仿所罗门王身份的老先生,劝寻求“如何行才有好处”的晚辈,迷惘感叹的人生故事:森林里迷路的年轻人,正在焦虑不安之际,幸运地碰到一位老年人,就兴奋地上前请教脱离迷津之道,没想到这老年人回答说:“年轻人,我也在找路,无从帮助你,不过,我可以把我的经验告诉你,就是,我所走过的路,你都不要走,因为那些路都是死路!”

 

所罗门一生精采绝伦,是以色列历史中无人可以媲美的,光在第一世纪的耶稣,引用世上最荣华富贵的君王(好对比一朵花)时,不引用声名铄金的罗马皇帝、或骁勇善战的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来比喻,而引用带领以色列无论内政、国防、经济、外交、军事等等皆达到最高峰的所罗门王(太六29),就可以看出端倪。此外,他的智慧还风靡了示巴女王来“求学”,更别说他还建了以色列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圣殿。然而,时过境迁,谁知道他走过的路都是死路!

 

不是吗?所罗门王死后,国家分成两半,相继被掳,亡国之后五百年,还被第三批归回重建圣城的尼希米“指责”,以色列走入如此“死路”,关键人物就是他(尼十三26)!如今盖棺近三千年,我们现在再来给这位圣城君王风云人物论定,他灿烂的一生正如过眼云烟的国庆烟火,“虚空的虚空”是他最贴切的墓志铭(传一2)。莎士比亚曾根据传道书8:13写出名言:“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马克白》),根据传道书1:14节写出“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哈姆雷特》),把这些话刻在这位曾叱咤风云的所罗门王墓碑上,是最恰当且无奈的注解。

 

这条死路离我们不远,也在白宫继续上演。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葬礼刚刚结束,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都跟现任总统去白宫喝咖啡去了,他的遗孀贾桂琳很感叹地说:“想当年我丈夫英雄盖世,现在只不过短短的三十分钟,客人全走光了,只剩下我一个寡妇,孤孤单单地站在这儿。”事实上三十分钟之后连她也走了,不久又嫁人了!这凄凉无情且会继续在人间政权宝座上重演的典故,都印证了本书所说的: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二11)

 

 

这条死路也在企业界继续上演。Patrick Morley在《男人的七个季节》(The Seven Seasonsof A Man's Life)一书中记载,1923年芝加哥的EdgewaterBeach Hotel举行一重要会议,与会者乃八位世上最具权力的金融家:(1)最大独立钢铁公司主席Charles Schwab;(2)最大燃气公司主席Howard Hopson;(3)杰出的小麦投机者Arthur Cotton;(4)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RichardWhitney;(5)总统内阁阁员Albert Fall;(6)华尔街最知名透过卖空使股市下跌的人Jesse Livermore;(7)全球最大垄断企业的总裁IvarKruger;(8)国际结算银行主席Leon Frazer。

 

但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楔子),谁也想象不到,25年后这些人的下场是如此凄凉:第一位死前破产,死前五年举债度日;第二位精神失常;第三位资不抵债,死于国外;第四位在监狱服刑;第五位在监狱终获特赦,使他得以在家中去世;第六位至第八位都是自杀身亡!传道者对走这样死路的企业大佬,有一段准确和生动的描写: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祸患,就是财主积存资财,反害自己。因遭遇祸患,这些资财就消灭;那人若生了儿子,手里也一无所有。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他所劳碌得来的,手中分毫不能带去。他来的情形怎样,他去的情形也怎样。这也是一宗大祸患。他为风劳碌有什么益处呢?并且他终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烦恼,又有病患呕气。”(传五13-17)

 

其实,会走死路的人绝非仅是帝王将相或企业大佬,只要鼻孔朝下的都包括了。保罗·田立克曾宣称,今日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人生意义失落的感觉。因此,上帝透过传道者以过来人的经验,“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凭正直写的诚实话将知识教训众人”,盼望这些“如刺棍”般的逆耳忠言,也是一个牧者(上帝)所赐的,能“像钉稳的钉子”钉痛读者心扉(传十二9-11),劝诫任何背景的读者不要走老先生所走过的“死路”。书中充斥着至少十个可能的迷思,好警戒失落了人生意义的读者,不要在生命森林中陷入老先生曾迷茫过的死路:

 

1.工作意义迷思:

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一14),和人在一生当中当行何事为美?”(传二3)

 

2.退休储蓄迷思: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传四7-8)

 

3.富贵长寿迷思:

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传六3-5)

 

4.社会公义迷思:

我又见日光之下,在审判之处有奸恶,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传三16),“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传四1,五8,七15)

 

5.价值难分迷思:

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传七1-4)

 

6.智慧有限迷失:

我专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做的事(有昼夜不睡觉不合眼的),我就看明神一切的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传八16-17,参一16-18)

 

7.机会难测迷思:

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传九11-12)

 

8.耕耘收割迷失:

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灾祸临到地上….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传十一1-6)

 

9.青春冻龄迷思: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十二1-8)

 

10.死后审判迷思: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掉愁烦,从肉体克去邪恶;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传十一9-10),和“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传十二14)

 

人会陷入以上种种迷失,最主要的关键乃,在追寻“人为何活着”这命题时,将眼光摆在“日光之下”(传一3),将“日光之上”的上帝束之高阁,关注看得见的(“形而下学”)过于看不见的(“形而上学”)。当眼光一失焦,陷入“日光之下”,就容易沉浸在以彼古罗主义/Epicurean(徒十七18),走上的享乐主义路线(传二1-10,九7-10,十一9);或因看不见上帝,遂走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不可知论或无神论(如佛教),以为上帝沉默了、隐藏了(经过大屠杀后的犹太人神学观),乃至如尼采叫嚣“上帝死了”的悲观路线。

 

当焦点转向日光之下,人会就按自己(和动物)的形象来造神(费尔巴哈的神观),所谓的神学乃人类(和动物)学的投射而已(罗一23)!这迷思的一极致就是高举动物权(如无神论者Paul Singer),把人的生死等同动物的生死(传18-22),正如希腊的依比鸠鲁(Epicurus,341-270B.C.)的主张,认为人(和动物)乃原子所造,人死如灯灭,没有神明、永生等,人生唯一可靠的乃活在“当下/here and now”,尽兴“吃吃喝喝”罢了(林前十五32;难怪Paul Singer是享乐主义者)…这死路,已经被走过的所罗门王证明“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二11,26)。

 

原来,一个人的对焦决定了生命的色彩。人生要活得有色彩,需要有年轻人的朝气,加上老年人智慧,且将焦点从“日光之下”转向“日光之上”,从迷恋于“当下”,转向“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的永生神(传三11),听听走过许多死路、已然日薄西山的老先生,其“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忠告:“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传十二1)(待续)

 

吴献章 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旧约教授,教牧宣教研究中心执行长。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手机主页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备份网站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生命季刊最新微信公众号“生命团契”
请转发给您的亲友